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外语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外语研究
当代外语研究

吴江

月刊

1674-8921

ddwyyj@sjtu.edu.cn

021-34205995

200240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

当代外语研究/Journal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们的拉格朗日表述——语言学理论融合方向的初步探索

    杨延宁
    5-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各学科发展历程,都会经历几个大的阶段:从初期基于现象观察的规律总结阶段到中期的多角度理论建构阶段,再到稍晚期的理论融合阶段,最终,经过进一步的抽象,学科内部会产生一些贯穿各种理论的参数。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数学和物理学中常常被提及的拉格朗日表述。以这些参数为基础,各种理论最终走向融合。现代语言学历经百年发展,在梳理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建构了多个理论流派。但我们始终面对一个问题,即语言学理论融合的突破口在哪里,学科内部是否同样存在着拉格朗日表述这样的参数。本研究以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最新理论为切入点,尝试提出语言学研究中的通用参数,探索开展跨学派语言学理论整合的可能方向。

    语言学理论融合拉格朗日表述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戏曲西渐历程考察

    冯正斌齐北羽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的海外译介历程备受学界关注且研究成果颇丰,但现有研究对其西渐历程中的知识流变阐释不足。本研究将戏曲西渐置于知识翻译学研究视阈,系统爬梳西渐译介历程,考察翻译实践对实现戏曲知识世界性建构的促成功能。研究表明,地方性戏曲知识走向世界历经故事性、文学性与舞台性三个认知阶段的知识迁移,迁移期间,翻译实践纵深挖掘戏曲知识的本质内核,横向推进地方性戏曲知识的世界流通,有效促成地方性戏曲知识的世界性建构。本研究旨在拓宽知识翻译学研究视野,深入探讨翻译实践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域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中国戏曲西渐历程知识翻译学

    翻译与"民族"和"国家"的中国话语探微

    赵国月
    25-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建构"与"国家形象"已成为当前全球翻译研究的两大热点,且整体有摆脱"欧洲中心主义"的趋势。对于"民族"与"国家"这对源自西方话语体系的概念,我国翻译研究对其相关概念的解读应切合中国语境,针对中国翻译实际。在中国语境中,"民族"和"国家"高度一致,中华民族并非"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共同体。因此,应从两个层面看待翻译场域中的"民族/国家建构",一是翻译对内建构"民族认同",二是翻译对外建构"国家形象",两者互为表里。

    中国翻译场域民族建构国家形象对内建构对外建构

    论霍译《红楼梦》牙牌令的知识生成方式、原则与动机

    姚奕吟许多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红楼梦》的重要英译者之一,大卫·霍克思出于热爱,完成了这部作品的译介。通过翻译,霍克思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使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以《红楼梦》中牙牌令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探讨这一中国传统知识在译者霍克思笔下再现于英语读者的知识生成方式,以此深入分析霍克思在知识生成中的内在原则和行为动机。知识生成方式、内在原则和行为动机三者有机统一。知识在文学文本中的生成与译者整体的翻译行为紧密相连,与其行为动机也相吻合。译者在行为动机的指导下,根据内在原则采取不同的方式将知识再现,即生成知识。霍克思从情节叙事的连贯与完整和读者接受下的可读与易读出发,坚持以译介核心知识为主、减轻非核心知识负荷为辅的内在原则,采取了看似矛盾的信息增添和删减的两种处理方式。霍克思英译牙牌令的知识生成彰显了译者如何在文学作品的知识生成过程中发挥其主体作用。

    大卫·霍克思《红楼梦》译者主体性知识生成

    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新视角:行业评估模型

    成爽张玉双
    45-5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方面,对应用型文本的质量评估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检验。为此,文章以60篇学生的应用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行业模型MQM和五位评分员的评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MQM模型得出的打分结果与五位评分员的打分结果一致性较高,模型数据有效。该研究验证了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行业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更多的选择。

    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翻译质量评估行业评估模型

    方梦之译学思想之"三"观——兼论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2019~2023)

    曾萍范武邱
    57-68,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专家、全家和大家,为翻译学尤其是我国应用翻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方先生的翻译思想中,三分思维是贯穿其翻译研究与实践始终的显著特征。文章以方先生译学思想"三"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他的译学论著和思想创见,从纵、横两个研究向度揭示这一观念的认识论根源、立体式内涵和预测性价值,并对近五年国内译学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计量分析,以此验证方先生译学思想的前瞻性、指导性与生命力。

    方梦之译学思想"三"观应用翻译译学研究热点

    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的新外语人才培养规划:标准、方向与体系

    余素青骆伟兰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外语人才是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人员组成,是国内法治与国际治理的衔接与桥梁,是实现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当前新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包括新外语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划方向尚待厘清、规划体系尚未突破学科壁垒等。运用外语教育规划相关理论能够更全面地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关涉新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新外语人才的培养标准包括坚持守正创新、通晓涉外法律工作、掌握法律英语以及其他法律外语、具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以"融思政、融法学、融智能"为规划方向,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的新外语人才培养亟须在战略地位、调查研究、报告总结、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规划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体系化规划。

    中国式现代化涉外法治新文科新外语人才培养规划

    医译融合人才培养:基于项目的跨专业路径

    郭聪杨达雅杨承淑匡铭...
    80-9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培养能够与医疗领域人士协同工作的语言服务人才,整合医学教育中的"跨专业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提出基于项目的跨专业路径,并通过案例对其进行观察、分析和系统研究。研究运用问卷调查、开放式问题、访谈采集数据,分析该路径的特点、优势与劣势,最后讨论同堂学生、医生、教师互动关系。以期能由此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结合业界需求与使用情境,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运用知识生产新模式推动教育模式和行业实践的变革。

    国际医疗语言服务基于项目的学习医译融合机制

    生态视域下小语种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吴王姣
    92-102,206-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智慧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新常态。本文依托教育生态理念,梳理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背景,从教学生态重塑、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构建与教学评价改革四个维度阐述了混合生态视角下小语种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法语通识课程为例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及其成效。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习者自身活力,帮助其充分吸收信息技术的给养,实现多主体、多场域、多向性互动,从而提升语言能力、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重构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去功利化"心态。本研究所构建的教学模式能为小语种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照,其实践成效能为混合式外语教学生态重塑提供实践依据。

    小语种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生态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

    卓玲
    103-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生态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的现状,研究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通过对随机抽取某高校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还重构了外语教学生态位,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助力外语学习者生态位的智能化发展。

    外语教育学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教学生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