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急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急诊杂志
临床急诊杂志

胡豫

月刊

1009-5918

lcjzzz@qq.com

027-85726342-8817

430022

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急诊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Emergency Call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蛇咬伤的综合管理:几个主要问题与治疗策略思考

    葛欣博陈松冯卢颜时姣...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毒蛇咬伤作为临床常见的急危中毒性疾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症状多样,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自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蛇咬伤纳入被忽视的热带病名单以来,蛇咬伤的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发布了《2018年中国蛇伤救治专家共识》和《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国家卫健委),这些指导性的专家意见和政府文件对规范蛇咬伤的临床诊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中国蛇咬伤的总体死亡率、致残率和总体卫生经济负担依然较高.本文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内外代表性文献及指南,以问题为导向,对蛇咬伤的救治现状进行系统述评.

    蛇咬伤流行病学抗蛇毒血清治疗策略综合管理

    毒蛇咬伤致皮肤坏死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

    郝嘉宁王宇宏王文博戴秋婷...
    11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毒蛇咬伤致皮肤坏死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毒蛇咬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是否发生皮肤坏死性感染为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蛇伤严重度评分、血糖及D-二聚体水平为毒蛇咬伤致皮肤坏死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利用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发生皮肤坏死性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预测模型的校准曲线在两组中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蛇伤严重度评分、血糖及D-二聚体水平是毒蛇咬伤后发生皮肤坏死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该模型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毒蛇咬伤坏死性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基于CiteSpace中国蛇咬伤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陈瑜吕传柱颜时姣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中国蛇咬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9年1月1 日-2022年12月31日在知网数据库发表的蛇咬伤领域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 6.2.R4软件进行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等文献关键特征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共现、聚类及突现分析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共纳人文献1 145篇,发文量从快速增长到现在呈现稳定波动趋势.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探讨蛇咬伤的临床表现、蛇咬伤治疗手段和治疗效果;我国蛇咬伤领域作者和机构合作尚不密切,多数作者更倾向于独立发文;机构发文主要以大学附属医院和中医院为主,并且机构之间的合作仅限于省内合作,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跨省合作.结论:中国蛇咬伤正逐步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领域关注的趋势也在向蛇咬伤后的生理心理多维度治疗和流行病学研究等方向发展.

    蛇咬伤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可视化分析

    眼镜蛇咬伤伤口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钟迎冯基花雷艳华黄苏红...
    12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眼镜蛇咬伤不同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为眼镜蛇咬伤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7家三甲医院2017-2021年间899例眼镜蛇咬伤住院患者的完整资料,分析一般情况,蛇咬伤月份及时段、咬伤部位、蛇咬伤严重程度、抗蛇毒血清使用情况等,并分析咬伤部位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899例眼镜蛇咬伤患者中,男777例(86.43%),女122例(13.57%);平均年龄(51.21±15.94)岁;每年4-9月份为高发期(736例,81.87%),每日12-18时为眼镜蛇咬伤事件的高频时段(413例,45.05%).轻、中、重度蛇咬伤患者分别为768例(85.43%)、123例(13.68%)、8例(0.89%);下肢咬伤(3.05%)较上肢咬伤(0.28%)更容易出现严重情况(P=0.005),不同肢体部位咬伤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0.001 338,相关系数0.122).眼镜蛇下肢咬伤住院时间[(5.55±7.35)d]较上肢咬伤住院时间[(4.23±5.6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眼镜蛇咬伤不同部位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下肢咬伤可能更容易出现中重度病情.

    眼镜蛇咬伤不同肢体部位严重程度相关性

    153例套式封闭疗法在北方蝮蛇咬伤治疗中的效果观察研究及文献复习

    李伦超单良戴秋婷张建波...
    12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套式封闭疗法在北方蝮蛇咬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急诊科2020年10月-2023年9月收治的蝮蛇咬伤患者153例,根据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有无接受套式封闭疗法分为治疗组(70例)及对照组(83例),并在就诊时及就诊后24 h先后采集静脉血行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rinogen,FIB)]及炎症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检查,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测量患肢最大周径.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除受伤部位分布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科时相比,治疗组入科治疗24 h后在凝血指标(PTL、PT、APTT)、CRP、VAS评分及患者最大周径方面均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PT、APTT、CRP、VAS评分及患者最大周径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辅以局部套式封闭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炎症水平、疼痛感并促进患肢肿胀程度方面的恢复.

    蝮蛇咬伤套式封闭疗法疼痛患肢肿胀

    蝮蛇咬伤成人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住院相关因素分析

    马承泰吴淼白镓玮严颜...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湖北地区蝮蛇咬伤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长期住院相关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为蛇咬伤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23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32例蝮蛇咬伤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基线水平,依据患者住院时长分为短期住院组(17例)和长期住院组(15例),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逻辑回归,建立Nomogram模型,并用ROC曲线完善数据验证等.结果:长期住院组患者在入院收缩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与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入院基线水平均高于短期住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则揭示了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患者长期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蝮蛇咬伤对成人患者的炎症水平、肝功能、凝血功能造成的影响与长期住院时长的概率增加正相关,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指示性尤为突出.

    蛇咬伤蝮蛇预后预测模型

    强化肢体功能康复集束化治疗策略在蝮蛇咬伤致肢体肿胀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朱明月王文博戴秋婷张建波...
    134-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强化肢体功能康复集束化治疗策略在蝮蛇咬伤致肢体肿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2023年10月在该院住院的117例蝮蛇咬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强化肢体功能康复集束化治疗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 h、72 h行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并记录患者肢体肿胀、疼痛评分等指标.通过随访记录患者患肢消肿、疼痛消失及功能恢复正常的具体时间.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CK及D-D水平均呈随时间推移而明显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K水平降低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周径差值及VAS评分在治疗后第24 h时即出现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2 h时出现降低.治疗组在患肢消肿及功能恢复所需时间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疼痛最终消失所需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蝮蛇咬伤患者在接受规范化蛇伤救治的同时,给予实施强化肢体功能康复集束化治疗策略,可有效促进肢体组织损伤恢复、肿胀消除并缓解疼痛感受、缩短功能恢复时间.

    蝮蛇咬伤集束化治疗策略功能康复肢体肿胀

    粒细胞联合血小板检测在蛇咬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陈祥义梅学鹏舒莹周发伟...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蛇咬伤患者粒细胞联合血小板与蛇咬伤严重程度及发生并发症的相关性,并构建模型预测蛇咬伤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23年10月30日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西医部急诊中心收治的577例蛇咬伤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淋巴细胞绝对值(LY#)、NLR(NE#/LY#)、PLR(PLT/LY#)、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PDWLR(PDW/LY#)、首次就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抗蛇毒血清使用时间等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分成发生并发症组和未发生并发症组,根据蛇咬伤分度分成轻度和中重度蛇咬伤组.比较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数据,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ROC曲线评价指标的特异度和灵敏度,最后构建多因素的预测模型.结果:不同程度、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蛇咬伤的WBC、NE#、NLR、SII、PDWLR、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中重度蛇咬伤患者更低,发生感染、组织坏死及需要输血和手术的患者更少,肿胀程度轻,PLT、LY#、PL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的患者较发生并发症组WBC、NE#、NLR、SII和PDWLR更低,首次就诊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抗蛇毒血清使用时间更早,住院费用更低,而PLT、LY#、PLR则更高,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C、PLT、NLR、PLR、SII、PDWLR和抗蛇毒血清使用时间是蛇咬伤患者分度的影响因素.LY#、NLR、PLR、PDWLR及抗蛇毒血清使用时间是蛇咬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中LY#、NLR、PDWLR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PLR和早期使用抗蛇毒血清是预后的保护因素,且综合分析上述因素能辅助蛇伤分度诊断和预测患者预后.

    蛇咬伤粒细胞血小板预后预测价值

    单纯小切口减压与负压封闭引流对毒蛇咬伤疗效比较

    余晓刚田飞张蓉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小切口切开减压与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毒蛇咬伤部位及肢体肿胀治疗效果比较,为临床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有效且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334例毒蛇咬伤肢体肿胀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196例和对照组138例.两组患者均早期给予标准化综合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单纯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治疗组采用VSD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住院时间由对照组(4.72±2.00)d缩短至治疗组(2.25±1.17)d,患者的医疗费用由对照组(4 962.18±918.92)元减少致至治疗组(2 845.77±580.48)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患者的治愈率由对照组的83.33%提高到治疗组的94.90%.结论:VSD对毒蛇咬伤肢体肿胀、坏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小切口切开减压引流治疗.

    蛇咬伤毒蛇引流术效果评价

    以发热、咳嗽伴晕厥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肺结节病1例

    王乾吕迪宇王琳丽李秀华...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结节病是急诊科相对罕见的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和误诊.本文通过详细介绍1例肺结节病的诊治经过,并简述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以提高急诊科医师对肺结节病的认识.

    发热晕厥肺结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