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软组织径线测量对单侧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临床分期的初步研究

    刘梦珂张妍张怡梦李兴鹏...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测量肢体的二维径线数据在评估单侧原发性下肢淋巴水肿(PLEL)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搜集132例经确诊为PLEL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下肢MRI检查.采用短时反转恢复(STIR)序列测量双侧小腿软组织纵向及横向的总径线(TD)、肌骨径线(MD)和皮下软组织径线(SD),分别计算患侧与健侧TD及SD的差值(DTD、DSD).依据2020年国际淋巴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ymphology,ISL)临床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相关分期.对所有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MRI径线测量方法在PLEL临床分期中的可行性.结果 横径TD(R=0.492)、SD(R=0.596)、DTD(R=0.608)、DSD(R=0.620)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明显大于纵径的 TD(R=0.430)、SD(R=0.532)、DTD(R=0.547)和 DSD(R=0.519),横径 DSD 与临床分期相关性最高.无论横径或纵径,淋巴水肿Ⅰ期患者TD、SD、DTD及DSD的值明显小于Ⅱ期及Ⅲ期(P<0.05),而Ⅱ期与Ⅲ期之间各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径鉴别临床分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大于纵径,其中横径DSD(AUC=0.930)鉴别Ⅰ期与Ⅱ期的AUC值最高.结论 基于MRI测量软组织径线可以作为一种单侧PLEL临床分期的定量方法,推荐横径的皮下软组织差值DSD作为鉴别Ⅰ期与Ⅱ期淋巴水肿的最佳评估指标.

    原发性淋巴水肿下肢测量磁共振成像分期

    定量T2 mapping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6个月、12个月移植物成熟度变化并与临床评分相关性

    张妃媛管雪琴李米芳林秋雨...
    11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T2 mapping功能磁共振定量检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6个月、12个月移植物重塑状态并与临床评分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搜集行ACLR的患者40例,ACLR后患者在6个月、12个月都接受3.0 T常规MRI及T2 mapping扫描,测得术后移植物关节内段整体及其三个分段(近、中、远)T2值.术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分(IKDC)进行临床功能评分.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关节三段以及关节内段整体T2值之间的差异.关节内段三段采用LSD-t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移植物关节内段T2值与临床评分相关性.结果 前交叉韧带移植物整体关节内段及其三个分段(近、中、远)的T2值在6个月到12个月内明显下降(P值均<0.001).术后6个月关节内段的近段的T2值较中段及远段高(P=0.026和P=0.001),术后12个月,关节内段的近段的T2值较远段高(P<0.001).术后6个月移植物T2值与IKDC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08,P=0.001),术后12个月移植物T2值与IKDC评分呈中度负相关(r=-0.559,P<0.001).结论 T2 mapping可以检测ACLR术后6个月到12个月移植物关节内段成熟度变化,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移植物成熟T2mapping

    CT韧带骨赘评分在SAPHO综合征中的应用

    陈乃刚李忱杨强尹丹...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和研究CT在SAPHO综合征脊柱骨赘评分中的诊断价值,并进一步研究脊柱骨赘评分与临床数据资料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确诊的31例SAPHO综合征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柱CT检查.依据2017年强直性脊柱炎CT韧带骨赘评分(CTSS)进行骨赘评分,计算和分析颈椎骨赘评分、胸椎骨赘评分、腰椎骨赘评分、全脊柱骨赘评分、矢状位全脊柱骨赘评分及冠状位全脊柱骨赘评分.统计和测量各项临床数据,包括年龄、病程、颈部旋转、脊柱活动度、脊柱侧弯程度、指地距、枕墙距、踝间距、ESR及CRP,分析脊柱骨赘评分与各项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 (1)颈椎骨赘评分、胸椎骨赘评分、腰椎骨赘评分、全脊柱骨赘评分、矢状位全脊柱骨赘评分、冠状位全脊柱骨赘评分分别为 19.77±19.02、42.23±29.42、25.35±19.84、87.35±56.09、60.45±20.45、37.71± 29.25;(2)全脊柱骨赘评分、矢状位全脊柱骨赘评分与年龄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值分别为0.599、0.610;(3)全脊柱骨赘评分与脊柱侧弯程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r值为-0.481.结论 CT可以评估SAPHO综合征患者脊柱骨赘状态,并可以进行定量分析;高龄是SA-PHO综合征骨赘状态进展的危险因素,脊柱骨赘状态进展可能是脊柱侧弯程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SAPHO综合征全脊柱骨赘评分

    sBTFE序列在体内正常胎脑和异质性改变胎脑的应用研究

    李茗李想胡安宁陆芳菲...
    120-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具有灵敏度编码的快速平衡稳态梯度场回波(sBTFE)序列对测量胎脑白质信号强度(SI)及胎脑白质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0例在21~39孕周的异质性胎脑进行sBTFE序列1.5T扫描.根据胎龄将胎儿大脑分为4组(A~D组),分别计算每个胎龄组双侧前额叶、枕叶、颞叶、顶叶和中央前白质区以及丘脑、小脑和脑桥的信号强度比值(SIRs),并用方差分析方法对上述感兴趣内SIRs的组间差异进行评估.结果 sBT-FE具有良好的脑脊液白质对比度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胎脑白质的成像具有最佳的诊断信度(3.35±0.42).结论 sBTFE序列显示了胎脑白质SIR随胎龄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生发基质何时何地迁移以及髓鞘形成过程的时间顺序.

    活体胎儿颅脑成像白质改变信号强度比快速平衡稳态梯度场回波脑内连通性

    经皮经肝胆道内钳夹活检诊断胆道支架内再梗阻

    许凯豪宋梦瑶周学良孙占国...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经皮经肝胆道钳夹活检诊断胆道支架再梗阻的有效性.方法 31例胆道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支架内再梗阻[男19例,女12例,年龄47~83岁,平均(61.5±11.3)岁]接受透视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钳夹活检术.评估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平均活检次数,分析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23.0±6.3)min,平均活检次数(3.9±0.6)次,并发症发生率为9.7%(3/31),包括胆道出血2例,胆管炎1例,未出现大出血、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23例被确诊为恶性肿瘤,3例诊断为真阴性,5例诊断为假阴性,无假阳性诊断.胆道钳夹活检对支架再梗阻的诊断性能:敏感度79.3%(23/29),特异度为100%(3/3),准确度为83.9%(26/31),阳性预测率为100%(23/23),阴性预测率为37.5%(3/8).结论 透视下经皮经肝胆道钳夹活检诊断胆道支架再梗阻技术安全可行.

    胆管梗阻胆管支架梗阻钳夹活检

    医学生中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功能磁共振ReHo特征研究

    王铁刚孙忠人王军曾祥新...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采集脑功能数据,利用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方法,探讨医学生群体中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之间的脑功能差异,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从在读医学研究生中招募健康被试20名和符合CFS诊断的患病被试20例,对所有被试进行临床症状对应的量表评价和脑功能MRI检查,对比健康被试与CFS患者之间不同的脑功能激活状态,发现差异脑区,将差异脑区的ReHo强度值与临床症状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CFS组在右侧丘脑和旁扣带脑回出现ReHo增高,而在双侧的颞中回出现ReHo降低.CFS组ReHo增高脑区的强度值与临床症状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其中右侧丘脑与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存在正相关(r=0.7128,P=0.0004),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存在正相关(r=0.4303,P=0.0498),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存在正相关(r=0.4924,P=0.0274),右侧旁扣带脑回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存在负相关(r=-0.4510,P=0.0460),而ReHo降低的脑区与临床量表评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ReHo分析发现,相较于健康对照组,CFS患者边缘系统、基底节区等有异常激活状态出现,CFS患者脑功能ReHo存在明显差异,涉及到的脑区与情感、感觉、觉醒-睡眠、记忆任务有关,且与临床症状存在明显相关性.

    医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

    多原发性肺癌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高越杨志刚李媛
    134-138页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脑功能调控的fMRI研究

    王铁刚孙忠人戴缙王丰...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记录脑功能信息,使用磁共振局部功能活动特性分析方法比率低频振幅(fALFF),研究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rTAS)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自发脑活动的调控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面向在读研究生招募符合CFS诊断标准的患病被试20例,纳入rTAS治疗组.对该组患者实施rTAS治疗8周,治疗前、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症状学量表测评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扫描,评价rTAS对CFS的疗效,并使用fALFF分析比较CFS患者脑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8周治疗,CFS患者症状相关量表评分结果均有显著变化,其中疲劳量表FS-1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降低(P<0.05),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升高(P<0.05);此外,左侧中央后回fALFF升高,右侧小脑上部fALFF降低;且以上差异脑区的fALFF值与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左侧中央后回fALFF值与FS-14、SCL-90、PSQI存在负相关(均P<0.05),与Mo-Ca 存在正相关(P<0.05);右侧小脑上部fALFF值与FS-14、PSQI存在负相关(均P<0.05),与MoCa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rTAS能改善CFS患者临床症状,改变患者脑功能的自发活动状态,CFS患者治疗前后的fALFF改变与临床症状相关,提示rTAS治疗CFS是通过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实现的.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慢性疲劳综合征脑功能调控功能磁共振

    影像组学在宫颈癌中的研究进展

    汪刘祝元仲
    145-148页

    CT影像组学在评价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疗效的研究进展

    王欢徐建宇
    149-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