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孙书行

双月刊

1671-1254

journal-ss@163.com

0871-5920024

650500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为国家公开发行的社科类综合性中文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文化、艺术,哲学、经济、教育学、法学、外语等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为积极探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弘扬学校综合实力,优化科学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发掘求是的精神,突出办刊特色,热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合法性与正当性:大综合行政执法中正当程序的实践应用

    佴澎杨丰合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党在二十大报告中作出的明确指示.随着执法改革的纵深推进,由"综合"到"大综合"的改革思路获得了全新发展."横向整合"或"纵向整合"的两种模式切实解决了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重复执法的问题.然而,在行政处罚权不断集中、执法权不断下沉、基层执法力量却相对薄弱的现实情况下,如此批量的权力事项归集,亦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方式简单粗暴等问题,带来了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的职权整合困境以及部门执法到属地执法的基础保障困境.基于此,将正当程序制度应用到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对效率、公正、秩序的保障作用,将有利于补充法定程序的不足,切实提高综合行政执法的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向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综合行政执法执法下沉正当程序法定程序基层社会治理

    数字化场景中特殊群体权利弱化的法治化保障

    王勇旗
    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社会场景中,特殊群体基于年龄、智力、身体等自身原因,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原因以及法律等制度规范不完备等制度原因,不能充分获取、理解、适用相关数据和享有数据红利,形成数字权利弱势群体.从深层次上看,特殊群体数字权利弱化主要体现在法定权利转为实际权利存在困难、数字权力面前数字福利实现困难、新技术更迭加剧特殊群体原有权利弱化等方面.特殊群体数字权利实现需破解"制度笼子、数据铁笼、算法牢笼",可从理念上坚守"以人为中心"的法治伦理、遵循"善法"抵制"恶法";法律等制度规范上优化基础性治理理念、适当拓展我国既定法律等制度规范治理边界、增加或丰富我国既定法律等制度规范治理手段;高新科技领域崇尚"科技向善"理念,通过德算法的嵌入、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等方面,保障特殊群体数字权利真正落地,促进我国数字社会健康、稳步发展.

    数字化场景特殊群体数字权利弱化数字权力法治伦理

    脉络渊源、功能定位与研究展望: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耦合分析

    刘娉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梳理1973年以来我国环境政策的历史经验和环境法律的制定规律,发现在缺乏环境法律或者环境法律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又迫切需要进行政策改革时,环境政策可以为环境法律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指引和依据,初步判断环境政策和环境法律的关系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演变过程.在近50 年的实践与探索过程中,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交织与耦合出现了交融度不够、耦合界限模糊等问题.为破解这一耦合难题,更好发挥两者的优势,需要准确界定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各自的功能与定位,把握协调化和整合化两项关键,塑造合适的耦合点、耦合度、耦合方式,进而促进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的互联互动、合理转化.

    环境政策环境法律耦合生态环境治理协调化

    改革检视、机理调适与结构重塑: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制约新探

    戚永福曹瑞璇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制约是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内在要求.司法改革后,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制约呈现检察官办案权力细化明确、诉讼监督效能更加凸显、集约化机制健全完善和外部智慧借助不断强化等新特点,同时也面临检察权集中化行使导致内部监督制约有待针对性补强、犯罪结构变化倒逼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制约需作分层应对、检察依法能动履职界限范围及其规范标准亟待廓清明晰等新问题.针对检察权运行新特点新问题,需在功能机理上作出适度调适,可从一体化、全程化、分层化等三个维度,对检察权运行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行结构性重塑.

    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司法责任制检察一体科技赋能分层分类

    基于社会善治的新时代高校筹资伦理的诉求、向度与构建

    李庆成万程程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构建多元化投入格局,赋能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校践行协调、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步骤.作为我国高校资源汇聚的主流渠道,社会筹资对大学财政拓展、文化塑造和公共形象提升发挥积极作用,也引发了伦理冲突与治理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历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范式之后,以完善公共组织制度体系和加强公共组织道德约束机制为特征的善治成为治理的目标范式.该范式以其和谐治理本质和公共德性伦理观为高校筹资提出了动机善、途径善和功用善的伦理期望.基于社会善治视角,对高等教育组织筹资的伦理问题开展探究,希冀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多元化筹资和院校治理提供规范建议.

    高校筹资筹资伦理筹资善治社会善治慈善公益

    算法权力何以实现?——从广告传播中探寻算法对人的囚禁

    彭书琳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告业也在新的技术浪潮中发生了新的变革."算法权力何以实现?"这一问题成为探讨广告传播中的数字伦理问题的关键.从空间性角度来看,广告算法背后权力的嵌入逻辑实现了从全景敞视到独景窥视的空间—权力模型转变.在此逻辑之下,算法技术在广告传播的过程中,加重了人的思维惰性、加速了人的认知窄化以及放大了社会歧视.被囚禁的个体需采取自我治理的方式才能与算法权力进行对抗,最终实现对于自我与技术关系的调试.

    算法推荐算法权力广告传播人工智能自我治理

    ChatGPT介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应用价值、潜在伦理风险与治理进路

    姚珊珊曹顺仙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ChatGPT的横空出世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契机.一方面,ChatGPT以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机制等核心技术手段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不同维度的应用价值,即主体维度具有实现教育者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化的价值,客体维度具有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价值,介体维度具有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高质量和教学方式智能化的价值,环体维度具有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环境优化升级的价值等.另一方面,ChatGPT的介入也使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大德混淆、公德失守、私德有缺等道德问题和伦理风险.其问题治理和风险防范需要坚持以德为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以人为本,明确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原则立场;坚持以法为界,建立体系化的思想道德保障机制,从而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道德教育深度融合、向善而行.

    ChatGPT思想道德教育人工智能应用价值伦理风险

    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研究述评

    喻蒙蒙王堂生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研究不仅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并就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新要求,引起了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和广泛讨论.现有研究以习近平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为依据,在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基本特征、时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初步建构了研究的学理框架,并且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形成了一定共识.但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不难发现,还存在学理性不深、系统性不强和交叉性不足等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研究的学理深度,坚持系统思维、提升研究的系统性,拓宽学术视野、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

    习近平调查研究新时代研究述评

    共识与分歧:中国共产党社会号召力研究综述

    谭林莉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研究的成熟化,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研究也愈加完善和聚焦.学界针对党的社会号召力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现实境遇及提升路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学理性探讨,虽在生成基础、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等维度达成局部共识,但也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内涵界定上分为"单向影响论"和"双向互动论";构成要素上分为"四要素论"和"五要素论";现实挑战上分为"内源论"和"外源论";提升路径上分为"主体论"和"四体论".未来,应在增强研究内容的全面性、优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及提升研究视角的多元性等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

    社会号召力中国共产党政党领导力政党软实力政党建设

    概念流变与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政治阐释与学术建构

    王洋曹均学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本土概念.基于对党代会等若干党和国家涉农文献文本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考察,系统梳理出乡村振兴在政治阐释层面的发展流变,其随着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战略布局中不断得到丰富与深化;同时,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系统展示了乡村振兴问题在学术研究层面主要议题的发展建构.通过对流变与建构的透析发现:乡村振兴相关政治表达引领了学术的发展,相应地,学术界的研究对政治也有一定意义上的支持,并能够向政治系统"输入".但未来学术界在其学术建构上仍有需要深入研究的着力点:一方面要增强学术自觉,另一方面要致力本土研究,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乡村振兴"三农"问题概念流变政治阐释学术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