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领导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领导科学
领导科学

旬刊

1003-2606

ldkx@vip.163.com

0371-63937245;63925136;63926290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丰产路23号

领导科学/Journal Leadership Science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理论刊物。贯彻“各级领导干部要研究领导科学”的精神,为领导工作科学化服务。读者对象为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李庚香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质领导力与新质生产力相伴而来,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是新质领导力的创新性,"质"是新质领导力的本质性,"领导力"是新质领导力的规定性.新质领导力通常展现出数智型领导、跨界型领导、制度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四种特征.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领导者的新任务、新质领导力的新定位,领导者必须以新质领导力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来破解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新质领导力提升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在目标导向层面,应着眼长期执政、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在价值指归层面,应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发力重点层面,应解决"四个迫切需要"问题;在实践抓手层面,应增强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

    领导者新质领导力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引导数字文明发展的理论审思

    许海娇孙立军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了全球数字化建设新使命,发展什么样的数字文明、如何发展数字文明值得世人省思.从应然逻辑看,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深刻变革过程中引发诸多内生或外生性矛盾,相较内在对抗的资本主义文明而言,以独具文明优势的中国式现代化引导数字文明发展是超越数字资本逻辑、更好利用数字资本力量的现实选择.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各领域改革,加快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适应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构建智慧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等方向施力,有的放矢地巩固壮大数字经济、推动建设数字政府、繁荣发展数字文化、加快打造数字社会、持续净化数字生态.

    中国式现代化数字化转型数字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辩证特性与世界历史意义

    王凤李兵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作为客观事实的世界历史是物质生产发展和普遍交往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走向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的道路既具统一性又具多样性,其发展的价值指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辩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以看出,其既遵循世界历史演进的普遍规律又独具自身特殊性,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又注重目标的长期性,既彰显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又着眼于世界现代化发展格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党性和人民性、阶段性和长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立足这一视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破解资本逻辑的支配重构了世界现代化图景,以延展人的现代化属性优化了全球现代化实践主体,以中国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寻求现代化的途径,从图景重构、主体优化、道路拓展等方面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力量.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

    教化:一种以"心"为本的本土领导力

    孔佳南郭毅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在现当代已经创造性地转化为一种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社会和组织治理方式,成为组织领导力的一种体现."教化"的真正目的和作用在于调适个体、社会和组织的"心性".从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成己和成物"视角来看,中国人心性培养的内容和指向大致经历了"尽心知性—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样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所说的"心性论"与现代西方所说的"心理学"在具体研究内容和指向上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这主要源于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教化"作为一种领导力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关键在于领导者"具身性"的实践、认知和心智.

    领导力教化教化型领导力本土领导力

    BANI时代背景下的灵性领导力:研究述评、开发路径与未来展望

    刘鑫顾建平
    4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性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遭遇动荡与变革时,能够借助内在灵性力量,实施愿景管理,通过价值观引领、情感联结、深度学习与动态适应等手段,从而实现从困境中崛起、持续成长和进化的能力.当前对于灵性领导力的研究存在结构维度的非标准化、缺乏本土化测量工具、缺乏对领导自身影响的考察、缺乏对其负面影响的相关研究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灵性领导力的深入研究.在BANI时代,可以从探索基于本土情境的灵性领导力、探索灵性领导力的前因变量、考察灵性领导力对领导自身的影响、研究灵性领导力的阴暗面等方面加强对灵性领导力的研究.

    BANI时代领导者灵性领导力

    领导者"选择性控制"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学理勘察和实践进路

    朱颂泽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领导者在应对组织成员的偏离行为时,需要结合组织成员偏离行为的动机、方式和后果进行"选择性控制"."选择性控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要求领导者结合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生成机制与潜在影响,结合偏离行为的实施境况,采取多样化的策略,因此在"偏离行为特征—领导应对策略"的互动中构成了"选择性控制"的不同类型,即支持—变革型、接纳—容错型、利用—交易型、抵制—隔离型.领导者对组织成员偏离行为进行"选择性控制"同管理的内在目标、履职的行动基础与自身的综合能力密切相关.为此,领导者应调整控制目标,引领组织发展;夯实控制基础,构建行动场域;把握控制限度,增强运用能力.

    领导者偏离行为组织成员"选择性控制"组织控制

    领导底线心态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健菊花雨露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领导底线心态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心理契约破裂的中介作用和权力距离取向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领导底线心态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心理契约破裂在领导底线心态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权力距离取向负向调节领导底线心态对心理契约破裂的正向影响;员工权力距离取向越高,心理契约破裂在领导底线心态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越弱.因此,在实践中,领导者要正视底线心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信守承诺,维护与员工之间潜在的心理契约;要充分关注权力距离取向对员工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领导者领导底线心态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权力距离

    差序格局视域下的领导—部属关系:鲜明特征、行为取向与管理启示

    张书华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差序格局"是理解中国社会的核心概念,内嵌等级思想,外显多维层次,具有延伸性,是立体结构形态.这一概念可以引申至组织中的领导一部属关系领域.领导一部属关系在横向上呈现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在纵向上呈现刚性的以等级排列的"序",正是这样的"差""序"状态使其具备社会性、相对稳定性与绝对不稳定性、非均衡性的鲜明特征.在差序格局的波纹圈里,领导一部属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要时刻警惕领导一部属关系行为取向中的异化现象,从公平氛围与素质培养并举、着重影响圈子内的核心人物、构建人际关系的去中心化网络格局、强化领导一部属关系中的"弱连接"四个方面改善领导一部属关系,从而实现圈内外部属关系的平衡.

    差序格局领导—部属关系领导者圈子

    权力投射性认同在组织中的常见表征、形成逻辑与调适策略

    张艺歆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组织环境中,权力投射性认同是指上级领导以权力身份来使基层员工以一种限定的方式做出反应的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权力投射性情感倾斜共识认同、权力投射性价值同质定位认同和权力投射性行为偏失默允认同.在权力投射性认同的组织情境中,基层员工的思维、意识和行动被领导干部的权力话语所引诱禁锢,使其工作自觉性、协同积极性、组织依赖性大幅降低,常会造成加大组织发展阻力、组织内腐风险和组织运行成本等消极影响.调适权力投射性认同难题,需要提升领导用权素养,优化权力投射动机;加强民主环境建设,加强权力投射监督;促进基层员工权利自觉,提高权力投射前馈;完善组织生态建设,控制权力投射动态.

    上级领导基层员工权力投射性认同

    治理转型背景下乡镇人事激励创新机制探析

    刘丽娟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干部作为乡镇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何运用自主行动空间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成为乡镇在责权利不匹配困境下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路径.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能够满足行动者的需要.对于乡镇干部而言,其需求主要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需求即通过工作所能获得的政治晋升机会、经济奖励、能力提升,内部需求则是干部从工作中获得意义、价值、情感体验.基于湘西S镇的调研发现,为激活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基层组织从干部外部需求和内生需求出发,建立了外部激励和内源性激励两种机制.一方面,通过制造流动的方式满足有晋升空间和机会的乡镇干部的政治成长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价值再造的方式满足晋升流动空间有限的干部的内在价值需求.两套机制在乡镇内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从而使得乡镇干部在工作中能够获得正向的、积极的体验,由此激发干部工作的热情与动力,同时也提升乡镇治理能力.

    乡镇干部人事激励外部激励内源性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