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上海科技馆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上海科技馆

双月刊

2096-0115

sciedumuseum@sina.com

021-68543017

20012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2000号上海科技馆2号楼225室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Journ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
查看更多>>《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传播以及博物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自然科学博物馆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技馆如何助力青少年数字素养提升——以上海科技馆为例

    忻歌吕芳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探讨科普场馆如何在教育数字化浪潮中进行变革与适应.首先,概述数字教育的背景、定义以及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其次,以上海科技馆为案例,展示科普场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科普教育,为青少年提供现代化、个性化及高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分析其在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后,文章针对数字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并对科普场馆如何更好地推进数字教育提出思考.

    数字教育数字素养数字化转型科普教育

    评议人絮语

    周婧景
    9-11页

    质性研究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中的设计与应用:基于案例的反思

    季娇王璞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中,质性研究为理解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意义、描绘观众参观博物馆的多样性、规律性和特殊性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在质性研究取向的博物馆观众研究中,观察法和访谈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数据收集方法.本文回顾质性研究取向的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起源历史、发展脉络、关键特征,在本土研究现实境况基础上,通过详细描述一例在本土开展的执行研究取向的博物馆观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流程,深入剖析质性研究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中可能遭遇的困境及解决方法,挖掘质性研究对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突出价值及应用之道.

    博物馆观众研究质性研究观察法访谈法

    博物馆体验的线上转向——从《博物馆体验再探讨》谈起

    赵桂玲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博物馆体验不再局限于线下的实体参观,线上体验逐渐成为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热点.博物馆体验正在从线下主导走向线上线下交互共生.《博物馆体验再探讨》一书中的学习情境化模式,将博物馆体验视作个人情境、社会文化情境和实体情境以及时间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博物馆体验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约翰·福克和林恩·迪尔金将博物馆体验视作一个连续性、长期性过程的思维方式以及对 21世纪博物馆的探讨亦为当下博物馆线上体验问题的讨论提供了逻辑指引.

    博物馆线上体验博物馆体验再探讨学习情境化模式共同创造

    唤起与认同: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博物馆老年痴呆观众服务案例分析

    皮文波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化记忆的理论,分析国外博物馆为老年痴呆观众服务的内在原理,将其解读为唤起和认同两个层次,并基于以上研究对我国博物馆为老年痴呆观众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旨在补充国内老年痴呆观众服务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国内博物馆开展老年痴呆观众服务提供参考,助力博物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化记忆博物馆老年痴呆观众服务文化干预

    网络文本数据挖掘下的北京博物馆游客感知特征研究

    曹雨婷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北京市五环内的备案博物馆互联网旅游评论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借助旅游地形象"认知—情感—整体"三维模型对北京市博物馆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游客对北京市博物馆整体形象感知强烈且以正面评价为主.在认知形象方面,游客对博物馆的建筑环境、展览内容、讲解服务等方面给予较高评价.在情感形象方面,游客对博物馆的情感以积极为主,其中建筑环境形象和讲解导览形象的积极情感最高.最后根据不足之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升级基础设施,有效缓解场馆拥挤问题,同时增加互动设施和体验;第二,注重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借助网络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博物馆之城博物馆旅游目的地形象形象感知

    基于展览延伸教育活动前置评估的思考——以福建博物院展前观众问卷调查分析为例

    刘阳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如何根据陈列展览精准地为广大观众开展符合其文化需求的多元化教育延伸活动,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问题.2022-2023 年,福建博物院依托两大原创展览,进行了展览前期问卷调查活动,以此探索如何通过调查数据结果的分析,研究观众的兴趣、期望和情感,有针对性地策划实施展览的教育延伸活动,强化博物馆教育的成效.

    博物馆教育活动观众调查前置评估

    从观众需求看博物馆微信语音导览服务——以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特展为例

    杨佳怡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尝试分析微信语音导览的使用情况,从上海博物馆"宅兹中国"特展的微信语音导览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观众在特展中使用微信导览的情况与体验,分析此次特展的微信语音导览服务与观众的需求的匹配度,收集较为集中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方式.在此基础上,展望在当下技术进步更新迭代的大环境下,微信语音导览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认为不应仅将关注点聚焦于导览形式之上,而应以观众的观展体验为关键,将导览作为展览整体的一部分,致力于使观众的综合观展体验得到提升.

    语音导览博物馆观众需求

    高校学生心目中袁隆平形象调查研究

    张正严聂晓玲李依静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词汇联想法对1 593 名高校学生心目中的袁隆平形象进行初步测量,并通过后续的深度访谈得到学生对袁隆平形象更深层次的认识.研究表明:关于袁隆平院士的高联想强度的词语有:和蔼可亲(48.46%)、无私奉献(41.68%)、杂交水稻(31.76%)、伟大(26.24%)和杂交水稻之父(25.61%);高校学生对袁隆平内在形象的平均联想强度明显高于其外在形象的平均联想强度.在所有二级维度下,工作特征的平均联想强度最高.高校学生心目中的袁隆平整体呈现正面形象.大众传媒采用新媒体、新角度将袁隆平的媒介形象与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塑造全面多维的科学家形象,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对他们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引导作用,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理想进行铸造.

    科学家形象袁隆平词汇联想法大学生大众媒体

    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从观念到行动

    谢雯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的理念与行动出发,探讨科学观念和实践在我国基础教育的萌发并成为主导价值话语的历史进程.理科教育落实的目的在于科学立国,价值导向在于经世致用.为克服"水土不服"之困境,采取自主编译教科书、增设理科设备、共建社会理科教育资源以及重视理科教师的培训等方略,最终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要求基础教育重视理科的学科地位,如何让理科更加生活化、大众化以及本土化仍是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探索与发展的未竟课题.

    民国时期中小学理科理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