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昆虫学报
环境昆虫学报

庞义

双月刊

1674-0858

insect1979@yahoo.com.cn,J.Env.Ent@gdei.gd.cn

020-84456131

510260

广州市新港西路105号

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原刊《昆虫天敌》,是由我国著名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1979年创办,广东省昆虫学会主办的省级学术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收录的科技类期刊之一。随着我国昆虫学科和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原刊《昆虫天敌》由于名称的局限,接受和发表文章的范围显得太窄,不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成果的推广。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批准(新出报刊[2007]390号文件),自2008年1月起《昆虫天敌》将正式更名为《环境昆虫学报》(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为CN44-1640/Q,ISSN1674-0858。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昆虫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匡穗杰李有志邱林
    307-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作为通过可变剪切调控性别决定的生物,拥有着保守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性别决定机制.快速进化的上游性别决定初始信号使得几乎共享相同基因组的两性个体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上有着巨大差异,而下游的双性基因doublesex在结构和功能上高度保守.本文综述了昆虫性别决定调控机制中初始信号的作用机理,概括了下游信号通路的响应机制,介绍了性别决定下游保守基因doublesex,以期为深入理解昆虫性别决定机制和农业害虫防治提供新思路.

    昆虫性别决定初始信号doublesex可变剪切

    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杨悦馨杨林宇林连兵张棋麟...
    318-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生昆虫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扮演着有机物降解、水质净化和营养循环等角色,对维持水体健康至关重要.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在与宿主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为多样的菌群结构和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大多数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中的优势菌,但受宿主分类学差异、栖息地转变、生活环境参数改变、食性和免疫的影响,不同水生昆虫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呈现多样性.肠道微生物参与调节水生昆虫生长发育、消化代谢、免疫防御和解毒等功能.通过宿主交配和取食,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在宿主种间和种内传播.本文简要回顾了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及对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总结了其与宿主间的关系及传播方式,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为挖掘具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资源和探索昆虫水生适应的肠道微生物学机制提供参考.

    水生昆虫肠道微生物栖息环境传播

    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抗性的研究进展——以云杉八齿小蠹为例

    程彬暴峰陈思羽刘冬梅...
    326-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us是针叶林中最具破坏性的物种之一.雄虫以寄主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搜寻和定位寄主,然后释放信息素吸引同性或异性小蠹群集攻击寄主.寄主植物在受到云杉八齿小蠹为害后,不同寄主植物对云杉八齿小蠹的抗性反应不同,但都能够利用其自身的物理结构、分泌物及挥发性化学物质等抵御小蠹的危害,并合成产生大量的防御化学物质来使其免受侵害,寄主植物这种应对小蠹侵害的能力可能有助于它们的长期生存,这是树木的一种可持续的防御策略.寄主植物对云杉八齿小蠹入侵的有效防御是多阶段系统防御,包括一系列组成和诱导的机制来抵御入侵的云杉八齿小蠹和限制入侵的真菌病原体的传播.寄主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反应为研发植物诱导剂、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的行为调控剂等害虫治理手段开辟了新途径.

    云杉八齿小蠹组成抗性诱导抗性防御反应

    食用菌虫害防控研究进展

    马林顾鲁同曲绍轩林金盛...
    33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用菌产业在国内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食用菌栽培中虫害频繁发生,给食用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从食用菌害虫种类概况、栽培环境对食用菌害虫种群发生的影响和食用菌虫害综合防控研究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食用菌虫害防控的研究进展,并对食用菌虫害防控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食用菌害虫种类环境影响综合防控

    蜜蜂线粒体基因组多态性应用研究进展

    何金明徐凯杜亚丽蒋海宾...
    34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genome)能够自我复制且遵循严格的母系遗传,是哺乳动物、昆虫等物种进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分子标记之一.利用线粒体DNA作为遗传标记有助于探究蜜蜂群体遗传多样性、母系起源及不同种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COⅠ、COⅡ、tRNALeu-COH、Cytb等单个线粒体基因序列片段,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应用较少.蜜蜂属现有9个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工作均已完成,为蜜蜂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在蜜蜂中的研究进展,阐述蜜蜂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在蜜蜂遗传多样性、起源进化、分类鉴定等研究的应用进展,同时分析蜜蜂线粒体基因组的应用意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信息参考.

    蜜蜂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起源进化分类

    大豆田生境红火蚁工蚁的活动性程度评价

    金涛钟浩郝铮马光昌...
    354-362,中插1-中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刻度图示法观察记录了海口市大豆田生境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的活动性水平,并对蚁巢大小及活动时间与工蚁数量、爬升高度和恢复平静时间等指标值进行了通径分析.对41个蚁巢观察结果表明,除了 1个蚁巢外,蚁巢惊扰后60 s时在观测尺平均爬升高度均大于15 s时平均爬升高度,且蚁巢被干扰后观测尺上工蚁数量和爬行高度随着时间的延长先快速增加,至45 s时达到最大,尔后逐渐减少至平静.相关分析表明,180 s内阳面平均爬行高度与测试时活动时间的相关性最高,恢复平静时间与蚁巢体积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2和0.6233.通径分析表明,测试活动时间对15 s时阴面平均爬升高度、15 s时平均爬升高度及180 s内阳面平均爬行高度起正向作用,60 s时阴面平均爬升高度以及60 s时平均爬升高度与蚁巢体积起正向作用,蚁巢地表高度、蚁巢地表面积、蚁巢体积对恢复平静时间起正向作用.研究结果为了解热带地区大豆种植生境红火蚁行为活动特征,以及实施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红火蚁工蚁活动性大豆田生境通径分析

    广西红火蚁发生扩散现状及防控策略

    高圆圆何瞻龙秀珍李菁...
    363-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危险性极高、危害性极大的外来入侵生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自2005年在广西首次发现入侵以来,红火蚁已对当地的人畜健康、农林生产、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等方面构成了严重威胁,并呈现扩散速度加快、疫情发生加重的趋势.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广西红火蚁的发生扩散现状、防控措施研究进展及工作举措,分析了红火蚁防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防控对策建议,以期为广西的红火蚁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广西红火蚁发生扩散防控策略

    不同地理种群中各个体红火蚁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

    焦宇廷罗国鸿程代凤
    3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昆虫体内普遍存在共生菌,这些共生菌需稳定定殖于昆虫体内才能与昆虫建立稳定的互作关系.为明确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共生菌种类与组成,本研究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对不同地理种群中红火蚁体内细菌群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红火蚁工蚁与有翅雌蚁肠道细菌组成对环境敏感,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异较大,幼虫共生菌组成种类相对保守,其中肠球菌Enterococcus为第一优势菌.该研究结果表明红火蚁幼虫肠道细菌组成稳定,而工蚁与有翅蚁无常驻共生菌,未来可从重点关注幼虫体内共生菌功能及其与红火蚁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红火蚁共生菌16srRNA扩增子测序细菌多样性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红火蚁毒力及聚硅氧烷的增效作用研究

    吴慧敏白卫辉邓杰夫彭李亚...
    377-3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物防治方法,本文系统评估了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CQMa421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ZJU435对红火蚁的毒力以及聚硅氧烷对其的增效作用,并评估了两株虫生真菌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显示,以处理第10天时的死亡率计算,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9.16 × 106孢子/mL;以8 × 108孢子/mL的死亡率计算,其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时LT50为3.534 d.以处理第10天时的死亡率计算,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1.5 × 105孢子/mL;以1×109孢子/mL的死亡率计算,其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时LT5.为0.218 d.混入0.5 µL/mL及以上浓度的聚硅氧烷可显著提高低浓度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及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红火蚁毒力.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混入0.5 μL/mL聚硅氧烷的3.2× 107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4 × 107孢子/mL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红火蚁的综合防效分别为83.99%和90.44%,低于商品制剂0.1%茚虫威饵剂的综合防效93.89%.研究结果表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球孢白僵菌ZJU435对红火蚁具有较高毒力,在红火蚁生物防治中具有较高开发潜力.

    红火蚁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表面活性剂灌巢

    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及其发生影响(英文)

    黄俊王磊张娟许益镌...
    38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蚂蚁在蛀茎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分布性的入侵蚂蚁红火蚁取食多种无脊椎动物并在入侵区域成为优势物种.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红火蚁对玉米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捕食作用.本文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研究红火蚁对亚洲玉米螟的觅食和捕食行为.研究显示,对于隐藏度低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约为40s,召集时间少于1 h.对于隐藏度高的亚洲玉米螟,红火蚁发现该害虫的时间超过26 min,召集时间接近6 h.野外实验显示,红火蚁可以降低玉米中后期生长阶段中50%的亚洲玉米螟卵块、94.1%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和92.9%亚洲玉米螟蛀食孔.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理解红火蚁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红火蚁玉米螟搜索行为召集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