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腿肿物——请分析病变性质

    王紫君杨倩
    5,152-153页

    应用4D-FLOW MRI血流成像评价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特征

    桂玉熙谢铭飞罗昆龙茜...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4D-FLOW MRI)技术,研究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征.方法 经头颅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诊断为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68例;应用4D-FLOW技术扫描并重建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在载瘤动脉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处、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囊状动脉瘤出口截面处以及对侧动脉的对称位置分别手动勾画血管边缘轮廓,自动获取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囊状动脉瘤最大径和尺寸比(SR)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载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载瘤动脉与对侧动脉比较,颅内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壁剪切应力(WSS)、平均WSS、最大轴向WSS-最大周向WSS小于对侧对称截面;囊状动脉瘤沿血流方向最大截面处最大WSS、平均WSS、平均轴向WSS、平均轴向WSS-平均周向WSS在载瘤动脉中较小,载瘤动脉中的最大能量损失和平均能量损失显著高于对侧动脉,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载瘤动脉中最大径>5 mm组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最大轴向WSS和平均轴向WSS大于最大径≤5 mm组;与SR≤2组对比,SR>2组囊状动脉瘤入口截面平均轴向WSS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4D-FLOW MRI技术可动态显示颅内囊状动脉瘤及瘤颈周围载瘤动脉内的血流环境,量化评估血流动力学特征,在探索颅内囊状动脉瘤形成因素中具有重要价值.

    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颅内囊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壁剪切应力

    CT灌注成像短期评估烟雾病行脑血管重建术的血运重建疗效

    汪晓龙卢海涛刘向阳赵鸿...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技术检验接受脑血管重建术的烟雾病患者手术疗效.方法 28例烟雾病患者接受脑血管重建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膜-颞肌贴敷术)等方法,手术前后分别行CTP检查.在手术前后分别测量并比较患者术侧灌注参数的绝对值、术侧与对侧镜像区灌注参数的相对值,对比分析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 28例烟雾病患者桥血管均显示通畅,CTP术侧灌注参数中比较后CBF(颞叶和顶叶)、CBV(额叶、颞叶、顶叶)、MTT(顶叶)、TTP(额叶、颞叶、顶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侧比镜像对照区的rCBF(颞叶)、rMTT(顶叶)、rTTP(顶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干预后,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重建有所改善,特别是在严重的灌注受损患者中.因此,CTP不仅能反映脑微循环信息的功能成像,有助于判断烟雾病脑缺血的部位、严重程度、选择手术侧别和手术方式,更能快速了解术后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可作为检验手术疗效的重要检测方法.

    CT灌注成像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

    幽门螺杆菌感染静态和动态低频振幅rs-fMRI研究

    巨妍王嵩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自发脑活动特征.方法 纳入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胃部疾病情况相匹配的Hp阳性组(n=29)和对照组(n=29),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基于Matlab2017b的DPABI软件和DynamicBC软件分别进行两组间静态(sALFF)、动态低频振幅(dALFF)分析,并提取差异脑区值与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Hp阳性组左侧中央旁小叶、左侧中央后回和右侧丘脑sALFF值升高;枕叶、右侧颞叶以及右侧丘脑dALFF时间变异性增强(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5,团块水平P<0.05).右侧丘脑dALFF值与GSRS评分呈正相关(P=0.041,r=0.269),其他差异脑区未见显著相关.结论 Hp阳性患者表现出脑活动强度和稳定性异常,结果既存在重叠又互相补充,提示sALFF和dALFF指标结合可一定程度反映Hp感染患者脑活动功能改变情况.

    幽门螺杆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肠-脑轴

    整合能谱CT定量参数的机器学习模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识别的应用研究

    翟沛清王灵杰石彩云张倩...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整合能谱CT定量参数、传统CT特征及临床参数的机器学习(ML)模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资料.由两位观察者独立观察、测量并计算3个能谱CT定量参数以及8个传统CT特征,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研究人群分为症状组(n=104)和无症状组(n=67),并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以及传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能谱CT定量参数、传统CT特征及临床参数,并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计算模型的准确率、F1分数等指标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 包括前十个重要变量的XGboost 整合模型[AUC 0.946(95%CI 0.890~1.000)]的 AUC 值显著高于能谱特征模型[AUC 0.778(95%CI 0.638~0.918),P=0.016]、传统 CT 特征模型[AUC 0.702(95%CI 0.548~0.856),P=0.001]及临床参数模型[AUC 0.754(95%CI 0.608~0.900),P=0.009].此外,相较于传统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AUC 0.845(95%CI 0.785~0.904)],XGboost整合模型亦具有较高的症状性斑块识别能力.结论 整合能谱CT定量参数、传统CT特征及临床参数的ML模型具有较好的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识别能力.

    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T血管造影机器学习

    单、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TIC Ⅱ型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马姝杨自力赵凡王唯伟...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双指数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WI+IVIM+DCE-MRI模型)对TIC Ⅱ型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患者115例,TIC Ⅱ型良性组30例,恶性组85例,所有病例均行DWI、IVIM及DCE-MRI检查.分析两组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纯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及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速率常数(Kep)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其诊断效能.结果 TIC Ⅱ型良性组ADC、D值高于恶性组,而Ktrans、Kep、Ve值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D、Ktrans、Kep、Ve的AUC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01~1.64,P>0.05),但D值的特异度及准确度最高.DWI模型的AUC为0.725,IVIM模型的AUC为0.818;DCE-MRI模型的AUC为0.800;DWI+IVIM 模型、DWI+DCE-MRI 模型的 AUC 分别为 0.860、0.861,诊断效能均高于 DWI 模型(Z=2.76,P=0.01;Z=3.380,P=0.001).将 DWI、IVIM 及 DCE-MRI 三者联合后,诊断效能高于 DWI+IVIM 及 DWI+DCE-MRI(Z=2.08,P=0.04;Z=1.877,P=0.04).结论 DWI+IVIM+DCE-MRI 对 TIC Ⅱ 型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有利于患者术前精准治疗.

    乳腺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单、双指数DWI模型与肺腺癌EGFR、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吕四强曹冠杰王唯伟尹猛...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双指数DWI模型各参数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且行MRI多b值DWI扫描的肺腺癌患者51例,根据EGFR基因是否突变,分为基因突变型组及野生型组,根据Ki-67指数分为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通过MRI单指数DWI模型获得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双指数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获得D、D*和f值.评估单、双指数DWI模型各参数值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及Ki-67指数的相关性,比较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组、Ki-67高表达与低表达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存在统计学相关性的参数对EGFR、Ki-67表达水平的预测效能.结果 51例肺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型25例,野生型26例;Ki-67高表达28例,低表达23例.D值与EGFR基因突变状态呈正相关(r=0.368,P<0.05);ADC值与Ki-67指数呈低度负相关(r=-0.298,P<0.05),D值与Ki-67指数呈中度负相关(r=-0.508,P<0.05).EGFR基因突变型组D值高于野生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组ADC、D值低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值鉴别EGFR基因突变状态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当D≥1.03 ×10-3mm2/s时,倾向于EGFR基因突变.ADC、D值鉴别Ki-67高、低表达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726、0.859(Z=1.979;P=0.048),当 ADC<1.22 × 10-3mm2/s、D<1.06 × 10-3mm2/s时,倾向于Ki-67高表达.结论 D值与EGFR突变状态呈正相关,ADC值与Ki-67指数呈低度负相关,D值与Ki-67指数呈中度负相关.因此,单、双指数DWI模型有助于临床对肺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以双指数模型更具优势.

    肺腺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Ki-67指数

    基于MIM软件自动勾画肺癌危及器官精准度的研究

    邓宇李镰向雪静罗媛媛...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IM软件对肺癌危及器官(OAR)自动勾画时数据库入库病例数的增加及匹配数目的不同对自动勾画结果的影响.方法 运用MIM软件建立5组肺癌数据库(入库病例数目分别为20、40、60、80、100例).随机选择数据库外10例肺癌患者图像,由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OAR的手动勾画,将其定义为参考勾画,并对该10例患者图像进行OAR自动勾画,勾画匹配数目分别选择为3和9.通过定量评价勾画时间、豪斯多夫距离(HD)、平均最小距离(MDA)、Dice相似性系数(DSC)以及Jaccard系数(JSC),将自动勾画结果与参考勾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而探讨不同数据库病例数及匹配数对自动勾画结果的影响.结果 勾画匹配数目选择为3或9时,5组模板中平均自动勾画时间均小于手动勾画,但各组间没有差异性;当勾画匹配数为9时会明显增加自动勾画OAR时间,但仍低于手动勾画OAR所需时间.5组数据库的自动勾画结果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脊髓来说,当匹配数为9时,100例数据库自动勾画结果的MDA、JSC的结果优于40例、60例组;但对于其他器官而言,在5组不同的数据库中,在3和9不同的匹配数目的自动勾画结果之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对于甲状腺来说,MDA、DSC、JSC3种评价参数的结果均较差,甲状腺的自动勾画尚无法满足临床要求.结论 MIM软件应用于肺癌放射治疗中自动勾画OAR能够取得较好的勾画效果,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库纳入病例数目的增加及勾画匹配数的增加不会提高OAR的勾画效果,同时数据库中纳入病例数的增加不引起自动勾画OAR时间的增加,但勾画匹配数的增加会引起自动勾画OAR时间的增加,所以考虑时间成本,对于肺癌的勾画建议采用20例作为临床数据库的病例数,采用3例模板数.

    肺癌放射治疗MIM软件危及器官自动勾画

    可吸收性肺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的CT鉴别诊断:常规参数特征和纹理分析的对比研究

    臧汉杰朱建国何雯雯王之悦...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常规参数特征与CT纹理分析参数对于肺部可吸收性肺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资料.其中随访(3~6个月)或抗炎后吸收消失的65例为临床可吸收组,直接手术切除且病理为肺腺癌的87例为手术恶性组.通过分析软件得到肺结节CT常规参数及CT纹理分析参数;比较肺结节常规参数与CT纹理分析参数的组间差异;最后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比较两种模型之间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长径、短径、平均径、体积、实性部分占位、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纹理分析共计获得56个参数,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CT值、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熵、正像素平均值、逆差距、表面积与体积比值,可作为独立预测因子,有助于鉴别肺部可吸收磨玻璃结节与肺腺癌结节.常规参数预测模型、CT纹理分析预测模型无明显鉴别诊断效能差异(P=0.542).结论 肺部磨玻璃结节的CT常规参数、CT纹理分析对肺部可吸收磨玻璃结节、肺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磨玻璃结节计算机断层扫描纹理分析常规参数鉴别诊断

    心脏MR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张耘博赵新湘孙林马运婷...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患者心脏MR(CMR)评价的左室结构功能、心肌静息灌注及心肌应变的改变.方法 回顾性搜集经冠状动脉血流帧数(TFC)诊断为CSF且1周内行CMR检查的患者35例(CSF组),同期纳入健康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间基线资料、左室结构功能参数、静息灌注参数及心肌应变参数的差异,左室结构功能参数包括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心肌质量指数(LVMi)、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静息灌注参数包括最大上升斜率(upslope)、最大信号强度达峰时间(TTM)、信号强度最大值(SImax);左室心肌应变参数包括径向应变(GRS)、周向应变(GCS)和纵向应变(GLS).进一步明确TFC与心肌应变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SF患者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增高(P<0.05).CMR评价的ESV、EDV、LVM、LVESVi、LVMi均较对照组增高,LVEF减低(63.92±7.10 vs 57.37±9.03,P<0.05).静息心肌灌注显示CSF组SImax、upslope较对照组减低.左室心肌应变参数GRS、GCS和GLS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前降支和回旋支的TFC和GLS呈负相关(P<0.05).结论 CSF虽然LVEF正常,但已存在结构功能改变,包括心肌质量增加、舒张功能减退、静息灌注和心肌应变减低,且心肌应变与TFC呈负相关.因此,CMR有助于对CSF患者早期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评价.

    冠状动脉慢血流心脏磁共振左心室应变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