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皮质激素耐药或依赖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彭军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低.针对ITP的经典初始治疗方案仍为糖皮质激素,但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或依赖,随着多种新药的出现及药物联合方案的应用,ITP患者的临床管理已由经典的免疫抑制治疗为主逐渐向个体化方案制定转变.但目前针对激素耐药或依赖的ITP患者的治疗方法尚无明确优先级别推荐.本文将对激素耐药或依赖的ITP患者的治疗进行整理概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参考.

    糖皮质激素耐药糖皮质激素依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

    临床治疗新探索: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小剂量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张晓辉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孤立的血小板减少症,其特点是免疫失耐受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和血小板生成减少.其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术.尽管目前的疗法对2/3以上的患者有效,但仍有一些患者无法获得长期疗效.本文介绍了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小剂量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应用前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全反式维甲酸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围手术期的评估与治疗

    李俊颖郭涛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部分患者因合并症有手术治疗的需要.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本文通过归纳总结国内外指南共识、临床研究及病例报道,分别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术前评估、治疗及术后管理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围手术期评估治疗

    艾沙康唑与伏立康唑作为口服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张潇予魏嘉璘翟卫华张荣莉...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比较口服艾沙康唑胶囊与伏立康唑片剂在血液病患者抗真菌口服序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干细胞移植中心2019年11月至2023年1月诊断为侵袭性曲霉菌病,并应用伏立康唑针剂抗真菌治疗的患者共45例.其中22例患者应用伏立康唑片口服序贯治疗,23例患者应用艾沙康唑胶囊口服序贯治疗.结果:艾沙康唑组中仅1例患者评价治疗无效,其余22例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17例评估为完全缓解,治疗缓解率为95.65%(22/23),完全缓解率为73.91%(17/23).伏立康唑治组的治疗缓解率为86.36%(19/22),完全缓解率为50.00%(11/22).2组患者在治疗缓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2组患者服药期间耐受性良好.结论:应用伏立康唑针剂静脉抗真菌治疗后应用艾沙康唑胶囊口服序贯与伏立康唑片口服序贯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

    侵袭性曲霉菌病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

    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髓系肉瘤5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宋宝全宗李红孔金玉孔欣...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髓系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5例髓系肉瘤患者,其中初诊患者2例,复发难治患者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例.3例给予维奈克拉联合地西他滨,2例给予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分析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5例患者治疗后病灶超声影像学消失,4例伴有骨髓侵犯均获得完全缓解,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截至随访终止日期,4例患者存活,1例患者后因本病复发死亡.结论:维奈克拉联合去甲基化药物治疗髓系肉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髓系肉瘤维奈克拉去甲基化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

    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提高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优良率

    刘甜梦李佃芳雷钰盛志新...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长短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G-CSF]、化疗联合短效G-CSF以及单用短效G-CSF动员方案在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差异,以期获得更有效的动员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血液科71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前瞻性研究.将长短效G-CSF联合(PEG-rhG-CSF+G-CSF组,12例)、化疗联合短效G-CSF(化疗+G-CSF组,34例)以及单用短效G-CSF(单用G-CSF组,25例)3种动员方案对采集细胞数、成功率、移植后造血重建时间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动员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在采集CD34+细胞数、采集优良率、造血重建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G-CSF 组采集 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4.30±0.59)×106/kg,P=0.001]、采集优良率(100.0%vs 32.0%,P=0.001)显著优于单用 G-CSF 组,且 PEG-rhG-CSF+G-CSF 组采集 CD34+细胞数[(15.77±5.44)×106/kg vs(8.34±0.94)×106/kg,P=0.034]、采集优良率(100.0%vs 73.5%,P=0.049)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在造血重建方面,PEG-rhG-CSF+G-CSF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d vs(12.56±0.69)d,P=0.042]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d vs(12.68± 0.70)d,P=0.035]明显优于单用 G-CSF 组,且 PEG-rhG-CSF+G-CSF 组粒细胞恢复时间[(10.25±0.78)d vs(13.68±0.42)d,P=0.001]及血小板恢复时间[(10.42±0.41)d vs(13.15±0.41)d,P=0.007]明显优于化疗+G-CSF组.3组间采集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长短效G-CSF联合动员方案与化疗+G-CSF及单用G-CSF动员方案相比,CD34+细胞采集数及采集优良率更高,造血重建时间明显缩短,该动员方案可作为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自体外周血动员的一项较好选择.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PEG-rh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采集优良率

    艾沙康唑诊断驱动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陈师旅吴春燕武智敏薛娇...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艾沙康唑胶囊诊断驱动治疗中国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2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广谱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后仍出现发热且肺部CT表现或真菌抗原检测提示侵袭性曲霉菌肺炎,分析患者行艾沙康唑胶囊单药抗真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28例患者分为4组,A组(5例):口服泊沙康唑预防真菌突破;B组(15例):静脉伏立康唑不耐受或无效;C组(5例):可能合并侵袭性毛霉菌感染;D组(3例):静脉卡泊芬净或两性霉素B不耐受或无效.结果:28例患者均为免疫缺陷状态,其中急性白血病占60.71%,基线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49(0.24,5.52)×109/L.治疗周期平均为14 d,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14%(23/28).3例患者治疗后仍间断发热且肺部CT影像学未见明显改善,1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死亡,1例患者治疗中自动出院.安全性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Q-T间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1例患者换用艾沙康唑治疗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2例患者治疗后肌酐未再出现升高,2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1例患者出现腹泻;D组1例患者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无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因免疫缺陷导致侵袭性霉菌的发病率增加,肺部CT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艾沙康唑胶囊在诊断驱动阶段单药治疗泊沙康唑预防失败及对伏立康唑不耐受/疗效不佳的侵袭性曲霉菌肺炎的有效率高,且艾沙康唑胶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艾沙康唑侵袭性曲霉菌恶性血液病诊断驱动治疗安全性

    《临床血液学杂志》2023年度优秀专家

    33页

    乳酸脱氢酶A乙酰化修饰促进多发性骨髓瘤对硼替佐米耐药的初步机制探索

    黄蓓晖李娟谷景立邝丽芬...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乙酰化调节促进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对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在骨髓瘤患者中检测LDHA表达与BTZ敏感性的关系.构建对BTZ耐药的骨髓瘤细胞株,检测耐药株与敏感株LDHA的表达情况.用CCK8检测BTZ处理后骨髓瘤耐药和敏感株的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TZ处理后耐药和敏感株的凋亡率.在iHy-poxia数据库中对LDHA可能的翻译后修饰位点进行预测,并对常见的翻译后修饰进行检测.为了探索LDHA上游调控机制,使用不同的抑制剂处理骨髓瘤细胞后检测LDHA的表达情况.结果:MM患者肿瘤组织的LDH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BTZ耐药患者LDHA的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BTZ敏感的患者.成功构建BTZ诱导耐药的MM1.s-BR和NCI-H929-BR耐药细胞株.CCK8检测细胞活性证明BTZ耐药细胞株在BTZ处理后存活率高于敏感细胞株,而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BTZ敏感细胞株在BTZ处理后凋亡率高于耐药细胞株,以上结果证实BTZ耐药细胞株的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LDHA在BTZ耐药细胞株中的表达高于野生型细胞株.通过数据库预测,LDHA常见的翻译后修饰位点为磷酸化、乙酰化和泛素化.BTZ耐药细胞株中乙酰化水平较敏感株明显下降,而其他翻译后修饰程度耐药株和敏感株无明显差异.组蛋白脱乙酰酶类Ⅰ和Ⅱ的共同抑制剂trichostatin处理BTZ耐药细胞株后LDHA蛋白含量下降,乙酰化水平上调,且可以克服耐药株MM1.s-BR对BTZ的耐药,但不能克服高表达LDHA的MM1.s LDHhigh对BTZ的耐药.结论:组蛋白脱乙酰酶类Ⅰ/Ⅱ可能通过促进LDHA的去乙酰化提高LDHA水平,促进MM对BTZ耐药.

    多发性骨髓瘤乳酸脱氢酶A硼替佐米耐药乙酰化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

    夏晶蒋军红赵晔何雪峰...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感染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采用mNGS诊断的11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TB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5(28~56)岁;结核类型主要为肺结核(9例,81.8%),另外结核性脑膜炎和结核菌血症各1例;移植后并发MTB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1(1.1~12.1)个月.临床表现:以发热和呼吸道症状最常见,其中发热7例,呼吸道症状8例,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癫痫.实验室检查:11例患者中3例(27.3%)涂片抗酸染色阳性(2例肺泡灌洗液,1例脑脊液);9例(81.8%)外周血T-SPOT阳性;5例(45.5%)Xpert阳性(4例肺泡灌洗液,1例脑脊液);1例(9.1%)外周血MTB-PCR阳性.通过mNGS均检测出MTB序列数(1~154).影像学表现:肺部CT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7例,纵隔旁团块影1例,多发粟粒状结节影1例,头颅MR1发现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大脑多发结节病灶.预后:经过积极治疗后9例患者获得MTB感染的治愈;1例患者MTB感染经积极治疗后未获得病情控制,死于肺部严重混合感染;另外1例患者死亡原因为MTB感染,总体治愈率为81.8%(9/11).结论:mNGS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MTB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病原学依据.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宏基因二代测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