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识别——基于扎根理论编码的探索性研究

    顾桂芳李文元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在中国尚属新生事物,目前许多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失败,不仅影响了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的发挥,而且还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针对学界关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的现状,遵循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步骤,对中国 10 家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研发部长、事业部首席执行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合有关公开披露信息、新闻报道、期刊文献等二手资料收集,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模型,包括4个主范畴以及对应的10个子范畴.结果发现:吸收能力(获取与消化外部知识、转化与应用外部知识、研发投入)、组织间信任、网络嵌入性(关系嵌入、网络中心性)和环境冗余度(基础设施支撑性、配套商可得性、人才支撑、政策支持)这 4 个主范畴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对系统影响的作用方式和路径不同,其中吸收能力是内驱因素,组织间信任是微观情境因素,网络嵌入性是中观情境因素,环境冗余度是宏观情境因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分别得出对政府和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在提高环境冗余度、营造信任文化环境、搭建信息资源共享战略平台和充分重视外部知识对现有知识的有用性、坚持创新生态系统思维等方面的启示.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演化核心企业主导影响因素识别扎根理论编码企业创新创造

    颠覆性创新中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方的博弈关系和决策演化机制

    刘雨农倪晓雨郑彦宁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颠覆性创新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和深度协作,厘清三方主体在颠覆性创新中的博弈关系和决策演化机制是进一步优化颠覆性创新环境、推动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的关键问题.然而现有颠覆性创新研究主要聚焦于技术突破层面,未把颠覆性创新置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下,普遍忽略了消费者这一关键核心要素.因此,基于博弈论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决策动态演化博弈矩阵,综合考量三方的协同与竞争关系,并结合数值仿真阐释三方博弈策略演化过程,探讨 3 个关键变量——增加的政府补贴总额、企业挪用政府补贴用于渐进性创新需要付出的额外损失、企业颠覆性创新成功概率,剖析不同博弈主体在颠覆性创新中的策略选择、演化趋势和稳定条件.结果表明:短期内少量政府补贴能够刺激企业开展颠覆性创新,但长期性、大力度补贴容易导致企业对公共资源产生依赖,并增加投机风险,同时政府在支持颠覆性创新上相较于企业具有更大的试错空间,但也需要承担补贴带来的财政压力;消费者需求对颠覆性创新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者认可的产品能够对企业决策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政府应谨慎评估潜在颠覆性创新的机遇和风险,以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为第一优先事项,充分发挥市场在颠覆性创新中的决定作用.

    颠覆性创新创新决策博弈关系消费者需求政府决策决策演化演化博弈三方博弈

    基于动态能力演化的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协作机制研究

    左小明彭佳雨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制造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但目前集群创新网络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低端锁定、科技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转型升级.基于此,首先梳理已有相关文献,从连带关系角度分析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协作的形成过程及协作关系的形成条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动态能力演进,并分别从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伙伴选择、数字化技术、资源集成化配置、流程协同和适用性知识 5 个方面探索驱动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协作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构建互联畅通的协作模式是提升制造业集群网络专业化程度、促进集群创新网络向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关键,而具有较强互补性、兼容性和高度信任力的合作伙伴可以促进集群内的知识技术共享和资源要素合理分配,为集群创新网络协同创新注入动能,但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结合网络所处阶段以及集群的独特性进行合理分析,采取适宜的措施进行优化.其中,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在演化中期呈现出明显增长态势,且协同要素在这一时期对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效益最明显.具体而言,集群内部的知识重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内部资源挖潜,而集群外部的资源利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知识内化同样产生较大影响.最后,从为集群创新协同能力提升注入新活力、加快构建集群创新网络协作数字化生态系统,以及建立并完善网络资源集成配置机制等方面,提出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集群集群创新网络网络创新协作协同要素连带关系资源集成配置创新动态能力系统动力学中国制造业

    创新过程视角下的技术机会识别:内涵、分类与展望

    张硕李荣荣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机会识别的核心目标在于,基于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环节和不同实践者的现实需求,系统化解决"未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一关键问题,从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自"技术机会"提出至今近 30 年的研究中,尚未形成面向技术创新全过程的技术机会识别体系.因此,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79篇相关文献,从技术创新理论内涵出发,探究创新过程视角下技术机会异质性构成,并依据不同研究目的将其划分为研发导向型技术机会、产品导向型技术机会、市场导向型技术机会 3 种类别,进一步围绕识别视角、研究数据、研究方法、识别依据、验证方式进行系统化总结与归纳.结果表明:关于技术机会的内涵及类型划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而技术创新是对技术机会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是技术机会不同存在形式的集合,面向不同技术创新活动,技术机会的存在形式、研究目的也各不相同.其中,研发导向型技术机会即面向领域技术布局的技术研发,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已经存在的技术和尚未被开发的技术(技术空白点或技术真空点);产品导向型技术机会即面向产品性能提升的技术研发,主要围绕技术和产品层面展开研究;市场导向型技术机会即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研发,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研究.总体而言,不同导向型技术机会的内涵、存在形式、研究目的实则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从不同的识别视角切入并辅以相应的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未来,技术机会相关研究将面临研究对象从一般性技术到颠覆性技术,研究方法从多样化发展到规范化统一,研究视角从单一化、维度化到多层次、系统化的转变,需基于技术传递系统考虑来自宏观环境、中观体制和微观利基带来的交互作用,以期为国家和地方形成新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技术机会技术机会类型技术机会识别技术创新文献综述

    基于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情况的中国各省份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前瞻对比研究

    王珊珊王海芸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国学界对地方科技立法层面关注较少,对地方立法落实科学技术进步法的实际情况缺乏系统了解和把握.因此,围绕各省份对 2021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落实情况,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现状及法律环境出发,着眼于研发、应用、推广、激励和监管 5 个方面,对比分析地方性法规在新技术新应用的立法模式、章节设计、立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和特点.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地方立法已经充分意识到新技术新应用立法的重要性,并尝试通过制定或修改科技创新条例予以规范.其中,普遍采取促进型立法模式,统一将新技术新应用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部分放在综合性立法中,但章节设计缺乏系统性,条款数量较少、位置分散,问题意识淡薄;相关条款呈现出不同的立法侧重,关于新技术新应用的规制内容各有特色,但存在推广激励不足、法律责任真空等问题.建议各地应尽快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立法,完善促进型立法模式,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专章或专门立法的系统性制度设计,固化研发、应用、推广、激励、监管的实践经验,调整监管体系,明确违法结果,推动本区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技术新应用法律环境地方科技立法立法模式地方性法规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实区域科技进步

    民法典促进地区科技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杨斌丁紫晗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重大制度变革与科技创新活力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缺失.为进一步厘清民法典实施对地区科技创新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着眼于民法典的实施与地区科技创新活力的互动关系,通过论述民法典对权利的静态保护以及对交易安全的动态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基于 2018-2023 年中国 292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有关数据,通过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民法典对地区科技创新的影响作用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对城市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予数量的增加具有正向作用,进而促进地区科技创新;其具体影响机制为通过优化城市营商环境提高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且营商环境的优化尤其体现在提升竞争公平层面.为巩固民法典实施的正向效应,应进一步完善顶层立法设计与法律实施机制,加大民法典宣传力度,健全相关评价体系,促进地区科技创新活力与动能充分发挥.

    民法典地区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竞争公平动静态保护科技创新活力基础法律

    区域科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曹喆赵文杰张峰杨冰莹...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的袭来,国家与城市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及路径迎来革新,科幻作为象征科技创新与想象力的文化类型,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时代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生机活力.然而,目前针对区域科幻发展水平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将"科幻"视为涵盖文化、产业、人类精神等诸多方面内涵的伞式术语,探索性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区域科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长期系统性监测城市科幻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以促进区域科幻发展水平的提升.具体而言,遵循科学和实用性、稳定和动态性、可测和可比性以及完备和代表性原则,从科幻创意生态、科幻产业发展、科幻赋能能力 3 个维度出发,综合各维度的复杂内涵,以及区域统计年鉴、研究报告、专业数据库、其他网络信息来源和人工数据支持等不同来源数据的可获取性,建立一套三级结构的区域层面科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地,以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等 20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科幻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但各有亮点,与目前中国区域科幻发展实际基本相符.针对中国城市科幻发展现状和未来提升路径,提出充分发挥"领头角马"引领作用、大力挖掘城市特色优势资源和促进科技与科幻产业"双向奔赴"等三方面建议.

    区域科幻发展科幻创意生态科幻产业科幻赋能发展水平评价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述评及数字时代下的研究展望

    张晓明施海柳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更加科学地测度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路径、完善配置机制,助力科技创新,从传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内涵和测度对象、方法、指标体系等维度对中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厘清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分析相关指标体系常见问题以及提出改进建议,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优势提出展望.基于中国知网和Elsevier/Springer收录的 2000 年以来 58 篇相关文献的分析结果显示:测度对象中,以针对地区等中观层面的研究最为丰富,并以面板数据为主,但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区域未得到较深入、有针对性的研究;测度方法一般采用经典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计量分析方法等,近 10 年采用最多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也不乏采用多种方法/模型的组合,但利用大数据技术基于全样本的研究较为缺乏;测度指标体系通常包括科技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指标体系,分别设置有一二级指标甚至更多级别的指标,但指标构建在系统性、科学性和独立性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其中一级指标财力资源投入中未包括R&D经费外部支出、科技信息资源指标下的各二级指标项均已包含在科技财力资源的一级指标中、知识形态产出中包含多项相关性较强的二级指标等.基于此,针对上述存在问题,依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权威信息文献,改进构建新的区域整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指标体系,其中以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作为决定性投入要素,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外部总支出分别纳入相应的二级指标中.最后基于数字时代背景,展望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领域延伸、方法改进、指标完善和政策支持,强调单列数据要素作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测度指标,使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更加智能、高效和开放.

    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效率测度方法区域科技资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指标指标改进资源配置数字技术

    中国科技专员服务企业评价机制的构建

    陈萍牛萍徐辉孙晓麒...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中国的科技专员评价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和完善的指标体系、缺少市场化多元评价主体,同时评价结果与绩效考评缺乏衔接.科学的评价机制有助于调动科技专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以胜任力冰山模型为理论基础,立足科技专员服务企业行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技专员评价标准,明确科技专员评价方式.结合政策分析、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包含职业道德、能力素质、业绩贡献 3 项一级指标、7 项二级指标和 27 项三级指标的科技专员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所占权重.其中,职业道德所占权重最高,科技专员在服务企业过程中责任驱动的重要性显著;能力素质中知识储备的权重高于实践能力,熟悉专业知识、了解创新政策、具备多元知识结构等指标是能力素质评价的关键;业绩贡献评价重点关注高精尖技术领域的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解决以及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强调要以用定评、评用相适为导向,建立单位评价、社会评价、市场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相适应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并建议将评价结果作为绩效考核、评奖评优和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

    科技专员科技专员评价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机制胜任力冰山模型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人才评价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技术市场扩张效应研究

    杨皓森钟晓萌杨道玲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在资源优化配置、空间格局合理利用、产业转移与承接等方面的协同进程逐步深化,技术市场交易额逐步扩大.进一步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技术市场扩张的影响,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证支撑.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区域产生的政策效应、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 2010-2021 年中国 31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政策实施后京津冀与其他地区在技术市场扩张的趋势相较于政策实施前的趋势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对区域技术市场扩张的作用显著,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数量越多、投入的科研力量越大,就越会抑制技术市场扩张效应,部分抵消政策实施对技术市场的扩张效应.对此,从加快建立区域内科技创新协调机制、加快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促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与区域内科技创新投入同向发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技术市场市场扩张效应协同政策政策效应双重差分模型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