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廖玉华

月刊

1001-1439

lcxxgbzz@qq.com

027-85726342-8821

430022

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办。主要栏目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心电图分析、病例报告、综述、进修苑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进展

    曾秋棠彭昱东
    35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非常普遍,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目前的临床终点获益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 CTO-PCI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介绍了近些年最新的PCI器械和管理策略,以期为CTO-PCI提供全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病变介入治疗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关于衰老、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新认识

    颜红兵陈润真
    35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lonal hematopoiesis of indeterminate potential,CHIP)是一种由年龄相关体细胞突变所致、致病潜能未定的造血干细胞扩增.新近研究显示,CHIP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CHIP相关突变(如DNMT3A、TET2、JAK2等)可激活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NLRP3、AIM2炎症小体等),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抗炎药物的开发与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流行病学、分子机制和临床意义3个方面,探讨CHIP与衰老、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关系.

    潜能未定的克隆性造血动脉粥样硬化衰老炎症

    离子通道调控急性心肌梗死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研究进展

    吴雨薇吴琼峰杜以梅
    358-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由组蛋白和中性粒细胞颗粒蛋白组成的DNA网状结构,在中性粒细胞捕获和杀死病原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心肌梗死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激活导致NETs水平的异常升高,加重了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目前研究提示,相关离子通道的活化可通过不同途径调控NETs形成,导致心肌梗死后损伤加重、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阐述了 NETs的形成途径和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并详细描述了中性粒细胞上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P2X受体和囊性纤维化跨膜电导调节体等在NETs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重塑和心律失常提供新的思路.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离子通道活性氧

    法布雷病相关心脏损害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贺文凤梁士楚黄鹤
    36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布雷病(Fabry disease,FD)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性疾病,表现为溶酶体贮积障碍.FD病变主要累及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肾脏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与正常人群相比,FD男性患者寿命平均减少15~20年,女性患者寿命平均减少6~10年,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男性(34%)和女性(57%)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发现FD心脏损害进而采取临床干预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 FD心脏损害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研究进展,旨在早期发现FD相关心脏损害,尽早启动以酶替代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率.

    法布雷病心脏损害超声心动图心肌病

    持续性低氯血症评估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远期预后的价值

    林飞宁黄丽华林超熊尚全...
    372-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持续性低氯血症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出院1年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一2022年12月于福建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科出院的HFpEF患者329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平均血氯四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Q1组(平均血氯<98.0 mmol/L)、Q2组(98.0 mmol/L≤平均血氯<101.5 mmol/L)、Q3 组(101.5 mmol/L≤平均血氯<104.5 mmol/L)和 Q4 组(平均血氯≥104.5 mmol/L).出院后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组患者出院1年生存率的差异,Cox回归分析HFpEF患者出院1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住院期间平均血氯和入院时血氯对HFpEF患者1年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Q1、Q2、Q3、Q4组患者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1.0%、4.9%、3.7%、1.2%(P=0.03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持续性低氯血症患者出院1年生存率低于一过性低氯血症患者(P=0.02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平均血氯是HFpEF患者随访1年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9,95%CI:1.10~1.42,P=0.033).住院期间平均血氯、入院时血氯预测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698.结论:住院期间平均血氯水平与HFpEF患者1年不良预后相关,其预测HF-pEF 患者1年预后的价值大于单次的入院时血氯.

    心力衰竭,射血分数保留型低氯血症预后

    mC2HEST评分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预后的价值

    杨蓓彭秋菊
    37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mC2HEST评分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住院期间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01-01-2021-12-31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AMI并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PCI术且术前无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共352例.收集基线资料和院内终点事件(全因死亡、新发房颤、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缺血性卒中、出血),计算mC2HEST评分.比较mC2HEST评分各分数患者的预后事件发生率.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2HEST评分与预后事件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估mC2HEST评分预测预后事件的能力.根据mC2HEST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2分)、中危组(3~4分)和高危组(≥5分),绘制3组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Kaplan-Meier曲线,分析3组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风险差异.结果:全因死亡、新发房颤、心源性休克、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随着mC2HEST评分的增加而升高.mC2HEST评分是全因死亡(OR=3.993)、新发房颤(OR=3.025)、心源性休克(OR=1.375)、出血(OR=1.334)的独立危险因素.mC2HEST评分对全因死亡(AUC=0.925)、新发房颤(AUC=0.832)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对心源性休克(AUC=0.700)和出血(AUC=0.678)也有一定预测价值.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mC2HEST评分高危组的院内死亡累积风险较中危组、低危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mC2HEST评分是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新发房颤、心源性休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低危、中危患者,mC2HEST评分高危(≥5分)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但mC2HEST评分未表现出与心脏骤停和卒中的相关性.

    急性心肌梗死mC2HEST评分预后预测价值

    左心室整体功能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林青青柴大军赵文香张海琳...
    383-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左心室整体功能指数(LVGFI)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并比较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6月于我院确诊并行PCI治疗的AMI患者209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48 h内行常规心脏超声,并计算LVGFI.随访PCI术后1年MACE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LVGFI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LVGFI及LVEF对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期间共有43例(20.6%)患者发生MACE.MACE组LVGFI水平显著低于非MACE组(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LVGFI仍是预测MACE的独立因子(HR=0.796,95%CI:0.642~0.989,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LVGFI和LVEF预测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745,灵敏度分别为88.6%、67.5%,特异度分别为62.8%、7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LVGFI<22.37%组患者生存率低于LVGFI≥22.37%组(log rank P<0.001).结论:LVGFI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且较LVEF表现出更好的预测性能.

    左心室整体功能指数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左心室射血分数

    X线引导下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罗阳胥良王琰赵育洁...
    38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X线引导下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2年4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并接受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联合X线组(TEE组,73例)和单用X线组(DSA组,73例).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与随访期资料,评估单用X线指导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术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经济效益.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DSA组少量心包积液事件发生率(20.5%vs 8.2%)、住院时间[(10.5±2.7)d vs(9.3±2.6)d]和住院花费[(156 517.7±13 271.2)元 vs(146 028.1±12 481.1)元]均显著低于 TEE 组(均 P<0.05).两组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左心耳封堵联合导管消融,X线单独引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不劣于X线联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且在减少住院花费和住院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倾向评分匹配

    不同铝佐剂配比HJY-ATRQβ-001疫苗制剂的免疫效应及安全性研究

    胡夏君刘倩倩徐冬梅杨红涛...
    394-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具有生物靶向效应的治疗性疫苗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极具前景.针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AT1R)的病毒样颗粒疫苗ATRQβ-001已在多种高血压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降压效果及靶器官保护效应.为进一步提高疫苗免疫效率,氢氧化铝佐剂被用于疫苗制备中.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铝佐剂配比HJY-ATRQβ-001疫苗制剂的免疫效应和安全性,以指导铝佐剂的合理应用.方法:将ATRQβ-001分别与不同浓度氢氧化铝混合制成HJY-ATRQβ-001疫苗制剂1(含1 mg/mL氢氧化铝)和疫苗制剂2(含2 mg/mL氢氧化铝),皮下免疫后通过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酶联免疫斑点试验等方法评价疫苗制剂诱导的差异性免疫反应.结果:经皮免疫后,HJY-ATRQβ-001疫苗进入引流淋巴结的包膜下区域,并逐步转移并沉积于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表面,为滤泡B细胞提供持续的抗原刺激.同时,两种疫苗制剂均能有效诱导抗原提呈细胞(DCs)成熟,并辅助2型辅助性T细胞(Th2)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主导的T细胞活化.值得注意的是,含高浓度佐剂的疫苗制剂2同时一过性激活了 Th17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s)和调节性T细胞(Treg),展示出更强的T细胞刺激性.疫苗在FDCs上的沉积和辅助性T细胞活化共同促进针对AT1R短肽的高效体液免疫应答,表现为特异性抗体分泌细胞、特异性抗体以及B细胞记忆形成,但含不同浓度铝佐剂的两组疫苗制剂在体液免疫激活效应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氢氧化铝佐剂在HJY-ATRQβ-001疫苗免疫中表现出良好的免疫辅助效应,提高铝佐剂浓度在增加免疫刺激性的同时,未能显著提升体液免疫效果.为平衡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应仔细考虑佐剂的添加和合适的剂量.

    高血压治疗性疫苗铝佐剂T细胞免疫B细胞免疫免疫安全性

    Castor支架结合开窗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马宪鲁李祥张培喜谢琦...
    40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astor支架结合体外预开窗技术治疗累及Z1区、Z2区的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3年6月主动脉弓部瘤接受Castor支架手术患者32例.其中主动脉弓部真性动脉瘤14例,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18例.Castor支架分支仅应用于左锁骨下动脉且未合并其他手术作为单纯手术组(23例),Castor支架分支应用于左颈总动脉且左锁骨下动脉开窗重建为开窗手术组(9例).结果:32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1例(1/32,3.12%),发生在开窗手术组(1/9,11.11%),患者术后1 d出现脑梗死,表现为右下肢肌力降低(肌力0/1级).32例患者随访1~2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期间1例(1/32,3.12%)患者死亡,发生在单纯手术组(1/23,4.35%),该患者术前合并食管癌,术后2年因营养不良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复查胸主动脉CTA单纯手术组瘤体内径(35.3±4.6)mm,开窗手术组瘤体内径(33.2±3.9)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Castor支架技术结合开窗技术治疗累及Z1区、Z2区的主动脉弓部瘤病变疗效确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Castor支架开窗技术主动脉弓部动脉瘤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