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尾巨桉二代萌芽林不同林分密度及立地条件的生长调查分析

    赖玉兰
    117-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不同培育目标的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的优化林分密度和立地控制,对不同立地、保留不同林分密度的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林的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尾巨桉二代萌芽更新林生长受林分密度影响较大,以中小径材培育目标,适宜的林分密度宜控制在2050株/hm2,其长势较好、产量高,4年生林分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15.64 m、13.25 cm和0.1047 m3,立木蓄积达到183.98 m3/hm2;而密度为1350株/hm2的林分生长好、后劲足、优势木比例多,适合作为中大径材为培育目标的林分密度控制;立地质量对萌芽林的生长也有较大影响,Ⅱ类地的萌芽林生长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Ⅲ类地,要确保尾巨桉二代更新林有较高的产量,应尽可能选择Ⅱ类地的进行二代萌芽更新,立地较差的实施二代萌芽更新,其生长潜力有限.

    尾巨桉萌芽更新林分密度立地条件林分生长

    常宁市古树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

    陈政祁惠彭媛媛敬美香...
    12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树是活的文物和自然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生态价值.以常宁市现存的古树资源为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分别应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ArcGIS,重点选取古树的种类特征、结构特征(胸径、树高、冠幅)、树龄与树木生长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树龄特征及其权属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6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常宁市现有古树共513株,隶属23科40属54种,其中优势种为樟树和枫香树;在结构特征方面,常宁市古树从总体上的树高、胸径和冠幅等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古树树龄与胸径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性;在常宁市480株具有明确产权的古树中,集体产权的古树的数量最多,个人产权的古树数量为其次,国有产权的古树最少;常宁市的古树分布密集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含2个高密度区和4个次密度区.常宁市的古树资源物种多样性丰富.

    古树资源调查古树特征常宁市

    生态文明背景下古树名木保护措施与对策研究——以永仁县为例

    刘燕婕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树珍贵,是历史的见证,具有非凡的历史、文化和纪念意义.基于永仁县古树名木调查结果数据,就永仁县古树名木树种与数量、分布情况、树龄与保护级别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永仁县古树名木共计111株,其中一级古树5株、二级古树43株、三级古树63株,以黄葛树、滇朴、红椿为主.针对永仁县古树名木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保护技术措施:对古树进行综合保护,改善土壤,防治病虫害,以及树木的修复.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重要的林业文化资源提出建议与对策.

    古树名木存在问题技术措施建议与对策

    基于景感生态学的大连市公共设施供给服务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耕王晨瑜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性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该地区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景感生态学作为联系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可作为研究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景感生态学理论,以公共服务设施为景感载体,通过大连市2020年POI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其空间分布和评价其供给服务水平,采用核密度分析法与标准椭圆差法,分析大连市公共设施供给服务空间分布特征.从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两方面出发,筛选16项指标对其供给服务能力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大连市公共设施供给服务受经济发展影响较多,受居民物理感知影响不显著.提出从城乡居民的物理感知与心理认知共同出发对公共设施进行景感营造,以提高公共设施供给服务能力,更好地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对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生态系统供给服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依据.

    景感生态学公共设施供给服务空间差异影响因素

    西宁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赵发兰陈舒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西宁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水平,诊断影响其障碍因子,能够为西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西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近10年来西宁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两大系统的综合指数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并引入障碍度模型,探讨影响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0年西宁市人口城镇化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二者之间耦合协调度在2010-2017年呈正相关性,2017-2020年呈负相关性.度过2010年濒临失调的过渡期后,近10年两大系统均处于协调阶段,并在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之间徘徊.通过障碍因子诊断发现,西宁市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经历了由起初的产业结构、经济生活占主导转变为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占主导,再到产业结构、教育水平占主导的变化趋势.在西宁市未来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继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跟上人口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使得二者相互平衡,从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地制宜优化西宁市产业结构,落实基本教育建设,提升各项服务设施的供给水平,重点关注社会保障与就业工作的实施情况,从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步入高级协调阶段.

    人口城镇化基本公共服务耦合协调

    游客大数据视角下的辽宁省海岛旅游发展研究

    李鹏唐辉
    145-15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游客高品质旅游需求和实现旅游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辽宁省海岛旅游大数据,从游客的视角对辽宁省海岛旅游发展进行研究,探索辽宁省海岛旅游的发展路径.结果显示:游客对辽宁海岛旅游的情感态度以正面情绪为主,但辽宁海岛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旅游吸引物以资源型为主,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吸引力较强,而基础设施与服务、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弱;人文旅游资源及基础设施与服务这两个维度吸引力在辽宁省海岛普遍较弱;旅游发展不均衡,空间差异显著.辽宁省海岛旅游总体发展主要集中在大连市长海县.并提出如下解决措施:走文旅融合路线,突出海岛特色和文化特色;创新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完善海岛内基础设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营销宣传力度,创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打造海岛全域旅游网络,建立海岛旅游示范区.

    海岛旅游旅游大数据游客评论文本分析百度指数

    滨水景观对滨江城市建设的影响——以福州市闽江公园为例

    李向哲伍世代
    154-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解释滨水景观与城市建设关联,探究滨水景观在滨江城市中承载的功能影响为目的,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最直观的景观信息,同时发放问卷,以获取不同人群对闽江滨水景观影响的感知信息.景观效益与人群感知相关性交叉分析的结果显示:超过95%的大众可感知到闽江公园作为大型滨水区景观会影响城市建设,且超过65%的大众认为闽江公园对城市建设存在显著影响;在影响层面上,超过1/2的人群对于闽江公园的生态功能的相关衍生效益的感知较深刻,约1/3人群能显著感知到闽江公园提供的社会生活效益,仅10%左右的人群能清晰感知到闽江公园带来的人文效益;群众对于这些效益的感知会因性别、年龄、身份的差异而显得复杂化.总结得出如下结论:滨水景观以自然生态属性为基础,是强大生态效益的载体;为满足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滨水景观在接受人工打造过程中又融入了人文和社会经济等新属性,持续创造出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发展等更多层面的长期效益.

    滨水景观滨江城市建设闽江公园福州

    基于SDGs以及旅游竞争力指数的旅游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以张家界市为例

    谢文海陈志海卢杉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体系是科学识别旅游型城市发展问题、定量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关键举措.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和旅游竞争力指数标准化定量评估,构建了由3大系统、12个支柱、17个独立指标组成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指标线性加权判断方法,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障碍度分析法等技术方法分析张家界市2011-2020年连续10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旅游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依赖景观资源系统的主导作用、经济动力系统的支持作用以及社会治理系统的辅助作用的共同发展来实现.②根据SDGs匹配与张家界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三大系统与SDG可进行匹配.③张家界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已经达到中等可持续发展阶段,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张家界市可持续发展整体呈良性发展.

    SDGs旅游竞争力指数旅游型城市可持续性评估张家界市

    基于PLUS模型的大连市"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王磊任志宇赵瑜谭琴...
    170-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PLUS模型探究并预测大连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为评估国土空间状况和制定协调开发措施提供有效支持.结果表明:①大连市"三生空间"多功能性显著,生产主-生态副-生活次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布最广,占比分别为40%、30%.②2000-2020年,生活主-生产副和生态主-生产副空间分别增加592 km2和491 km2;生产生态均衡-生活副空间减少了 921 km2;其余空间较稳定,呈现先增后减规律.③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相对稳定需注意耕地减少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经济优先情景生态风险增加,需建立监测机制;生态保护情景提高了生态空间占比,但需平衡生态要素的结构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效益.研究可为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三生"空间时空演变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大连市

    2000-2022年长江流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郭贤张玉平张永灵符静...
    176-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是地表和大气能量交互的重要媒介,在维持两者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长江流域作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夏季LST上升日益显著.利用多源数据集,如MODIS数据和气象数据,揭示了 2000-2022年长江流域夏季LST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及热环境特征.结果显示:过去23年长江流域夏季平均LST呈显著上升.LST超过80%的地区有上升趋势,其中显著和极显著上升的区域约占整个流域的31.34%,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趋势占0.37%.长江流域LST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在中游和下游尤其明显.促使LST出现增长趋势的原因可能与NDVI和气候因子有关.NDVI是LST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以抑制LST上升为主.气温与降水对LST影响次之,前者以正主导为主,后者则以负主导为主.一定程度上,日照的增长和相对湿度的减少提高了 LST,而风速的增长会导致LST下降.长江流域LST未来在不同情景下的增长速率存在差异,但整体上均呈极显著上升(P<0.01).且在高排放情景下增长更显著.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热环境的时空变化及其潜在驱动因素,为区域管理者提供应对高温的决策支持.

    地表温度时空变化驱动力长江流域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