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秦省

月刊

1003-3548

clinmed@vip.163.com

0371-6599521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7号

临床医学/Journal Clinical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柱融合术联合植入人工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汪盼周昆魏冰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脊柱融合术联合植入人工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接受脊柱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脊柱融合术联合植入人工椎间盘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影像学评估(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以及术后1年邻近节段椎体退变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邻近节段椎体退变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融合术联合植入人工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恢复腰椎功能,缓解疼痛,维持腰椎运动度,降低邻近节段椎体退变率。

    脊柱融合术人工椎间盘腰椎间盘突出症

    血清UCP2、HIF-1α水平对新生儿肺炎病情、疾病转归的预测效能

    王晓格杨林冯姝华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解偶联蛋白2(UCP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对新生儿肺炎(NP)病情、疾病转归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3例N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64)与重症组(n=39),根据患儿疾病转归情况分为良好组(n=82)与不良组(n=21)。选择本院同期6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UCP2、H1F-1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UCP2、HIF-1α水平与NP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血清UCP2、HIF-1α水平对NP患儿疾病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重症组血清UCP2、HIF-1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轻症组,且轻症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患儿血清UCP2、HIF-1α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437、0。529,P<0。001、<0。001)。良好组血清UCP2、HIF-1α水平均显著低于不良组(P<0。05)。血清UCP2、HIF-1α水平预测NP患儿预后的AUC(95%CI)分别为0。753(0。707~0。802)、0。819(0。768~0。870),两者联合预测的 AUC(95%CI)为 0。901(0。850~0。946)。结论 NP 患儿的血清UCP2、HIF-1α水平呈高表达,并与NP病情及疾病转归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NP患儿疾病转归的潜在标记物。

    肺炎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疾病转归解偶联蛋白2缺氧诱导因子-1α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髂骨转移瘤的效果

    刘玉岩刘健李陆鹏赵晓阳...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髂骨转移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3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综合介入科接受经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骨成形术序贯治疗的32例髂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患者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疾病控制率为87。5%,3个月为84。4%。出现骨水泥渗漏6例,其中髂骨旁软组织4例,髂骨周围血管2例,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均未发生大出血。结论 经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骨成形术治疗髂骨转移瘤有着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髂骨转移瘤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经皮骨成形术骨水泥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PD-L1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吕梦果李红飒刘娟白瑞智...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0年9月至2023年5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90例接受免疫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为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治疗无效组吸烟指数≥200、体力状态评分为2分、分化程度为低分化、PD-L1为高表达、NLR≥中位数患者占比高于治疗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分化PD-L1高表达、NLR评分为1分是影响晚期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危险因素(OR=3。930、3。687,HR=2。974、2。731,P<0。05)。结论 NLR、PD-L1表达情况与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密切相关。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程序性死亡配体1

    外侧复合体增强缝合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邢林卿胡明鑫王勇徐长波...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外侧复合体增强缝合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普通缝合修复,研究组给予外侧复合体增强缝合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踝关节功能、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总分、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关节稳定性(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踝关节功能、活动度及AOFAS总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距骨倾斜角与距骨前移距离均小于术前,且研究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复合体增强缝合应用于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修复中能够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缓解关节疼痛症状。

    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损伤外侧复合体增强缝合

    2型糖尿病合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脂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

    徐璐璐陈小平常红叶陈贝贝...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脂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T2DM合并AD患者作为A组,选择同期49例单纯T2DM患者为糖尿病组(B组),选择38例AD患者为AD组(C组),选择6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D组),分析四组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应用CDR评分标准评估A组患者的痴呆程度,比较A组不同痴呆程度患者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分析血清TC、TG、LDL-C、HDL-C水平与T2DM合并AD患者痴呆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血脂代谢指标对T2DM合并AD的诊断价值。结果 四组TG、TC、LDL-C水平逐渐降低,HDL-C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血清HDL-C水平逐渐降低,TG、TC、LDL-C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TG、TC、LDL-C水平与CDR评分呈正相关,血清HDL-C水平与CDR评分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TG、TC、LDL-C、HDL-C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T2DM合并AD的AUC分别为0。819、0。895,0。881,0。842、0。950。结论 血清TG、TC、LDL-C、HDL-C联合检测在T2DM合并AD的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型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血脂代谢指标诊断价值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胡国强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12月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血肿量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LP-PLA2、GFA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LP-PLA2、GFA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采用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手术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患者血中LP-PLA2、GFAP水平。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幕上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比较

    廖颂明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幕上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就诊的80例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钻孔引流手术,观察组行神经内镜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残余血量、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残余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率更高,住院时间更短,安全性更高。

    神经内镜钻孔引流手术幕上中等出血量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

    玻璃体切割分别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刘军磊郑玉宝杨旭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PPV)分别联合内界膜剥除术与内界膜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南阳市眼科医院收治的76例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PPV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比较两组黄斑裂孔愈合率、视网膜复位率、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文版视功能相关生存质量量表-25(CVRQOL-25)评分。结果 观察组黄斑裂孔愈合率为94。74%(36/38),对照组为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网膜复位率为94。74%(36/38),对照组为78。95%(3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低于对照组,CVRQOL-25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PV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相比,PPV联合内界膜覆盖术治疗MHRD可提高黄斑裂孔愈合率和视网膜复位率,改善视力,降低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水平,提高患者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

    驻马店市0~7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因素分析

    高清丽李红叶陈茜
    3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驻马店市0~7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6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46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两组儿童进行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将有差异的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流行病学分析显示,0~7岁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以男性患儿较为常见,多数患儿年龄不超过3岁,患儿多有流行病接触史,免疫功能多异常,且多数携带柯萨奇病毒。单因素分析中,两组性别和居住地区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流行病接触史、免疫功能以及携带柯萨奇病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的单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有流行病接触史、免疫功能异常以及携带柯萨奇病毒是引起0~7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影响因素。结论 驻马店市0~7岁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常见于3岁以下的男性儿童,多数患儿携带柯萨奇病毒且有免疫功能异常和流行病接触史。

    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病学发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