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双月刊

1672-7770

lcsjwk@163.com

025-82296070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的神经内外科医务人员及研究人员,力刊目的是促进神经外科事业的交流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骨片"支架成形术修补额窦大缺损的初步探讨

    仇琰凯柳羲张帆吕行...
    178-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小骨片"支架成形术在修补额窦(FS)大缺损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研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5月-2023年8月间收治的10例行前额底入路并使用"小骨片"支架进行FS重建的患者.结果 10例患者中,2例颅咽管瘤、1例垂体瘤、1例胶质瘤、1例动脉瘤、5例脑膜瘤;4例患者彻底清除FS黏膜,6例患者黏膜无特殊处理,术后随访1~26个月,平均10.3个月,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无脑脊液漏、术后感染或粘液囊肿.结论 "小骨片"支架成形术简单、有效,可以恢复FS的形态,保留生理功能,避免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前颅底手术额窦缺损支撑骨片额窦重建

    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接受放化疗的新发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的预后作用

    古威芹李晨曦陈小红苏丽萍...
    182-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求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对新发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术后预后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新诊断的41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GB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焦磷酸测序评估GBM患者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同时分析与患者预后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的MGMT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43%.MGMT启动子甲基化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未甲基化患者(P<0.05),甲基化患者的总生存期也明显长于未甲基化患者(P<0.05).结论 MGMT启动子甲基化可延长IDH野生型GBM患者术后放化疗后生存期,但未见线性关系,提示MGMT启动子甲基化对预后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同.

    胶质母细胞瘤MGMT甲基化烷化治疗焦磷酸测序

    基于术前MRI图像构建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的研究

    胡哲王玉红刘晓龙于昊...
    187-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核磁共振成像(MRI)T2抑脂序列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基因表达情况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2023年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24例胶质瘤患者.使用ITK-SNAP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域(ROI),使用Pyradiomics包实现影像组学特征的提取,使用经过预训练的ResNet50深度学习模型提取深度学习特征.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最后进行10折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效能.将传统影像组学、深度迁移学习以及融合模型基于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以及随机森林(RF)三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建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基于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628、0.616.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53、0.753、0.807.基于融合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SVM、KNN以及RF的AUC分别为0.868、0.818、0.787.结论 基于常规MRI序列中的T2WI抑脂序列的SVM融合模型对预测胶质瘤IDH-1基因表达情况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胶质瘤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

    血清IGF-1围术期变异性与脑瘫患儿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疗效的相关性

    艾克拜尔·哈里克童凌霄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闫宝锋...
    193-197,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围术期变异性与脑性瘫痪(CP)患儿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的CP患儿179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而后对患儿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统计随访结束时患儿疗效情况,分析IGF-1变异性与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截至2023年6月30日随访结束,179例患儿中,疗效评价为显效61例,有效84例,无效34例,按疗效分为好转组(n=145)及无效组(n=34).无效组患儿各时间点血清IGF-1、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CV)均显著低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CV)(优势比=0.059)是影响手术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IGF-1(CV)对脑瘫患儿手术疗效预测曲线下面积(AUC)优于IGF-1(术前)及IGF-1(术后7 d)(P<0.05),IGF-1(CV)预测准确性显著高于IGF-1(术前)及IGF-1(术后7 d)(P<0.05).结论 围术期IGF-1变异情况与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术治疗CP患儿的疗效存在相关性.

    脑性瘫痪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切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变异性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评分变化及血清乳酸、NSE、CRP的相关性分析

    黄海源许慧中颜庆华张猛...
    198-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ACI)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分变化与血清乳酸(L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疾病组,根据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32例)和预后不良组(18例);选取50例行健康体检受试者作为健康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血清乳酸、NSE、CRP水平与CT评分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 疾病组血清乳酸、NSE、CRP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预后不良组乳酸、NSE、CRP水平和CT评分均高于预后良好组;经Spearman相关分析,急性颅内损伤患者血清中乳酸、NSE、CRP水平与CT评分呈正相关(r=0.431、r=0.345、r=0.226,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乳酸、NSE、CRP水平、CT评分联合预测急性颅内感染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T评分与患者入院血清乳酸、NSE、CRP水平呈正相关,联合诊断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急性颅脑损伤CT评分乳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反应蛋白预后

    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刘展飞安代富陈冰清裴林...
    202-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7月在宿迁市分金亭医院治疗的162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根据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组(n=32)和术后未再出血组(n=130).结果 术后再出血组年龄大于术后未再出血组,高血压史例数少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发病至手术时间大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例数、术后颅内压均高于术后未再出血组,血肿清除率、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例数低于术后未再出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术后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是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每增加3 h,相应得分增加10分;入院时GCS评分每增加5分,相应得分增加10分;入院时血肿量每增加10 mL,相应得分增加5分;血肿清除率每减少10%,相应得分增加8分,术后颅内压每增加4 mmHg,相应得分增加8分,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否(0)相应得分为0,是(1)相应得分为10分;岛征阳性否(0)相应得分为0,是(1)相应得分为8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2(95%置信区间:0.983~1.00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与实际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8.147,P=0.879).结论 高血压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入院时血肿量、岛征阳性、仔细处理血肿周围的出血血管、术后颅内压是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对神经内镜下清除脑内血肿术后再出血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神经内镜脑内血肿围手术期术后再出血风险列线图模型构建验证

    脑膜中动脉扩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病及预后影响的研究

    王星刘飞徐军徐向东...
    207-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膜中动脉(MMA)扩张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发病及预后的影响,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6月间在徐州医科大学江阴临床学院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手术治疗的48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MMA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血肿吸收量.对比分析患侧MMA直径是否明显扩张和不同患者的术后血肿吸收情况.结果 48例CSDH患者患侧48支MMA平均直径明显大于健侧[分别为(1.738±0.224)mm和(1.361±0.184)mm,t=9.021,P<0.001)],MMA扩张组术后1周血肿吸收量与MMA非扩张组无显著性差异(Z=-0.69,P=0.945),MMA扩张组术后1个月血肿吸收量与MMA非扩张组有显著性差异(Z=-2.283,P=0.022).MMA扩张组的血肿吸收率较MMA非扩张组的血肿吸收率低.结论 MMA作为CSDH外膜新生血管的主要供血动脉,MMA扩张在CSDH血肿发生和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不利于CSDH患者的预后,上述特征性表现为MMA栓塞治疗CSDH提供了理论依据.

    慢性硬膜下血肿脑膜中动脉扩张血肿残余量预后

    创伤性脑损伤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林颖余旻谭香王鹏...
    21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PSH)是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TBI)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以同时、阵发性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高热、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大汗)和姿势或肌张力障碍为特征.PSH的临床表现存在个体差异,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与脓毒症、癫痫等疾病相混淆.目前PSH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及排除其他疾病,因此易造成误诊及治疗延迟,最终阻碍TBI患者的康复过程.本文就创伤性脑损伤后PSH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PSH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创伤性脑损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丝氨酸代谢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奥格斯·阿力甫刘宏毅赵梦洁肖红...
    216-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胶质瘤是颅内常见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且预后不佳.因此,胶质瘤的致病机制和治疗策略的研究是当前神经肿瘤领域的热点.丝氨酸是一种重要的非必需氨基酸,不仅为细胞内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的合成提供必要的前体,还可以为肿瘤细胞中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提供还原力,在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丝氨酸代谢与神经胶质瘤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丝氨酸在胶质瘤进展中的作用、潜在机制以及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丝氨酸代谢神经胶质瘤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磷酸丝氨酸转氨酶1磷酸丝氨酸磷酸酶

    热休克蛋白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罗茂涛张倩倩赵慧慧程曦...
    220-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目前仍面临发病机制不明及无有效治疗措施的困境,研究发现ALS中存在显著的蛋白稳态失调,包括蛋白质错误折叠和异常蛋白聚集体的形成,对ALS的起病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作为分子伴侣家族的热休克蛋白(HSP)因具有维持蛋白稳态、促进异常蛋白聚集体降解的作用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蛋白质稳态热休克蛋白热休克反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