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刘群

双月刊

1000-1751

lsxbwk@lnnu.edu.cn

0411-82158277;82159277

116029

大连市黄河路850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国际检索期刊源,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本刊主编由校党委副书记董文江教授兼任,常务副主编由学报编辑部主任于钦波研究员兼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特征、价值旨归与实践路向

    李宝贵车晓晓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对于推动华文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释了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明确其特征,并探讨其对于提升华文教育质量、培养华语人才、适应全球中文教育需求、促进中华文明传承传播以及推动华文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深远价值.然而,在推进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华文教育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不足、教学模式亟待创新以及华文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应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科技赋能华文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华文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做出努力,以统筹推进华文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进程,实现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

    华文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特征价值旨归现实挑战实践路向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转向及实现路径研究

    徐笑一王含冰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分为四个时期:对外汉语教学起步时期(1950-1977年),对外汉语教学蓬勃发展时期(1978-2003年),汉语国际教育高速发展时期(2004-2018年),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时期(2019年至今).通过对四个时期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特征的归纳分析,结合新时代我国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要求,提出 了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转向的观点.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转向的实现路径是:助力中国形象的自我塑造,促进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传播,深化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国际中文教育中华文化文化教学实现路径

    现代汉语贬抑性评价构式"破NP"研究

    张明辉闫语萌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中的"破NP"构式是主观性强的贬抑性评价构式,其构式义丰富,可分为直接贬抑、间接贬抑、假性贬抑、自我贬抑、反预期贬抑五种不同情况,这五种构式义与构素"NP"之间是互相选择的关系,从历时角度来看,"破NP"经过重新分析从动宾结构演变为定中结构,引发了"破"从动词到形容词的词性演变过程,最终"破"虚化为泛义形容词,"破NP"构式由此产生.在东北官话中,"破NP"构式常与方言特征鲜明的程度副词"老"结合成强贬抑性评价构式"老破NP","老破NP"构式又派生出"老NP"构式,属于纯粹的强贬抑性评价构式."破NP"作为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强贬抑性构式之一,其深层的构式义、词义演变过程及其在方言中的派生形式对于接受国际中文教育的留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探究修正留学生对"破NP"构式理解上的偏误,并激发留学生对中文当中其他语言现象含义及其演变过程的主动理解和探索.

    "破NP"贬抑性评价构式构式义词义演变派生形式

    人工智能与教育文献对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的启示

    欧志刚王艺刘玉屏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与教育研究成果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国际中文教育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借鉴已有成果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人工智能与教育CSSCI文献统计分析,从研究趋势、研究类别、研究热点、研究主题、关键文献等方面进行探索,结果发现:从趋势来看,发展迅速且形成相当规模;从类别看,集中于教学、教师和资源等相关研究;从热点来看,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等关键词突出;从主题来看,重点包含教育的变革和影响、教育具体应用、人才培养变革以及教师面临的挑战等;从关键文献来看,主要内容囊括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以及教育数字化深入发展两个方面.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结合教育数字化发展大背景,本文提出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可从教学数字化升级、教师数字化转型、资源数字化整合3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此促进国际中文教育现代化发展.

    人工智能与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教师资源数字化

    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滥用上诉权法律规制之探讨

    徐阳王印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被告人滥用上诉权的问题.被告人滥用上诉权有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设立宗旨,降低了诉讼效率,浪费了司法资源,有必要从法律上进行规制.我国应在借鉴域外规制认罪协商案件被告人滥用上诉权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滥用上诉权问题进行法律上的规制,构建认罪认罚案件一审法院上诉理由过滤机制,同时建立认罪认罚案件二审法院上诉许可审查机制.处理好保障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和规制其滥用上诉权的关系,确保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序运行.

    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滥用上诉权规制

    认罪认罚案件中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有效性研究

    武小琳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罪认罚案件中值班律师提供有效法律帮助是在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对值班律师法律帮助提出的更进一步要求,但现有规范和实践均难以实现保障认罪认罚自愿性的预期目的.有效法律帮助应具备及时性、易获得性特点,具有标准化的程序和内容.及时性,体现为对被追诉人获得律师帮助需求的积极回应,尤其是在侦查阶段初期和调整量刑建议时为被追诉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易获得性,要求调整值班律师介入案件和履行职责的方式,使被追诉人获得法律帮助的过程尽可能便捷易行.标准化的程序和内容要求根据各诉讼阶段的任务明确法律帮助的"必选项"和"可选项".被追诉人得到的法律帮助不应因值班律师个人专业能力和责任心不同而存在较大区别.为此,应多措并举对相关工作机制进行调整和完善,包括强化侦查阶段值班律师的职责作用,合理设置审判阶段值班律师的职责,明确各阶段法律帮助的程序标准,以及完善值班律师意见的提出与反馈机制.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值班律师获得法律帮助权有效性

    汉语阅读中词素位置概率信息对词切分的影响

    高晓雷牛丁一杨欣雅张亚兰...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素位置概率信息在汉语阅读词切分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词素位置概率信息独立或与其他因素共同影响词切分两个方面.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即开展词素位置概率信息加工与词切分的先后顺序的研究,丰富有关重叠歧义词词切分的研究,并深入探讨词素位置概率信息、语境多样性,以及多种心理线索对词切分的影响.

    词素位置概率信息词切分汉语阅读

    词切分对藏-汉读者汉语阅读的影响:语言水平的调节作用

    高蕾李天贽窦浩天陈雯月...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EyeLink 1000 Plus型眼动仪,以40名藏族大学生为被试,以汉语句子为阅读材料,探讨词切分对藏-汉读者汉语阅读的影响及语言水平的调节作用.实验采用空格词切分方式,设置了四种呈现条件:正常句子、字间空格、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并操纵了读者的汉语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词间空格对藏-汉读者的汉语阅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汉语水平藏-汉读者阅读汉语时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

    词切分藏-汉读者汉语阅读眼动

    数字景观中"交往过剩"的形成、表现与应对

    刘贵祥张利军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与景观的结合在给人们带来极大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将人们拖入信息爆炸的"视觉殖民"中.在此背景下,个体的数字化交往活动也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过剩"危机:在数量上,主体的压抑使得交往的"量"在不断扩张;在质量上,算法的介入反而使得交往的"质"在普遍下降;而在总体视域下,数字交往还造成了社会"实我"与景观"虚我"的交往分离,作为"整体的人"也在数字交往中变得更加疲惫而不知其所归.破解数字景观中"交往过剩"的异化危机,需从主体、客体、主客关系这三重向度出发,实现个人的"普遍交往"、牢牢捍卫交往理性、走向"人机共生"的后人类时代,为实现人的更高的交往自由创造条件.

    数字景观交往过剩数字技术交往自由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生成、目标指向与实践要求

    伊娜牛伟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敢于自我批评、坚决自我纠正、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党的自我革命,从其历史生成看,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进程;从其目标指向看,以先进性、科学性、纯洁性、使命性为价值导向;从其实践要求看,以巩固党的领导、强化思想引领、增强斗争本领、践行为民宗旨为基本指向.新时代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生成、目标指向、实践要求,有助于进一步理清党的自我革命历史脉络,明晰党的自我革命目标指向,进而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