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期氮添加对草地植被群落的影响

    袁雅心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短期氮添加对草地植被群落多度及高度的影响,选取赖草、碱茅为研究对象,设置 4 个氮浓度(0、5、10、15 gN/m2),分析了不同月份中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植被群落多度及高度随月份的增加而增加;②短期氮添加显著增加了赖草的群落多度,降低了碱茅的群落多度;③短期氮添加增加了赖草与碱茅的群落高度。草地植被群落受到短期氮添加的影响,该结果为促进草地生态恢复提供了依据。

    短期氮添加群落多度群落高度

    平原河网地区蓝绿复合生态廊道适宜宽度研究

    张珊姜卫星徐露
    58-63,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廊道宽度是蓝绿复合生态廊道的重要参数,为科学指引廊道宽度划定,对廊道宽度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采用缓冲带宽度设计工具与文献调研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平原河网地区蓝绿复合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平原河网地区蓝绿复合生态廊道分类,确定各类廊道宽度推荐值。生态涵养型蓝绿复合生态廊道应重点考虑生态栖息功能,廊道宽度(单侧)选 100~200 m 为宜。乡村郊野型蓝绿复合生态廊道应重点考虑污染净化功能,廊道宽度(单侧)一般最小范围 5~10 m,以25~30 m宽更优。城镇宜居型廊道宽度一般最小范围在 3~12 m,以提供必要的散步和骑车活动空间。都市景观型廊道宽度可根据周边用地情况、蓝线规划、绿地规划合理设置廊道宽度,宜宽则宽。

    平原河网蓝绿复合生态廊道廊道宽度缓冲带宽度设计工具

    1961-2023年贵阳市极端降水气候事件变化特征研究

    张杰田孟勤沈扬迪严江...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 1961-2023 年贵阳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观测日数据,选取四组共 8 个降水极端指数,对贵阳极端降水气候事件的时间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极端降水气候事件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 RX1day、SDII、R50mm、R95p、R99p 均逐年增加,CDD、CWD 逐年减弱;②RX1day 和 R20mm 在1986 年和 1989 年发生明显突变;SDII、R95p和 R99p分别在 1982 年、1997 年和 1990 年突变,但突变不明显;③CDD、RX1day、SDII、R50mm、R95p和 R99p在 20 世纪 90 年代和 21 世纪 10 年代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年代;CWD和R20mm在 21 世纪 10 年代的平均值也高于 20 世纪 10 年代;④21 世纪 10年代以来贵阳极端降水强度有所增强,RX1day、SDII、R20mm、R50mm、R95p 的最大值均出现 2014-2020 年。

    极端降水变化趋势贵阳

    近50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

    易肖肖罗瑶
    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舒适度在公众健康、能源消耗、城市规划、旅游休闲等诸多领域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利用粤港澳大湾区 1971-2020 年逐日气象数据,对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进行评价,为气候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显示:①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呈下降趋势,但肇庆、广州、东莞和惠州的风效指数呈下降趋势,江门、中山、珠海和深圳则呈上升趋势,但整个区域风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②粤港澳大湾区年平均较舒适以上等级天数在130~146 d。气候舒适期在年内分布呈"V"形,1-4 月份、11-12 月份的较舒适以上等级的天数相对集中,月均天数达到 18 d以上,其中 12 月份最多达到 24~27 d;③从舒适期的变化来看,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年均舒适期存在明显差异,温湿指数舒适率最低,风效指数舒适率最高,年均综合舒适率为 38。35%。

    气候舒适度舒适综合指数时空差异粤港澳大湾区

    植被生产力模型研究进展

    乔毅冯霜苗林潘思涵...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生产力模型作为生态系统植被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植被生产力研究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植被生产力模型的应用范围、实用条件进行论述,总结了不同植被生产力模型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植被生产力的估算模型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和光能利用率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综合考虑了多维度环境因素,对碳氮循环和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精确。光能利用率模型主要聚焦于植被生产力与光合有效辐射吸收之间的关联研究,能够与卫星数据结合,计算大面积植被生产力。讨论每个模型的应用范围、实用条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植被生产力模拟应根据不同场景,运用多种模型综合分析,避免单一模型带来的不足,为植被生产力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数据。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关注模型参数优化和不确定性分析,以提升植被生产力模型的模拟性能和实用价值。

    植被生产力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光能利用率模型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异味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高旭邱成浩张强徐鹏程...
    90-94,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是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该过程常常伴随着二次污染,包括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其中一些有刺激性味道的气体污染物可能会引发异味污染。这些异味物质不仅影响空气质量,降低场地的再利用价值,同时也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阐述了土壤修复中异味二次污染现状,梳理了国内主要污染场地修复过程的异味种类和异味产生的影响因素。介绍了修复工程中主要的异味防治技术以及异味控制原理和技术特点,包括密闭大棚、尾气处治系统、喷淋系统、无人机异味控制系统、遮盖处理以及异味监测预警控制系统,总结了土壤修复工程中异味防治技术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在异味严重区域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降低异味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从标准规范、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 3 个角度为未来土壤修复异味防治应用提出了工作建议。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二次污染异味防治

    某有色金属冶炼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管控

    艾晓艳张帆高程卓勇...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和风险管控措施,以西南地区某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为例,采用分区布点法布设 38 个土壤点位和 4 个地下水监测井。详细调查结果表明,该企业 0~0。5、0。5~2。0、2。0~4。0 m 3 个土壤层位中,9 个点位的 11 个样品重金属钒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7 个点位的 8 个样品超过第二类用地管制值,1 个点位 1 个表层样品出现重金属钴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低于第二类用地管制值;地块风险评估表明,重金属钒和钴都超过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风险控制值分别为 752、70 mg/kg;最后,从技术适用性、成熟性、经济成本等方面,提出了采用厚度不低于 20 cm 混凝土阻隔硬化方式对 14911。08 m2 重点区域进行风险管控,并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

    在产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管控

    基于总量和有效态的长沙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蒋艳萍赵芳彭耀尹宇莹...
    10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沙市采集的 100 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从土壤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研究区域内土壤中Cd、Pb、Cr、Cu 4 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现状,并采用 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开展 4 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d、Pb、Cr、Cu 元素在土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其中Cd元素积累最明显;4 种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系数比较为:Cd(67。6%)>Pb(24。2%)>Cu(23。0%)>Cr(0。9%),Cd环境污染风险最大;Pb、Cd、Cu 3 种元素的总量是控制有效态含量的主要因素,Cd、Pb、Cr、Cu 4 种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系数大小主要受有效态含量的影响;无论是从重金属总量还是从有效态含量角度分析,Cd元素均是研究区域内最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而其余 3 种重金属元素生态污染风险低。基于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的 4 种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处于强的水平。

    土壤重金属总量重金属有效态污染特征生态风险评价

    某铅酸蓄电池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风险评估

    林斌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铅酸蓄电池地块为对象开展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工作,调查结果发现:土壤中特征污染物检出浓度 pH 值为 5。01~10。2,铅 13。7~434 mg/kg,镉 0。07~25。4 mg/kg,未超过第二类用地筛选值;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的最高检出浓度铅 0。0259 mg/L,镉 0。0083 mg/L,硫酸盐332 mg/L,达到Ⅳ类水质标准。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地块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下,土壤风险可以忽略,地下水缺失有效的风险暴露途径,地块风险可接受。建议后续开展长期环境监测,并采用限制地块使用方式、限制地下水利用方式、通知和公告地块潜在风险、限制使用等方式开展地块风险管理。

    铅酸蓄电池重金属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

    唐山市2019-2020年细颗粒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刘彬周丹阳张紫越张宝军...
    113-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唐山市 PM2。5 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提高,基于 2019-2020 年唐山市PM2。5 及其化学组分浓度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污染特征,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唐山市PM2。5 呈现总体改善的趋势,但 PM2。5 年均浓度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是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对象;研究期间,PM2。5 中含碳组分占比为 19。75%~20。29%,其中 OC达到了 3/4,3 种无机盐组分年均浓度共占 PM2。5 浓度的 70%以上,NO-3 占比最大;无机元素共占PM2。5 的 5%~6%,PM2。5 及其组分年均浓度时间变化大体一致,呈下降趋势。源解析结果表明,唐山市PM2。5 污染源主要有 6 个来源:二次气溶胶、扬尘源、生物质燃烧、燃煤源、机动车尾气及工业冶炼尘。整体上来看,唐山市大气PM2。5 主要受二次气溶胶、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污染源为二次气溶胶,且受钢铁焦化企业和大宗物料运输等影响,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对唐山市PM2。5 影响也较大。

    细颗粒物组分特征源解析唐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