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放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放导报
开放导报

双月刊

1004-6623

ktdb@yeah.net

0755-82443947

518029

深圳市银湖路金湖一街CDI大厦

开放导报/Journal China Opening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本刊是由国务院驻深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主办,是我国第一份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研究期刊。内容以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对外经济政策、经济特区的重新定位、大国关系、两岸四地经济关系、城市(企业)国际竞争力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和评论为主,前瞻性强,时代色彩鲜明,极具决策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高水平开放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韩文龙唐湘
    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持与发展保障,新质生产力也构成了高水平开放的目标导向与内在依托,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其辩证统一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理论层面,高水平开放能够通过集聚优质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双市场优势、完善技术合作与引进机制以及搭建创新人才流动与合作新渠道等机制,激发并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活力.实践层面,需从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以扩大制度型开放、促进开放政策创新、优化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水平开放新质生产力制度型开放国际市场

    高水平开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逻辑、瓶颈与路径

    黄先海虞柳明
    18-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培育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而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发挥推动作用.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竞争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技术融合与再创造机制、创新要素跨境配置机制和人力资本迭代赋能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下新质生产力面临脱钩挑战、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的系统性制约与转型需求、制度型开放的深化瓶颈与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协调难题,以及复合型高端人才匮乏对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阻滞效应等重大挑战.高水平开放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实现新质生产力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深化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与改革,驱动新质生产力结构性转型;构建国际化制度创新生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全球竞争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型人才体系,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力.

    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质生产力制度型开放创新

    以高质量外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任保平迟璐婕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重点提升外循环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外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要加快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引进前沿技术和吸引高质量外资,拓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我国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高质量外循环通过"走出去"在全球集聚资源、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畅通更高水平双循环、推动科技的再创新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要积极参与国际生产链并提升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统筹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拓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外开放空间,以高质量外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外循环作用机理实现路径

    高水平开放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洪俊杰孙乾坤
    33-3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水平开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通过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专业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仍面临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挑战.对此,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高水平开放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

    高水平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机制探析

    余淼杰张晨迎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水平开放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通过集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扩大外贸规模、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促进贸易结构转型升级.当前,在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对外开放仍需扩大、开放领域有待拓展、制度型开放不足等问题.需要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打造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同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新质生产力的相互促进,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水平开放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开放

    张辉唐琦李宁静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略.首先,以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吸引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其次,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层次改革实现国内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双向互联,以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效利用全球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再次,深化国际经贸合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发展基础,通过内外贸一体化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场空间,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延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

    高水平对外开放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区域制度型开放谋划思路建议

    卢伟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度型开放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制度型开放水平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还存在差距."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围绕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开展了诸多探索,但在关税减免、海关监管、负面清单管理、人员往来、资金进出、数据流动等方面的便利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十五五"时期,建议支持海南自贸港率先完善"零关税、简税制"制度,积极复制推广"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海关监管制度,稳步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在人员进出、运输来往自由便利领域加大开放力度,积极拓展跨境资金流动自由便利空间,建立和完善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在国际经贸新议题领域开展压力测试.

    制度型开放负面清单区域开放高标准经贸规则

    应对贸易保护蔓延和供应链重组的中国对外开放

    罗长远吴梦如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接续进行和动态调整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展开的.当前,国际经贸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去全球化"的贸易保护蔓延;二是"去中国化"的供应链重组.面对贸易保护蔓延和供应链重组的冲击,未来需要进一步走好高水平开放("中国式全球化")之路,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下,统筹好开放和安全之间的平衡,明确开放什么、向谁开放、开放收益等议题,从高水平开放和高水平放开两方面着手.以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导向,提升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主动性和适应性;在规则制度方面,做好国内外标准衔接、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降低企业的市场转换成本,保障内外贸双向流通;在市场渠道方面,加强内外贸、内外资企业的供应链整合对接,带动上下游企业合作联动,以利于国内外市场的双向开拓.

    贸易保护供应链重组高水平开放

    完善"飞地经济"利益共享机制方略

    刘祥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地经济"是新时期"先富带动后富"、以产业共建解决发展不均衡问题的重要载体.利益共享机制是"飞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缺乏国家层面的指导细则,受制于在地统计管理办法,协议承诺的产值、税收等经济指标分成难以兑现等掣肘,成为当前"飞地"园区普遍运行不畅和有可能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对此,需要高度重视利益共享机制在"飞地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谋划控制投资的规模,减少利益共享资金压力;构建多元化的收益来源,做大利益共享"蛋糕";加强顶层设计,为"飞地经济"提供政策指导;优化"飞出地"考核方式,设立利益共享激励指标等,出台"飞地"园区利益分成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构建多元化盈利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打破跨区域管理制度与政策壁垒,促进"飞出地""飞入地"的合作共赢,保障"飞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飞地经济"利益共享可持续发展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创新

    陈炳才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从我国经济持续波动性、曲折式增长,以及出现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化、城镇化步伐减慢、人口趋向下降现象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可能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其特征是:经济增长走向现代化增长、增长的结构性特征更突出、难以出现轮动式结构性增长、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趋向弱化等.为保持我国经济未来可持续适度增长,需要进行若干方面的政策创新:一是探索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新路径,加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等;二是创新财政政策,推动土地出租和入股,实行将住房租赁化,将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基金化、股权化等;三是创新货币、金融监管政策,保持汇率稳定和升值,提升人民币信用,倡导主权货币跨境履行货币职能,对金融风险实时监管等;四是推动科技创新,利用组织优势,进行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系统集成,走科学化、数字化制造之路,拆分行为动作、思维步骤,走向智能化制造.

    后工业化时代特征宏观经济政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