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书行

双月刊

1671-1254

journal-ss@163.com

0871-5920024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国家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外语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为积极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弘扬学校综合实力,优化科学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掘求是的精神,突出办刊特色,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理论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的三维图景

    王芬董洋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国家安全稳定大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蕴含着由"一元"到"多元共治"的新时代治理理念之变.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致力于政府有效性治理与社会包容性治理的双重逻辑.实践中应基于社会治理的公共性、共商性、共识性三个关键要素,发挥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引导、组织、凝聚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以治理机制创新发挥党的"内核"引领力,以多元化服务激发社会参与活力,以数字化赋能夯实治理共同体的支撑力,打造"一核多元"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共同体新时代有效与包容"一核多元"治理新格局

    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完善路径

    郭思哲罗磊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的制度创新,其生态安全底线的功能定位及"红线"特质,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格管控才能实现制度预期.目前,生态保护红线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全面划定,进入落地实施的关键期,但如何建立与制度理念和要求相适应的管控机制仍在探索期.以长腰山过度开发为代表的一些生态环境督查案件暴露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的不健全问题.分析表明:生态保护红线依法管控的法制体系化和权威性不足、管理体制与制度理念不适应、内涵和核心功能认识不清导致的管理标准适用混乱、法律责任制度缺失是问题的原因.为此,需要从推进系统立法、优化管理体制、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责任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法律责任完善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数字政府的技术路径、潜在风险与制度规制

    程圆圆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革新是政府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推动力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通用性、生成性与交互性,能够胜任各种类型的任务,有利于促进行政组织的扁平化、降低行政成本、提升行政效率、推动科学决策与科学立法.具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公众意见收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辅助或者独立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参与政策制定与行政立法.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数字政府领域可能导致如下三重风险:虚假信息生成与算法歧视风险;数据安全及个人信息保护风险;社会资本侵蚀公共权力风险等.为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而非"负能"数字政府建设,降低技术应用风险,行政部门应当在部署前开展事前评估,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且引入沙箱机制;在事中遵循技术性正当程序原则,开展全流程的数据安全保护;健全权利救济及追责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数据安全信息风险制度规制

    大模型在公共行政应用中的伦理风险与规制路径

    李旸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具备理解与创新的卓越性能,正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行政场景当中,包括为行政人员提供数智决策参考、辅助探索智慧治理模式、优化政府内部管理.除了给公共行政带来更为颠覆性的变革,大模型可能会加剧传统的技术伦理问题并引发新的伦理风险,表征为安全侵犯、公正减损、信任破坏、责任不明、人的自主性消解等样态.这些伦理风险的形成原因涉及双重维度,既包括内源性的技术因素,如技术内置的涌现性、生成性与同质性,又包括外源性的人的因素,如行政人员的认知局限、不当商业竞争、规制滞后.立足于伦理风险表征与成因分析,克服技术缺陷、重塑个人认知、调整应用场景、强化监管举措成为规制伦理风险的现实选择,进而使大模型应用的有效性与持续性显著提升,并赋予公共行政数字化转型良性色彩.

    大模型伦理风险公共行政技术伦理人工智能

    "走在绳索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风险、逻辑成因与敏捷治理

    张宜威张建军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文字、图像、视频等创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显著拓宽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并成为信息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推进亦伴随着一系列风险挑战,特别是其生成内容在传播中的风险.研究显示:风险成因源自生成内容的大模型内部训练数据参差问题及其外部多元主体内容生成过程中控制不足两方面.针对智能内容治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尼采哲学中的"走在绳索上"隐喻应对风险挑战的探索勇气和超越自我精神为态度,以敏捷治理观为基础进行灵敏感知、快速响应和高效协同的灵活治理,提出促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健康发展且有效防控风险的治理方向:政府强化感知能力灵活内容监管,核查机构及时揭示虚假内容逻辑,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维护内容秩序.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治理进程中,始终保持对"科林格里奇困境"的高度警觉,探寻技术革新与风险管控之间的平衡之道,保障人工智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风险传播敏捷治理

    新质生产力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发展

    秦端茜戚如强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命题.作为新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拓展.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性为新质生产力能对其予以理论上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内在同一性,这是前者对后者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两者的内在同一性体现为新质生产力特征契合社会主义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改革创新、平等公正、全面协调与社会主义本质的任务、手段、目标要求相符.新质生产力深化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生产动力选择、生产手段、目标内涵、属性与特征.因此,立足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要正确把握社会制度原则、价值目标原则和世界历史原则.

    新质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论内在同一创新发展共同富裕

    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理论品格与原创性贡献

    景池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系统揭示了我国保障能源安全的价值意蕴、整体布局与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实践中渐次形成的科学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党的领导与人民至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相协调、技术创新与体制改革相适应、独立自主与世界视野相结合的鲜明理论品格.此外,习近平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独创性、拓展性与转化性贡献.具而论之,这一重要论述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新概念,开启了能源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变革;延展出"先立后破"的新方法,在能源安全领域实现了对传统立破哲学的边界拓新;取得了能源安全与发展的新成就,以制度与实践形态表征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推动能源安全的集体智慧结晶.

    能源安全能源革命习近平科学体系理论品格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王肖东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时代以来,我国学者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展系列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依托CiteSpace数据处理工具,从整体研究态势、发文机构及作者、研究热点及趋势、研究视角等方面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整体发文量呈上升态势;研究机构和学者形成了一定合作关系;研究热点聚焦学理阐释、话语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互联网和全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研究趋势呈现出理论深究向实践探索的延伸、现实性和时代性的彰显;研究视角含括科学内涵阐释、内在逻辑厘析、现实状况考察、实践对策探寻、网络视域探究.未来研究应以多学科视野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以多元化研究方式丰富研究类型,以现实性为落脚点推进研究微观聚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新时代CiteSpace

    以新化质 以质促新:新质生产力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奚妍刘佳欣徐绍华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成果,也是目前学界研究与讨论的热点论题.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发文量、发文机构及关键词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等关键词已成为热点研究主题,并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的基石,其本质在于以新化质、以质促新.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当前研究广泛覆盖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阐释、特征分析、生成逻辑、路径选择、价值判断等五个核心维度,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特性,并取得了明显的理论成效、实践成效与方法成效,但囿于研究时段的有限性、研究视角的局限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使得理论深度、实证研究、层次剖析等方面仍有待拓展.在未来研究中,应从理论深化、实践探索、方法拓展等方面入手,加强综合性与系统化研究,共同将新质生产力研究引向深入.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CiteSpace

    "痛就是药":基于持续纽带理论的创业失败悲伤双重效应研究综述

    李静叶彩霞何静李建红...
    9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业实践中.但在经历创业失败后他们常会产生一系列悲伤情绪并受其影响,严重者甚至伤及生命.因此,对这类悲伤情绪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当前,学界对创业失败悲伤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相关概念界定、创业失败悲伤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创业者感知悲伤的因素、创业失败悲伤消极效应及悲伤恢复、创业失败悲伤积极效应的初步认识等.通过系统梳理,研究发现:创业失败悲伤不是必须消除的,它具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但现有研究关注点大多在创业失败悲伤消极效应及悲伤恢复上,建立的模型也大多旨在消除创业失败悲伤,对其积极效应的关注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有所欠缺,这不利于在创业失败率如此高的背景下全面了解创业失败悲伤的本质.通过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持续纽带理论来研究创业失败悲伤的积极效应,并详细阐述了其适用理由;同时,建议未来以此为视角,以求全面认识创业失败悲伤的效应,这可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一个较为完备的思考框架和参考,更好地指导创业者应对创业失败悲伤和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失败创业失败悲伤连续创业持续纽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