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

秦省

月刊

1003-3548

clinmed@vip.163.com

0371-6599521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7号

临床医学/Journal Clinical Medicin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孔与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肺癌的效果比较

    张浩亮王旭孙继伟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与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TPTL)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L)治疗肺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8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予以两孔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操作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引流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应激指标[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水平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72 h,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 h,观察组PGE2、NE、Cor水平低于对照组,FEV1、FV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两孔TPTL联合SL比较,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SL治疗肺癌患者可减轻手术创伤和应激反应,减轻疼痛,促进肺功能恢复,安全性佳。

    肺癌两孔胸腔镜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

    《临床医学》关于严防不法分子冒用本刊名义征稿、收费的特别提醒

    4页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刘晓王银中范子雪李战奎...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Pringle法血流阻断,试验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HVC)。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操作时间)、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水平、肠黏膜屏障(内毒素、D-乳酸)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较少,且操作时间、住院天数较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 d、7 d试验组患者ALT、ALB、AST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术后7 d试验组患者内毒素、D-乳酸水平较低(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与对照组[15。00%(6/4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C法阻断技术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能减轻手术创伤,降低对肝功能的损伤,减轻肠黏膜屏障受损程度,且该方案具有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原发性肝癌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腹腔镜肝切除术

    球囊扩张联合取栓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闭塞的效果观察

    王星淳剧新杰刘锦辉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联合取栓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9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1例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0例,采用介入吸栓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61例,采用常规支架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管再通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及全血低切黏度]、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结果 研究组的血管再通率(83。3%,38/61)较对照组(62。3%,50/60)高(P<0。05)。术前,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两组的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介入吸栓联合球囊扩张对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闭塞患者的疗效较佳,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神经功能。

    介入吸栓取栓球囊扩张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闭塞

    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效果

    尹遇冬马琳赵晓旭辛宾宾...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HF)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AF)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射频消融术的60例HF合并持续性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LVEF分为R组(LVEF<40%,n=32)与M组(40%≤LVEF<50%,n=28)。比较两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功能指标[LVEF、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6MW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瓣膜变化情况(二尖瓣反流、三尖瓣反流)、术中事件(电复律、HF急性发作、其他房性心律失常、脑血管事件)、再住院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NYHA分级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6MWD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LAD、LVEDd及NT-proBN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二尖瓣反流及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R组术中HF急性发作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电复律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再住院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对不同LVEF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AF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善症状及预后,但LVEF<40%的患者术中HF急性发作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左心室射血分数

    3D-slicer虚拟定位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中的应用

    孙伟
    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3D-slicer软件对影像行三维重建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4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是否采用虚拟定位,患者被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4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术前使用3D-slicer行虚拟定位的80例脑出血开颅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游离骨瓣面积、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感染例数、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 观察组游离骨瓣面积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1周GCS均高于术前,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感染例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3D-slice软件处理影像学数据后进行的虚拟定位是简单安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3D-slicer高血压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双胎与自然妊娠双胎的临床结局比较

    姚盛华王静李敏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双胎、自然妊娠双胎的临床结局。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96例双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受孕方式分为IVF-ET组与自然受孕组,每组48例。比较两组分娩情况、母体并发症、新生儿基本情况、新生儿出生缺陷、新生儿并发症等数据。结果 IVF-ET组产妇、自然受孕组产妇自然分娩、剖宫产占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产妇分娩时孕周在34周以上占比(75。00%,36/48)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产妇(91。67%,4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37。50%(18/48)、31。25%(15/48)]均高于自然受孕组[16。67%(8/48)、12。50%(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产妇、自然受孕组产妇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显著低于自然受孕组新生儿(P<0。05),两组出生时身长、出生时头围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新生儿、自然受孕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IVF-ET组新生儿、自然受孕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F-ET双胎产妇、自然妊娠双胎产妇在妊娠结局中具有一定差异性,其中以妊娠期并发症、早产、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较低等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试管婴儿自然妊娠双胎妊娠结局

    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

    吉冯飞张继业任相儒孙文...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在胃癌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4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加以腹腔热灌注化疗。比较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免疫功能(CD3+、CD4+、CD8+)、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 CEA 为(5。68±0。63)ng/ml、CA125 为(24。38±1。69)U/ml、CA199 为(27。53±2。69)U/ml、CD8+为(22。26±1。88)%,低于对照组[(8。71±1。25)ng/ml、(32。21±2。49)U/ml、(34。22±3。18)U/ml、(35。39±3。71)%],CD3+为(56。69±3。72)%、CD4+为(39。76±3。42)%,高于对照组[(43。25±2。40)%、(29。45±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可降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体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存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免疫功能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

    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李静程莹莹程沛录玲玲...
    2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指定本院实验室同一名检验医师实施尿液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记录并分析尿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50例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段晨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198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革兰氏阳性菌与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较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占比较高,与同类病原菌中其他病原菌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均对万古霉素、氨苄西林、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结论 泌尿系统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较高,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

    泌尿系统结石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性

    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韦学昌张豪伟陈艳超刘帅...
    2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与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行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研究组行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线片矢状位Cobb角、椎体高度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骨水泥渗漏、椎体侧方渗漏、双下肢不完全瘫痪、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Cobb角和椎体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使用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可以降低患者疼痛,减少手术时间与X线暴露时间,且能达到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的效果。

    单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传统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