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四川民族学院

李能武

双月刊

1674-8824

scncxb@vip.163.com

0836-2856213

626001

四川省康定县姑咱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 办刊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民族性、师范性和地方性,围绕经济建设,努力探索在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规律,开展学术讨论,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为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 读者对象:教师、科研人员、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色文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李泽西常进锋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社会学理论为红色文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红色文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生产机制以文化空间、情感空间为生产基础,现实空间、虚拟空间为生产场域,实践空间与交往空间为生产具现。整个过程循环往复,强化了空间之间的链接。最后,从"文化赓续: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空间""主体协同:搭造多方主体参与空间""意识孕育:构设青少年红色学习空间"三个维度提出红色文化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红色文化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社会学

    兵戈下的食性: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饮食叙事研究

    强佳琪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的经典英雄史诗,其中有大量与饮食相关的叙事情节,表现出原始藏民族饮食的种种特征。在观念方面,"弱肉强食"是格萨尔饮食的核心表现:食物是连年征战的英雄民族最基本的能量供给,食物的拥有与匮乏是诱发战争的重要因素,食物是英雄们个人光荣的身份标识等。在语言的使用上,饮食被作为一种对话的工具,成为一种内化的叙事修辞。在神人关系上,饮食为神与人之间搭建了精神连接的桥梁。在史诗的战争话语下,战场作为"食人之野"已然变为人伦秩序的废墟,"食人"突破了最后的底线,体现了过载的征服力量与断崖的人性约束。史诗《格萨尔王传》被放置于战争背景之下,其饮食叙事从兵戈刀剑中延伸,演绎了别样的饮食风貌。

    《格萨尔王传》饮食叙事战争

    交通、住房与燃料:内蒙古通古格勒嘎查牧区的变迁研究

    杨再旺杨旭彪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变迁是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更是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文章通过对阿拉善左旗通古格勒嘎查田野调查,以历时的范式探究通古格勒嘎查牧区牧民交通方式、住房结构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燃料三方面的变迁,分析当地有着文化多元性、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性、牧区变迁的持续性等特征,并指出牧区变迁是由族群与环境的自我调适和文化交流的内部原因,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与现代化的植入的外部原因作为导向,为研究内蒙古牧区的文化变迁现象提供个案参考。

    内蒙古通古格勒嘎查牧区变迁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探赜

    张春和韩绍杉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在系统论的视域下,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是发挥大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从系统论的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方法出发,推动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实现不同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横向协同,又要关注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纵向贯通。当前,针对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挑战和困惑,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阶段性、递进式发展特性,理顺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点—线—面",实现其在"道—术—器"三个维度上的有机结合,能有效统筹各学段的"课程思政",从而在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形成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一体化立德树人

    基于开源大数据的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画像(2012年—2021年)

    魏顺平范学健王向旭王斌...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文章创新元研究框架,从研究投入、研究产出以及研究影响三大维度进行分析,全面采集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立项课题、论文、著作、引文等大数据,综合应用统计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知识图谱法等方法,展示2012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全景画像。在画像绘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面向国家急需、精准课题投入,扩大研究团队、拓宽研究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增强学术影响力等三方面的建议。

    民族教育研究元研究开源大数据领域画像数据分析

    柔性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张茂玻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柔性管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问题,采用成熟量表和自编量表,对900名高校大学生实施调查。运用SPSS 26。0和Mplus7。4软件进行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验证柔性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以教育组织氛围为中介的结构模型。实证调研发现,在柔性管理、组织氛围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显著正相关的前提下,组织氛围在柔性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由此探索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管理的实践建议,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柔性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教育组织氛围

    金融素养、家庭资产配置与相对贫困——基于CHFS的实证研究

    李娜李月郑长德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的微观数据,采用(Factor Analysis)因子分析方法和静态收入贫困测度法对金融素养和相对贫困进行分析和测量,采用加权赋值法根据金融产品本身的复杂度和风险程度赋值,从而对家庭资产配置的多样性进行测量,并运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金融素养对相对贫困的影响,识别了依托金融素养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素养不足是相对贫困群体不减贫的重要原因,金融素养的提升能够显著缓解相对贫困问题。金融素养有助于降低资金信息获取成本,提升参与市场经济意识,增加信贷可得性,从而帮助家庭更好地管理和配置自己的资产,提高资产配置效率和收益率,进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金融素养家庭资产配置相对贫困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启示

    何义珠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分析《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史料价值和社会价值,探索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农村政治工作开展,劳动力资源运用,利益分配制度,农业技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生产资金筹集、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形成的经验及其对民族乡村振兴的借鉴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呈现了材料案例反映的主要特征;其次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文献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梳理,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最后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材料案例的经验从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五个方面与乡村振兴对标,以解决现阶段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着力点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乡村建设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国内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小曼姜蕊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辜鸿铭以国学大师闻名于世,与其译者的身份相比,国外更惊叹于他的文化成就,而很少关注其翻译成果,因而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主要见于国内译学界。国内研究分单译本研究、多译本对比研究和系统化研究三种情况,围绕辜鸿铭的翻译策略、翻译立场、文化身份与译者主体性展开,主要包括文化负载词研究、译法研究、译者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翻译不足研究等方面。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本土译论的缺席、传播力度的薄弱、研究模式的固化、研究内容的重复等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聚焦本土译论的应用、研究特色的挖掘、翻译思想的总结、国外传播的开拓。辜鸿铭《论语》英译研究的拓展有助于深化典籍英译研究,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辜鸿铭《论语》英译文化传播翻译理论

    从印度《诗镜》讨论藏族诗歌体现的暗示修饰法与意象之关系

    亚马降泽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元十三世纪,古印度文学理论经典《诗镜》被翻译成藏文,从此流传于藏地,并成为藏族修辞学、写作学、诗学和美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诗镜》中所蕴含的暗示修饰法与意象的关系对藏族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国内外学界对意象、审美和修饰法相关的研究成果,归纳意象的涵义,对《诗镜》中暗示修饰法和意象的关系在藏族诗学领域的传播历程及其对藏族特色文体形式建构与应用所具有的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阐述。

    《诗镜》藏族诗歌暗示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