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和产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和产业
科技和产业

牛东晓

月刊

1671-1807

kejihechanye@163.com

010-62174221

100081

北京市学院南路86号

科技和产业/Journal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查看更多>> 《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题写刊名。2001年创刊,月刊。本刊定位: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综合性期刊。以促进经济与科技结合为宗旨,主要登载科技与经济交叉类研究型兼应用型论文。 主要栏目:宏观经济、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区域发展、技术经济分析评价、金融证券、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三农”问题、教学园地等,特别针对科技界和产业界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是高等院校师生、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企业界人士、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阅的工具。 本刊是国内主要检索网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数据库均全文收录本刊,具有相应的学术地位,获得了期刊界和作者的认可。如: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了本刊曾经刊发的文章。《科技和产业》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 热诚欢迎广大作者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研究及高水平的文献综述、学科发展述评、学科前沿评介、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等稿件,杂志也可刊发项目、课题的研究报告。我们期待您的真知灼见、观点碰撞,将为您的成果发布、职称评定、毕业升学等提供权威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创新对国内大循环赋能效应的实证研究

    江小国张曦月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构建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4-2022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科技创新赋能国内大循环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从整体上看,科技创新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从各环节分析看,科技创新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而对分配环节产生负向影响;从区域异质性分析看,在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内循环发展具有显著的赋能效应,在其他地区未产生明显作用.最后从科技创新、供需平衡、产业布局等视角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对策建议.

    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熵权法耦合协调度

    驱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比较分析

    罗丽莎庄越
    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比全国汽车工业重点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替代状况,可以发现各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发展进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产业政策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不同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开展研究,选取上海和武汉两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城市作为样本,构建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的二维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方政策差异及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在制定新兴产业政策过程中,重视战略面政策工具的运用;政策着力点必须瞄准本区域产业发展痛点;新兴产业政策的完备性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注重与产业创新价值链的匹配;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律.

    新能源汽车政策工具产业政策

    科技创新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福建省面板数据

    廖振盛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用取决于创新效率是否能发挥关键作用,从科技创新视角实证分析2010-2021年福建省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科技创新效率仅有0.676,存在33.4%的资源运用无效率.因此,改善科技创新效率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未具有正向的积极效用,更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创新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水平有显著促进效用.但在考察经济发达区域与相对落后区域的面板模型中,金融创新对生产性服务业则不存在显著影响,表明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配置缺乏效率.福建省产业协同集聚所产生的负外向性明显,导致城市基础建设负荷增加和服务的拥挤效应,并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和福建省区域现状,提出实现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生产性服务业金融创新科技创新数据包络分析产业协同集聚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转化效果评估

    苏树联苏德顺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促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收集2001-2020年示范区与技术交易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双重差分法及合成控制法,实证检验示范区建设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示范区建设显著促进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安慰剂检验与动态效应分析证实了该结论的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示范区通过增加技术经纪人与增进技术市场交易的途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但经纪人对其存在"倒U"形影响.示范区在不同省域的运行效果迥异,相较而言,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示范区建设对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提升效果优于中部地区.

    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

    企业数字化、创新效率与ESG表现

    张凯捷李帛宣齐殿伟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2013-2022年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对ESG表现的影响,选取创新效率作为中介变量,并对模型进行行业和政府补贴额度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可以显著提高企业ESG表现,创新效率起中介作用,制造业比非制造业企业数字化促进ESG表现作用效果更显著.政府补贴额度低的企业数字化促进ESG表现提升效果显著,且均通过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检验.

    企业数字化创新效率ESG表现

    员工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与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基于大数据能力与组织敏捷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李娜隋静申依婷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推动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分析了员工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员工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正向影响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大数据能力与组织敏捷性也呈现显著中介效应,并形成员工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大数据能力→组织敏捷性→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差异化的主体对中介效应与商业模式的影响路径的不同影响路径.

    员工感知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大数据能力组织敏捷性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变迁及其作用机制

    张诗炀常菁谢晓娟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是推动服务业往技术性、先进性方向升级的重要创新.系统梳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鼓励探索、逐步试点、全面推广"三个阶段的变迁及其演化逻辑,并基于"企业-资源-集群"的视角,探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的动力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剖析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政策实施存在问题,提出优化科技政策体系、增强创新要素供给、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

    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科技政策政策变迁企业创新对策

    合作剩余视角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源评价

    袁永权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阶段以来,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究多因子合作实现经济合作剩余的产生条件,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关键.为此,基于矩的超可加性,改进C-D生产函数,引入动态的技术因子,构建合作剩余模型,采用回归分析,实证技术因子、资本因子、劳动因子对经济产出剩余的作用效果,并对提高各资源利用率的调整方向给出建议.研究表明,三个因子对经济产出产生均具有促进作用,技术因子和资本因子占主要作用,劳动因子效果相对不显著.为实现经济再发展,当前调整应倾向于增大资本投入,加强数字技术赋能经济建设,同时优化当前劳动力结构,以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高质量发展合作剩余合作因子生产函数

    虚拟旅游何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红色虚拟展馆游览体验研究

    梁少华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虚拟情景下红色文化传承意愿和持续旅游意向的生成机制,基于文化氛围理论和旅游体验理论,采用"感知-体验-意愿生成-未来行动"的分析框架提出假设和构建模型,通过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红色文化氛围感知对临场感有显著积极的影响,静态红色文化氛围感知对临场感的影响大于动态红色文化氛围感知;临场感、静态红色文化氛围感知、动态红色文化氛围感知共同作用于虚拟红色旅游体验,临场感对虚拟红色旅游体验的影响最大,临场感同时也起到中介作用;虚拟红色旅游体验对文化传承意愿和持续旅游意向有显著积极的影响,传承意愿在虚拟红色旅游体验和持续旅游意向关系中起着强烈中介作用.为虚拟情景下红色文化氛围的测量提供了维度和量表;补充了现有虚拟红色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揭示了红色旅游领域游客传承意愿和持续旅游意向的生成机制.最后为红色旅游发展和红色文化传承提供相关建议.

    红色旅游虚拟展馆文化氛围临场感传承意愿

    青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影响因素分析

    于韵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分析,定量方面选取2012-2022年青岛市港口吞吐量数据及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将本地经济、集散运输系统、港口基础设施、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作为一级指标,对各类经济指标与港口吞吐量的数据做灰色关联度计算,得出关联度结果,对比分析青岛港口货物吞吐量受何种因素影响.结果表明,本地经济中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和港口基础设施中泊位长度对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影响较大.

    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灰色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