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研究
口腔医学研究

樊明文

月刊

1671-7651

kqyxyj@163.com

027-87686117

430079

武汉市武昌珞瑜路237号

口腔医学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口腔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理论与技术,为口腔医学临床和基础及教学服务,为读者服务。辟有焦点论著(附评论)、论著、综述、讲座、短篇报道、专业英语、病例报告、学术动态等十多个栏目,读者对象为全国各地口腔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口腔专业学生、护理、医技人员等。本刊为双月刊,双月28日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富硒小麦草牙膏对控制牙菌斑和减轻牙龈炎效果的临床研究

    皮小琴朱彬童国勇李森森...
    23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富硒小麦草牙膏减轻牙龈炎症及控制牙菌斑作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临床试验遵守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原则,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将年龄 18~65 岁间的 72 例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使用富硒小麦草牙膏,对照组使用不含富硒小麦草其余成分完全相同的牙膏,分别在基线、1、3 和 6 个月采用改良 Loe-Sil-ness牙龈指数、龈沟出血指数和改良 Quigley-Hein菌斑指数评价牙周状况.结果:1、3 和 6 个月时,牙龈指数试验组对照组均数计分分别为 1.16±0.10 和 1.26±0.22,0.99±0.91 和 1.21±1.16,0.92±0.11 和 1.01±0.11;龈沟出血指数试验组对照组均数计分分别为 1.12±0.23 和 1.24±0.27,1.05±0.11 和 1.13±0.15,0.91±0.12 和 1.05±0.09;牙菌斑指数试验组对照组均数计分分别为 1.37±0.20 和 1.54±0.19,1.14±0.21 和 1.37±0.24,0.98±0.16和 1.21±0.22,3 个月和 6 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其具有抑制牙菌斑和促进牙龈健康的作用.在本临床研究中未观察到不良反应,验证了富硒小麦草牙膏的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提示富硒小麦草牙膏可以明显控制牙菌斑的形成,促进牙龈健康.

    富硒小麦草牙膏牙龈炎症牙菌斑

    MYO5A35号外显子跳跃对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预后相关研究

    卢芳宁彤彤王婕赵嘉...
    236-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 MYO5 A基因在头颈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作为预后分子标志物的潜力.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 HNSCC队列的 RNA-Seq数据及相应的临床数据,单变量 Cox回归分析 MYO5 A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从TCGA SpliceSeq数据库下载 MYO5 A 基因的可变剪接类型,根据剪接百分比(percent spliced in,PSI)值识别差异性表达的MYO5 A基因的可变剪接,并分析其与 HNSC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最后通过 RT-PCR和 Sanger测序在细胞系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样本中进一步验证.结果:MYO5A基因在 HNSCC队列中显著高表达,但 MYO5A基因整体表达水平并不能作为独立的 HNSCC预后风险指标.MYO5A 35 号外显子跳跃在 HNSCC中发生频率增加,且与预后密切相关.MYO5A 35 号外显子跳跃在细胞系及临床样本中均得到了验证.结论:MYO5A 35 号外显子跳跃而不是 MYO5A基因整体表达水平可作为 HNSCC预后独立的分子标志物.

    MYO5A头颈鳞状细胞癌可变剪接预后

    肿瘤间质比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房敏健刘亮邱若兰曹伟...
    242-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 2015 年 1 月~2017 年 12 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 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TSR以 50%为界限,将其分为高间质比组(≥50%)及低间质比组(<50%).分析TSR和 OSC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及临床资料完整的 98 例患者中,高间质比患者 42 例,低间质比患者 56 例.高间质比组 OSCC患者的 5 年总生存率以及 5 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31.0%(13/42)、26.2%(11/42);低间质比组 OSCC患者的 5 年总生存率以及 5 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73.2%(41/56)、67.9%(38/56).肿瘤发病部位与患者的 5 年总生存率(χ2=1.327,P=0.932)及 5 年无病生存率(χ2=3.113,P=0.683)无关;肿瘤临床分期、TSR 与患者的 5 年总生存率 5 年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 T 分期、淋巴结转移、TSR 与 OSCC 患者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有关.而通过多因素COX研究显示,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 TSR是影响 OSCC 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SR可作为 OSCC 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可为 OSCC 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肿瘤间质比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生存率

    《口腔医学研究》加入开放科学计划

    247页

    下颌前牙区数字化即刻修复的临床研究

    王娜王超
    248-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并评估下颌前牙区数字化即刻修复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7 例下颌 2~4 颗切牙无法保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种植术前进行系统牙周序列治疗,拍摄锥体束CT(cone-bean CT,CBCT),应用 coDiag-nostiX软件设计拟植入的种植体三维位置,术前数字化打印手术导板同时预成临时修复体,在导板引导下种植手术,共植入 34 颗种植体,术中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均达到 35 N·cm,且 ISQ值>65,将预成的临时修复体口内直接法PICK-UP,共完成 61 颗即刻修复,戴入当日根尖片确认基台完全就位,愈合期内完成定期复查及口腔卫生指导,术后 6 个月行永久修复,术后 12 个月评价种植体及修复体存留率、修复体与邻牙牙龈协调性、种植体唇侧骨壁变化及患者美学满意度.结果:观察期 12 个月内,种植体及修复体存留率为 100%,34 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未见显著变化,55 颗修复体唇侧龈缘位置与相邻天然牙协调性良好,6 颗修复体轻度差异.56 颗修复体与相邻天然牙牙龈颜色质地协调无差异,5 颗轻度差异,患者美学视学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满意度评分平均为 96 分.结论:在严格适应证选择的基础上,下颌前牙区采用数字化即刻修复,种植美学及功能效果稳定.

    下颌前牙区数字化导板即刻修复

    欢迎订阅2024年《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253页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用于骨壁缺损拔牙位点保存的效果

    汤正婷许滢洁杨德钊孟凡文...
    25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rh-2,rhBMP-2)用于骨壁缺损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 年 2 月~2023 年 1 月将符合条件的 142 例患者随机分组,A 组使用rhBMP-2+胶原蛋白海绵填充拔牙窝,B组使用胶原蛋白海绵,C组不使用移植物.于拔牙后 18 周、24 周开展种植手术,并编为 A1、A2;B1、B2;C1、C2 组,种植术中发现有牙槽嵴顶骨缺损的病例测量牙槽嵴缺损的最大近远中径(L)、颊舌径(W)及深度(H),计算体积(V)值(V=L×W×H);无牙槽骨顶骨缺损的病例取种植窝骨块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A1、A2 组牙槽嵴顶骨缺损的发生频率分别为:0.32、0.14;B1、B2 组分别为:0.75、0.43;C1、C2 组分别为:0.72、0.37.A1 B1 组间、A2 B2 组间、A1 C1 组间及 A2 C2 组间 V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1 B1 组间及 A1 C1 组间新生骨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 用于骨壁缺损的拔牙位点保存可缩短成骨时间(18 周),减少不良愈合的发生,为后期种植手术的开展创造更有利的骨条件.

    拔牙位点保存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口腔种植

    上颌窦分隔发生率及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卡地里亚·吐尔逊江丁成芳王玲
    259-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人群中上颌窦分隔的发生率及形态特征,进一步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等的关系.方法:收集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放射科就诊患者的锥形束CT(conical beam CT,CBCT)图像,进行评估、测量、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纳入的 500 例患者和 1000 个上颌窦中,在 219 例(43.8%)患者和306 侧(30.6%)上颌窦中发现了分隔,其中部分型分隔为 273 个(85.58%),位于上颌窦中部的分隔为 170 个(53.29%);部分型及上颌窦中部分隔占比最高.分隔在不同性别、年龄、牙列状态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中上颌窦分隔在高度、位置、方向上存在多样性,可能会增加上颌窦内手术的复杂性,因此术前的影像评估有助于评估手术难度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上颌窦分隔锥形束CT发生率

    书讯

    264,268页

    数字化辅助全口磨耗牙咬合重建修复4年观察随访1例

    黄红蓝金地朱建宇张怡...
    265-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磨耗牙的修复一直是口腔修复中的难点之一,本文报告全口磨耗牙病例 1 例,通过引入数字化咬合重建技术,利用虚拟性咬合引导开展系统性修复重建并随访 4 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该病例为数字化技术在磨耗牙的诊治提供了参考.

    磨耗牙咬合重建数字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