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元学习、组织韧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王娟茹刘欣妍任轩华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创新是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鲜有探究双元学习和组织韧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为厘清双元学习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拓展组织韧性和技术创新相关研究,运用组织学习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将双元学习划分为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将组织韧性划分为前瞻韧性和即兴韧性,构建理论模型探讨二者对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组织韧性的中介作用和大数据分析能力的调节作用.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来自制造企业的工商管理硕士(MBA)和工程管理硕士(MEM)学员线下发放问卷、通过社会网络向制造企业有关人员线上发放问卷和实地调研部分制造企业等 3 种方式收集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不仅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且对前瞻韧性和即兴韧性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前瞻韧性和即兴韧性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分别在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与技术创新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大数据分析能力正向调节利用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对企业的相关管理启示:加强双元学习,提升自身组织韧性,以及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双元学习组织韧性大数据分析能力制造企业

    关键核心技术及其突破:文献评述与研究展望

    李慧张薇玮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既有相关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解构尚不够清晰.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 2000-2023 年的 205 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论文,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相关文献在 2017 年至 2023 年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封锁所导致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技术识别等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从知识论、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等 4 种视角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主要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及其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划分,分为驱动和制约两大类影响因素,并主要形成政府驱动、领军企业驱动和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基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基于特定产业/企业及技术范式的路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拓展,需要更精准地界定和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拓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的测度方法,开展更多跨学科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及政策的互动关系.

    关键核心技术技术突破组织模式突破路径文献综述文献计量学

    基于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的中美人工智能政策比较研究

    朱新超姜景陈悦
    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人工智能政策文本,特别是从人工智能专项政策的角度开展相关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中国人工智能政策体系提供决策支持.为此,以中美两国在顶层设计、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共 74 份人工智能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中国 51 份、美国 23 份),通过文本挖掘方法识别出两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关注重点,用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建立人工智能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PMC指数值和PMC曲面图,对两国各 6 份具有代表性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总体上,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政策表现较好,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价值导向性和前瞻性;政策制定设计较为合理、政策协同性较高;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都注重对智能化、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政策领域和效力级别方面则重视程度较低.同时发现两国在政策对象、政策内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差异化显著:美国的政策扎根于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和基础研究投资等方面,在政策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比中国更完善,但政策对象覆盖程度不够广;中国的政策对象兼顾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涉及国家、产业和企业等层面,但在伦理规范、合作发展、核心技术优势等方面存在缺陷.基于此,进一步从保障措施、政策内容与政策领域 3 个方面提出完善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发展对策,强调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整体优化路径应为"保障措施→政策内容→政策领域".

    人工智能政策政策文本分析文本挖掘量化评价政策建模一致性(PMC)指数模型中美对比

    日本脑计划实施的经验及启示

    刘佳钟永恒王辉宋姗姗...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脑计划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科技竞争的重点领域.日本脑计划启动时间较早,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与成果,可为中国脑计划的实施和优化提供经验借鉴.解析日本脑计划的发起过程、保障措施、管理结构以及主要研究成果等,发现日本脑计划是在充分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提出,政府提供了稳定且充足的经费支持,由领域内号召力和影响力较高的机构统领和协调实施,人才国际化始终作为团队建设和人才政策的重要标准,同时政策体系上既有兼顾长期的战略规划又有专项的人才支持政策和脑库建设保护法律等全方位保障其顺利实施.借鉴日本经验,未来中国脑计划的实施战略可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将团队建设的国际化、资金保障的稳定性、科研伦理管理的规范化、参与机构的协调性等作为主要优化方向.

    脑计划科研计划战略规划计划管理脑科学日本

    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准自然实验

    姜浩邓峰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从制度层面的视角,以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软件对 2004-2020 年中国上市企业年报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运用多时点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内的企业更加易于开展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优化创新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经验、因企制宜地采用差别化的激励扶持政策,以及重视资金、人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传导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

    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政策效应传导机制创新型国家建设

    高校专利申请前价值评估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方曦李清瑞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校专利申请前开展专利价值评估工作,能够通过筛选高价值专利并强化高价值专利的管理与支持保护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国高校在积极探索与实施校内专利申请前评估准则,但国内尚未建立较为统一的评价机制.因此,从中国高校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战略角度,基于文献梳理整合,结合斯坦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专利预评估机制,运用熵权法构建包含技术、法律、市场、战略和经济 5 个价值维度和 17 个指标的高校专利申请前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北京交通大学 2017-2021 年申请的 3 452 件公开专利为样本,运用BP神经网络、层次聚类法对部分价值评分较高的专利进行多维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在专利价值预评估模型中,经济价值与技术价值是较为重要的两个维度,而专利许可与转让谈判情况、专利实施情况、市场支持程度等为重要指标;样本高校的专利在技术新颖、法律保护、战略组合、市场潜力以及转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专利价值评分差距较大,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的仿真值与实际值拟合程度为 99.95%;评估模型能够有效识别高校内部的高价值专利,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据此,高校应准确定位全球学科前沿与市场需求,通过增加专利实施例、引用高质量文献、扩大技术宽度等角度提高专利价值.

    高校专利专利申请前价值专利价值评估高价值专利BP神经网络熵权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点分配法、全一致性法、灰色关联分析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研究

    白思俊刘书含王晓颖
    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人才评价是一种多准则决策问题,不同方法导致评估存在不确定性,已有相关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针对创新活动不同阶段对科技人才评价的差异化要求,立足于"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的思路,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以及科技管理服务类,基于政策文件和文献的关键词提取法构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不同方法导致评估存在的不确定性,结合点分配法(PA)和全一致性法(FUCOM)构建灰数组合权重,将灰数权重和不同决策者针对评价对象的评估分数作为灰数输入,提出PA-FUCOM灰色关联分析法;并以陕西省某研究院的 4 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评价结果的有效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PA-FUCOM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研究人才整体上各类指标相对较为均衡但侧重人才价值和学科背景,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人才在成果价值和转化效益上拥有更大的权重,对科技管理服务类人才整体指标相对均衡但在成果价值上的权重相对更大;灰色系统理论有助于解决科技人才评价过程存在的不确定性,点分配法在实际评估中简单可行,FUCOM由于计算量小、一致性更高从而为混合指标权重计算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PA-FUCOM组合权重计算方法在评价结果区分度、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都有较好的表现.

    科技人才评价分类评价点分配法(PA)全一致性法(FUCOM)灰色系统理论

    城际科研合作、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创新收敛

    杨浩东王高峰
    6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网络是统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有别于以往创新收敛研究大多采用专利数据、较少涉及城际科研合作以及缺乏探究网络结构嵌入与知识创新收敛间存在的关联,基于经济收敛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科研合作网络影响知识创新收敛的潜在路径,提出网络构建、嵌入过程中存在的合作累积效应、知识扩散效应和网络结构效应是加速知识收敛的潜在原因;进一步,利用 2000-2020 年中国 283 个地级市组成的面板数据,以及手工整理的各城市科技论文发表、合作数据,在明确中国城际知识创新收敛特征的基础上,考察合作网络构建、嵌入对知识创新收敛的影响.具体研究发现:(1)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中国知识创新皆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等典型化事实,且知识创新质量表现出比数量更高的收敛速度,其中高被引论文变异系数的年均下降率高出一般论文 1.7 个百分点;(2)当考虑中心性、结构洞等网络结构特征后,整体知识创新收敛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中科研合作网络构建使消除知识创新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间差距的一半相比基准检验结果缩短了 2.23 年;(3)对大多数城市而言,中心性提升和结构洞丰富能够促使地区有着更快的收敛速度.研究结论表明,非科学中心城市需积极融入全国科研合作网络,缩小与前沿知识的差异,缓解区域科技发展不平衡;科学中心城市可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优势,搭建信息资源平台,为网络中没有直接联系的地区提供合作机会,从而实现区域科学知识高水平收敛.

    城际科研合作科研合作网络知识创新结构嵌入知识收敛区域科技创新

    数字技术赋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

    杨守德廖丹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推动生产要素在中国城乡的双向流动,进而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但目前针对数字技术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不足.因此,借助省级面板数据,深入探究数字技术对中国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影响和区域异质性及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化该主题研究,为利用数字技术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升级、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数字技术为切入点,从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影响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基于 2011-2021 年中国 30 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数字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数字化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省份城乡产业协调度,并就数字技术如何影响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技术在不同空间地理位置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存在异质性影响;县域经济在数字技术助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技术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作用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数字技术才能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产生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其门槛值为 10.379.基于此,进一步从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统筹规划和完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数字技术数字化水平城乡产业协调度耦合协调模型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无接触服务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胡雨晴陈远高周莎莎杨水清...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化技术运用日渐广泛以及孤独经济的影响下,基于现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无接触服务在社会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在回顾无接触服务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技术发展方向.无接触服务是一种非面对面提供信息或商品的服务方式,其与自助服务在技术层面和应用环境层面上有一定差异,是自助服务的高级阶段.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对2016-2022年与无接触服务相关的206篇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可视化和词频分析发现,中国学者在新冠疫情前对无接触服务的关注相对比较少.相关研究中,消费者层面主要关注无接触服务的用户行为,但存在用户隐私泄露以及道德伦理上的问题;企业层面更关注无接触技术的采纳,但因无接触服务不稳定或学习成本高等原因,用户拒绝使用无接触服务可能对企业绩效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政府层面则更关注整个行业的转型与数字化,但需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措施解决分配不公、隐私泄露、法律缺失等问题.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无接触服务的理论基础;考虑无接触服务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聚焦于无接触服务对企业绩效变化、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影响,同时要关注未使用过无接触服务技术或新形成的消费群体,以及如"人-机"协同等新型劳动形式的有关法律保障等问题.与此同时,未来的实证研究需要高度重视数据来源问题,以及考虑使用纵向研究方法和融入如多群体分析、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对比等各种分析方法.为推动无接触服务的广泛运用,消费者应积极学习相关使用方式并给出改进意见;企业则要考虑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提供更加定制化的服务;政府要大力宣传无接触服务的必要性,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的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和数据资源.

    无接触服务人工智能智能服务文献综述研究展望文献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