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感染COVID-19与献血者血浆纤维连接蛋白和凝血功能的关系研究

    赵广超陈媛媛齐清陈采...
    227-230,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与献血者的血浆纤维连接蛋白(pFN)和凝血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31日在血液中心捐献血液的献血者8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COVID-19及感染康复分为未感染组(35例)和感染康复组(47例).留取标本检测pFN、血常规、凝血因子Ⅷ(FⅧ)、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pFN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未感染组及感染康复组的pFN分别为(282.90±156.00)mg/L和(197.80±96.95)m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血小板计数、PT、TT、APTT、Fib、D-D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症感染COVID-19康复患者pFN消耗增加,主要参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血液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的标准.

    COVID-19献血者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功能

    幼儿富血小板血浆制备条件的优化及部分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陈圆何婷杨云乐姜媛媛...
    23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幼儿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的制备条件,测定幼儿及成人PRP和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中部分细胞因子浓度并分析差异,为后续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两步法制备PRP,采用不同的离心条件,分别测定制备前全血和制备后PRP中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以选择幼儿PRP制备的最优离心条件组合.ELISA法分别测定幼儿PRP及PPP与成人PRP及PPP中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采用全血初次离心600 ×g(10 min),上层血浆再次离心2 000×g(10 min)的方法制备幼儿PRP.幼儿PRP组EGF、TGF-β1、1GF-1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成人PRP组,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化离心条件后的两步离心法,可获得稳定、高质量的幼儿PRP.幼儿PRP中EGF、TGF-β1、IGF-1因子浓度均明显高于成人PRP组,为后续相关试验研究提供了方向.

    富血小板血浆贫血小板血浆细胞因子

    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的关系

    潘民叶丽褚先登丁美琪...
    236-239,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4月在医院血液内科接受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的100例ITP患者,统计患者治疗有效后复发情况,并分成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测定两组基线时及末次治疗时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并分析中性粒细胞水平与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关系.结果:100例ITP患者经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达治疗有效后,出现16例复发,复发率16.00%;两组末次治疗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基线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基线时及末次治疗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点二列相关性证实,基线及末次治疗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呈负相关(r<0,P<0.05);经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ITP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水平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的关联呈非线性曲线型剂量反应关系,当基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5.50%时,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风险随指标水平降低而逐渐增加.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有关,患者基线中性粒细胞水平高可能提示ITP患者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复发风险较高,应提高警惕.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粒细胞大剂量地塞米松复发

    基于分子倒置探针和二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Kidd血型基因分型

    周水梅陈明黄小星李洋...
    240-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基于分子倒置探针(molecular inversion probe,MIP)捕获技术的靶向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血型分型方法,以允许在一次运行中同时鉴定大量患者的Kidd血型.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后,使用MIP探针捕获靶标.然后,使用带有样品条形码和Illumina衔接子的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之后使用Illumina MiSeq对样品进行测序.用序列特异引物引导的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和新建方法同时检测10例献血者样品的Kidd血型以确定新建立的方法是否能够有效检测JKA、JKB等位基因.然后用基于MIP的NGS方法和血清学方法检测100例样本并比较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基于MIP的NGS血型分型方法检测10例样本的结果均与PCR-SSP所得结果相同,表明新建方法能够有效检测JKA、JKB等位基因.建立的基于MIP的NGS分型方法检测100例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率为100%.在100例随机样本中,Jka和Jkb的频率分别为0.39和0.61,抗原频率符合其在东方人群中的分布规律.结论:基于MIP的NGS方法是一种可行的血型分析策略,允许进行大规模的Kidd血型检测.此外,将这种MIP方法扩展到新的血型系统只需要加入新的捕获探针.

    Kidd血型二代测序分子倒置探针血型基因分型

    外周血FAR和Lp-PLA2在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栓易感性中的作用探究

    赵旭张亚利李红宁张艳敬...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外周血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ibrinogen/albumin ratio,FA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 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分析其对IMN并发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60例IMN并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IMN无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外周血FAR、Lp-PLA2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IMN并发血栓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组外周血FAR、Lp-PLA2水平与IMN并发血栓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对比分析含与不含外周血FAR、Lp-PLA2预测方案对IMN并发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2组IMN病程、病理分期、24 h Upro、外周血D-D、FIB、APTT、FAR、Lp-PLA2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病程、病理分期、24 h Upro、外周血D-D、FIB、APTT、FAR、Lp-PLA2水平为IMN并发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FAR、Lp-PLA2联合预测IMN并发血栓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大于单项指标预测(P<0.05);含FAR、Lp-PLA2预测方案对IMN并发血栓的预测效果较不含FAR、Lp-PLA2预测方案明显改善(P<0.05).结论:IMN并发血栓患者外周血FAR、Lp-PLA2水平升高,且与血栓易感性密切相关,含外周血FAR、Lp-PLA2预测方案对IMN并发血栓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特发性膜性肾病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硫氧还蛋白-1与脓毒症心肌病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

    路敦琳徐珊珊刘勇
    252-256,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硫氧还蛋白(Trx)-1与脓毒症心肌病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并分析2020年3月-2023年2月在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内接受诊治的13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入院常规行血液检查及资料评估,以入院28 d的内发生MACE为研究终点,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N-MACE)组.采用logistic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血清Trx-1与脓毒症心肌病短期内发生MACE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13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入院28 d内发生MACE共52例,发生时间为4~25 d,平均(13.83±5.52)d,发生率为38.52%.MACE组患者体温>38.3℃、慢性肾脏疾病(CKD)比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白细胞介素(IL)-6及Trx-1水平均高于N-MACE组,24 h乳酸清除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N-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体温>38.3℃,APACHE Ⅱ评分升高,乳酸清除不足,LVEF减低,血清Trx-1、IL-6水平异常升高与脓毒症心肌病患者入院28 d内MACE风险增加有关(P<0.05).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血清Trx-1与脓毒症心肌病患者入院28 d内MACE发生风险呈正向线性关系(P<0.05).结论:脓毒症心肌病患者血清Trx-1水平异常升高与入院28 d内发生MACE有关,MACE风险随着血清Trx-1水平升高而增加.

    脓毒症心肌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硫氧还蛋白-1

    血清FGF-23、sVCAM-1、MCP-1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关系

    陈敏张珊珊薛兰芬张国欣...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成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3月于医院首次行AVF成形术的MHD患者96例,根据术后内瘘成熟情况分为成熟组(70例)与成熟不良组(26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及血清FGF-23、sVCAM-1、MCP-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VF成熟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GF-23、sVCAM-1、MCP-1预测AVF成熟不良的价值.结果:成熟不良组糖尿病肾病比例高于成熟组,头静脉内径、束臂后头静脉内径、桡动脉内径、桡动脉流速均低于成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不良组血清FGF-23、sVCAM-1、MCP-1水平均高于成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肾病(OR=1.110,95%CI 1.027~1.200)、高 FGF-23(OR=1.156,95%CI 1.045~1.325)、高 sVCAM-1(OR=1.082,95%CI 1.001~1.125)、高 MCP-1(OR=1.127,95%CI 1.100~1.285)是 AVF 成熟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 FGF-23、sVCAM-1、MCP-1 截断值分别为 566.35 pg/mL、611.05 μg/L、51.98 μg/mL,预测 AVF成熟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0、0.796、0.802;三项联合检测预测AVF成熟不良的AUC为0.926,均高于单项指标(P<0.05).结论:血清FGF-23、sVCAM-1、MCP-1水平升高是影响MHD患者AVF成熟的危险因素,且FGF-23、sVCAM-1、MCP-1对AVF成熟情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GF-23、sVCAM-1、MCP-1或可作为预测AVF成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维持性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Hcy、β2-MG和造血评分系统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

    张小薇林鸣深李洋
    263-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β2微球蛋白(β2-MG)和造血评分系统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100例MM患者,随访3年后依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66例)和死亡组(34例),依据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将患者分为ISS Ⅰ期组(35例)、ISS Ⅱ期组(30例)与ISS Ⅲ期组(35例).比较不同预后组和不同ISS分期患者Hcy、β2-MG及造血评分系统.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性别、体重指数(BM1)、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骨髓浆细胞、血红蛋白(Hb)、血钙(Ca)、血肌酐(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年龄低于死亡组(P<0.05);ISS Ⅰ期组血清Hcy、β2-MG低于ISS Ⅱ期组、ISS Ⅲ期组(P<0.05),ISS Ⅱ期组Hcy、β2-MG低于ISS Ⅲ期组(P<0.05),ISS Ⅰ期组造血评分系统≥1.5分比例低于ISSⅡ期组、ISS Ⅲ期组(P<0.05),ISS Ⅱ期组造血评分系统≥1.5分比例低于1SSⅢ期组,P<0.05);存活组血清Hcy、β2-MG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造血评分系统≥1.5分比例低于死亡组患者(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Hcy、β2-MG、造血评分系统是MM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Hcy、β2-MG、造血评分系统单独预测MM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883(0.807~0.959)、0.887(0.822~0.951)、0.762(0.702~0.865),灵敏度分别为 0.852、0.867、0.895,特异度分别为 0.855、0.830、0.816,Hcy、β2-MG、造血评分系统联合预测MM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0.877~0.979),灵敏度为0.908,特异度为0.810.结论:MM预后与患者血清Hcy、β2-MG水平及造血评分系统密切相关,Hcy、β2-MG和造血评分系统联合预测MM预后比单独预测价值更高.

    同型半胱氨酸β2微球蛋白造血评分系统多发性骨髓瘤国际分期系统

    新疆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影响因素研究

    赵刚吕冬芳孔维娜郭凡...
    268-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后的预后.方法:收集2021年5月-2021年9月新疆地区医院的135例肿瘤输注血小板患者,按照血小板校正计数增量(CCI)指数将患者分为输血有效组(85例)和输血无效组(50例).采集病史资料后分别检测血小板表面CD36、淋巴细胞表面CD36、血小板抗体(抗HLA-Ⅰ、HPA抗体),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输血后2年随访患者生存状态,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输血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既往输血袋数、输注血小板有效期及输注血小板是否滤除白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CD36抗原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7,P=0.033),不同血小板抗体种类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意义(x2=14.434,P<0.001).对于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输注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较高,CD36、血小板抗体及血小板有效期及既往输血袋数等是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白血病患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对患者生存周期有一定影响.

    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生存周期血小板抗体

    高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特征及献血前外周血情况分析

    王倩王丹虹林云明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近年来台州地区56~60岁单采血小板高龄献血者的特征及献血前外周血初筛情况进行分析,为保障高龄献血者的健康和血液质量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2023年6月在台州市中心血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信息,比较56~60岁组和18~55岁组献血者的献血频率、初筛合格率、延迟献血率、捐献2个治疗量率、复检合格率以及外周血初筛情况等的差异.结果:2019年7月-2023年6月共4年间,台州地区56~60岁血小板献血者共计献血1 083人次,占比5.2%,且登记献血人次数有升高趋势,登记男女比有逐年下降趋势.56~60岁组的登记献血频率、登记男女比、初筛合格率以及成功献血率均显著高于18~55岁组(P<0.05),延迟献血率和捐献2个治疗量率显著低于18~55岁组(P<0.05),健康体检合格率以及血液复检合格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18~55岁组,56~60岁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血红蛋白浓度(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以及女性的PLT和WBC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女性的HCT较高.56~60岁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血液初筛总体不合格率较18~55岁组低(P<0.05),主要体现在Hb、HCT、PLT和WBC指标上.结论:台州地区56~60岁的高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登记人次处于增长状态,具有献血频率高,献血延迟率低,外周血常规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总体波动水平符合标准,血液安全性高的特点.

    单采血小板高龄献血者血常规血液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