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管理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云涛

双月刊

1004-115X

kxglyj@yahoo.com.cn

0471-6920103;6282190

010010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总局街3号科技大厦B座305室

科学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专业学术性刊物。以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其运行机制、发展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科技体制改革、工农业科技进步、决策预测理论和人才与发展等软科学方面的学术性问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备豫不虞:科技创新不确定性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

    贾婷陈强敦帅王浩...
    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全域极端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和国际争端的焦点,但科技创新指数级突破在带来新方案、新业态的同时也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研究通过对"不确定性风险"的内涵、科技创新不确定性的引致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不确定性"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是科技创新风险的核心和来源;在我国由创新型国家行列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关键"转折期",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呈现出"创新节奏多变、创新强度不均衡、创新方向难预测及监管体系滞后"等新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关案例和数据,归纳出这些特征在"社会、安全、产业及治理"领域的风险表现,针对各领域的风险源,基于"预警-预立-预防-预判"的治理思路,提出了"风险约束-风险规制-风险控制-风险平衡"的应对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制度供给的有效性。

    科技创新不确定性风险应对策略

    中国式现代化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马宗国康丽萌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和强大动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及战略要求下,解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发展优势及制约瓶颈,借鉴国外领先科技园区在战略科技资源、人才培养、金融投资基础等方面成功经验,提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六大中国式"对策: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中国式科技政策保障;健全人才引培用体系,打造中国式未来人才高地;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立中国式绿色创新服务先导区;优化创新合作机制,构建中国式未来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突出应用牵引,打造中国式未来科技应用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宽中国式合作共赢发展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未来产业

    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军民融合"视角:内在机理与优化建议

    牛昊黄朝峰李阳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创新平台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实现强国强军的战略支撑和重要载体,发挥"军民融合"作用推动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和问题挑战,提出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军民融合"视角。在明确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阐释"军民融合"何以能够推动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①宏观上,国家创新平台利用军民两大战略体系,强化战略能力;②中观上,国家创新平台响应军地需求,链接军民多方主体;③微观上,国家创新平台促进军地资源要素融合,推动军民协同创新。最后从战略牵引、政策导向、市场拉动、军民协同出发,提出"军民融合"视角下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优化建议:①坚持战略引领,统筹战略部署与军地谋划;②坚持政策导向,政府协调与制度保障衔接;③坚持市场拉动,需求引致与采购激励并重;④坚持军民协同,加强资源整合与开放创新,以期推动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

    国家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军民融合

    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双层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改革探索

    索朗杰措韩凤芹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合理、合适、长期有效的国家科研机构布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工作。面对当前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存在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各机构设置重复交叉现象突出的宏微观问题,构建了科研机构布局的双层治理体系。宏观布局治理的核心是协调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形成充分放权赋能的创新制度安排;微观布局治理的核心是在明晰机构定位基础上进行内部体制创新,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宏微观治理需要权责匹配,协作共治,共同推动科研机构布局不断优化。

    国家科研机构布局双层治理放权赋能体制创新

    我国未来产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逻辑、框架与政策

    西桂权靳晓宏张婷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来产业发展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风险贯穿于整个产业的成长史,构建未来产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是防范未来产业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分析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阐释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分析未来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阐释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依据上述理论与实践逻辑,剖析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提出未来产业风险来源的三维式分析框架。基于情报理论,从风险监测、风险辨识、风险诊断、风险评价、风险预报等方面构建未来产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框架。最后结合我国未来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工作的政策建议。利用情报理论构建的未来产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有效的风险评估,促进未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加强中国未来产业风险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未来产业风险识别监测预警产业政策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内部共生与外部协同

    叶紫青夏杰长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新型文化业态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的演进将文化产品的价值正由传统的单一膜拜价值转向更多元化的体验和经济等价值,从而使得文化产品在产业环境下呈现出共生的复合价值形态。以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提出着重发展和提升科技与文化融合衍生的新型文化产业。以湖南为例,对该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优势条件及发展的关键原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全国层面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方向与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数字技术内生生长协同创新新型文化业态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黎明徐政葛力铭徐中平...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有望深刻改变教育的形态,引领教育走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人工智能+"具有创新驱动、效率提升、决策支持、个性化服务等特征,通过改变高等教育观念、丰富高等教育教学手段、打破高等教育评估不可能三角、推动高等教育模式改革、颠覆高等教育结构,赋能高等教育。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面临着个人隐私、教育公平、虚拟情感、认知发展四重困境。为使"人工智能+"更好助力高等教育,应构建教育隐私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区域智能教育协调发展体系,健全数据与算法治理体制,构建新型情感教育路径,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深度教学。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质生产力智能教育

    算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

    宋玉茹罗敬蔚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应用的快速增长,算力正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关键力量,引领生产方式从工业化社会向智能化社会转变。算力作为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的重要能力,直接影响了数据要素转化成为经济社会价值的效率和效果,推动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算力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要求,对算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难题做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以算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算力发展可以通过发挥出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从促进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算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在推动智能算力发展、加强算力相关配套服务、优化算力平台统筹调度、强化区域产业联动能力和以算力可持续发展提升各个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等方面发力。

    算力智能算力算力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特征和展望

    彭奕潇朱李鸣俞翔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数据要素的渗透使得区域协作创新方式产生变革,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因此孕育而生。数字化转型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协作方式、主要枢纽和创新效率都有影响。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一定区域内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平台,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和数据要素流动为核心的多主体创新协作系统,具有创新基础设施数字化、创新协作活动平台化、政府创新治理智慧化、创新需求导向市场化四个特征。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未来可以从运行机制、评价方式和实证检验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数字化转型区域创新协作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企业低碳转型概念内涵、发展脉络与研究展望

    黄若谷朱祖平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碳转型是企业在系统性气候风险下获得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企业低碳转型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概念混用、研究焦点差异大和碎片化等问题。为系统厘清微观层面的低碳转型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基于可视化结果揭示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展和核心议题。从多角度梳理已有文献对低碳转型的界定,并基于微观视角对企业低碳转型首次给出明确界定。根据减排要求和研究焦点变化,梳理企业低碳转型相关文献的发展脉络,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演进特征。结合中国本土化企业低碳转型现状和需求,从理论探索和应用层面阐述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企业低碳转型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气候变化企业低碳转型CiteSpace知识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