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黄继忠

双月刊

1002-3291

lndxxb@126.com

024-86864173

110036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能反映高等学校学术水平的理论刊物,设有文、史、哲、经、法等研究栏目。追求优质的学术品味,主编王铭及全体编辑欢迎学者向我刊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法制机理与实现路径

    任际李家铭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即政府通过竞争机制向社会组织采购养老服务,是"政府采购"在我国老龄化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市场参与的社会国家现代化的创新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加强老龄社会现代化治理的具体目标与方向.尽管全国各地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的成果,但从实际效果看,目前的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民法典(合同篇)乃至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制度,在规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问题,为此,弄清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法制机理,解决并完善其法律规制路径,对推动新时代老龄化社会治理的现代化以及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采购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法律规制

    新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的革新

    刘巍韩雨帆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随笔体批评出现了诸多变体,以网络短评、报纸期刊专栏随笔批评以及文本与超文本融合的播客类批评为典型代表.在文体结构上,随笔体批评以更加张扬的主体性、更灵活的文体形式与时代新变接轨,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阐释潜力.随笔体批评主体从"我"本位出发,实现了向内与向外的双向延伸,在"我"本位与读者立场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位关系.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本土的随笔体批评经历了对旧有文体的创造性转化,在文体价值、文学批评价值、社会价值三个维度上,以其包容性的特质有效衔接了公域与私域,奠定了自身的独特地位.

    随笔体批评主体意识读者立场本土化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

    张立军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文章将由库恩提出、经姚斯所论述的文学范式作为观照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方法,主要讨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范式经历了范式常规化发展、范式危机及范式转换三个阶段,文章着重从范式的转换视角,探讨进入范式危机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所面临的调试过程及其话语转变策略,从而审视文学反映论范式转换过程的不同发展路向.

    文学反映论反映论范式范式危机范式转换

    环境史视野下辽金韩州城迁徙考论

    夏宇旭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进行生产生活的,同时自然环境又影响和制约人的生计活动.辽金时期韩州治所韩州城的建置及迁徙就是环境制约下人地关系的动态演变.辽圣宗时韩州城(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始建于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后来因气候转寒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韩州城受风沙围困,兴宗时被迫徙于白塔寨(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金初,地处白塔寨的韩州城又因受辽河水患侵扰,迁至柳河县(位于今辽宁省铁岭市八面城镇);海陵王时,地处柳河县的韩州城因地理位置偏僻,又迁徙到九百奚营(位于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白山乡).韩州城的"三迁四治"反映了辽金时期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及区域环境变迁,是辽金时期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缩影.

    东北区域环境史辽金时代韩州城"三迁四治"

    20世纪30年代城市"摩登"现象及其论争

    焦婕
    130-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主要城市生活中的"摩登"现象极为普遍,凡是城市生活中带有潮流式的东西皆可以"摩登"称之,其中许多内容反映着城市市民在生活中追逐世界潮流的步伐.官方对"摩登"现象多持否定态度,民间对"摩登"现象则是敌视与维护的言行并存,舆论严重撕裂,由此形成了思想舆论界的"摩登肯定派"与"摩登否定派"的论争,这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在接触过程中产生的碰撞与摩擦的具体体现之一.由此可以了解彼时国人对于西方新奇事物的排斥、选择与扬弃.许多优秀的外来事物就是在这种博弈中逐渐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借鉴,成为民众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社会则在这样的冲突、选择与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演进与发展.

    摩登现象近现代城市生活中西文化论争社会文化史

    论罗马帝国对行省居民的人口和财产普查

    李大维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马帝国税收以行省上交的直接税为大宗.奥古斯都为建立征收直接税的依据,对行省居民进行人口和财产普查,以为常制.普查在中央政权领导下,由行省政府、城市和乡村等具体实施,行省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申报其人口和财产,申报内容被记录、编订与存档.罗马帝国对行省居民的人口和财产普查是控制人口和土地等税收资源的手段,也是对行省居民财产所有权及其变动予以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在保证税收目标实现和促进行省经济社会治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马帝国行省人口和财产普查税收管理经济社会治理

    大学如何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来自韩国大学附属终身教育院的启示

    刘英明武丽志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作为人类社会探究科学、创新学术传承文化的最高学府,应当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中承担怎样的责任?文章通过对韩国终身教育相关文献的调研,系统介绍了韩国大学附属终身教育院的发展情况,并反思了我国大学承担终身教育服务的现状与不足,提出推进终身教育立法及配套政策研制,将发展继续教育,服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确立为大学的职责;加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一支全国性、专业化的继续教育从业队伍;加快教育数字化建设进程,推动大学优质资源及服务向社会开放共享;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等建议.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与培育策略研究

    桑英程高英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具有突出成绩暨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的45周岁以下优秀人才.他们对辽宁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流专业与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文章围绕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中的引进、培养和评价,探讨了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与培育上面临的存量不足、人才成长氛围有待优化、人才成长机制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需要改革、人才政策配合度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从打造有利于青年拔尖人才成长的职场氛围、强化持续培育、改革评价机制、强化柔性管理、提升人才政策协同性等方面,对优化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促进青年拔尖人才培育的策略建议.

    辽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成长机制培育策略

    人物介绍

    封2,封3页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欢迎您赐稿参阅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