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UGC数据的敦煌莫高窟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杜永凤陆亦农李丽媛
    183-187,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敦煌莫高窟景区的网络文本,使用ROSTCM6软件进行高频词分析、情感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对敦煌莫高窟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敦煌莫高窟景区的认知形象以历史文化为主。情绪倾向以积极情感为主,但也存在对配套设施和管理等方面的中性情绪和负面情绪。整体形象感知以"莫高窟""壁画""洞窟""参观"为核心,有力地印证了敦煌莫高窟旅游的文化价值。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数字赋能营销创新,推动景区旅游提质升级;二是增进景区管理力度,构建游客反馈系统;三是全力优化配套设施,切实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网络文本分析旅游形象感知敦煌莫高窟景区

    基于5GAP模型和Logit模型的乘客满意度分析与改善

    祁东印张冰冰白雨浛
    188-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轨道交通。由于具有安全、快捷的优点,轨道交通日益成为人们外出的主要交通工具。为进一步提升乘客满意度,以杭海城际铁路为研究对象,拟探究轨道交通服务质量对乘客满意度及乘客忠诚度的影响,以SERVQUAL量表为基础,将有序Logit模型作为量化方法,构建了 5GAP模型。结果表明:移惰性及响应性对乘客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5。45、3。58。针对基于分析结果,从丰富信息响应途径,提高响应性感受;完善优质便民服务,提高移惰性感受;正确了解乘客期望,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改善轨道交通服务的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满意度5GAP模型有序Logit模型SERVQUAL量表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杨秀俭
    195-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寻求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路径。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为研究区,基于1995-2022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借助ArcGIS10。8软件对研究区各时期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①研究区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多,共增长1143。38 km2,各时期变化率为49。06%、47。81%和21。91%,增幅逐期下降。②1995-2022年,未利用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为37。84%,建设用地次之。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逐期减小,各地类变化速度减慢。③研究区耕地和林地的相互转化与耕地和林地转为建设用地现象明显。建设用地转入量最大为1192。01 km2,且耕地是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演变珠江—西江经济带

    农旅融合背景下南京市八卦洲数字化技术应用策略研究

    刘依彤童本勤
    200-205,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新发展阶段激发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也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新途径。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为农村农旅资源的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同时在空间上对农旅领域进行重构和优化。南京市八卦洲虽在农旅方面有一定发展基础及亮点,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大部分生态、农业和田园景观资源未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②经济总量低,一产附加值低,二产不景气;③产业联动不足,缺乏特色。从感知及表征层面切入,围绕"数字化技术"针对八卦洲提出相应"实体"及"数字"空间的技术应用策略:"实体"空间:①搭建农业研发平台;②建设数字基础设施;③建立实地数字化展销。"数字"空间:①围绕"野八仙"打造八卦洲特色IP;②实地直播,使旅客得到农旅双体验;③推出"云认养"服务,使旅客从"客体"转为"主体"。

    数字化技术农旅融合八卦洲数字化

    基于量化分析法的生活性街道空间评价——以郑州市商城片区为例

    王乐晨李家琛宋岭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郑州市二七区商城片区为例,将生活性街道空间按组成要素划分,从街道空间的外在表征和空间构成2个维度进行剖析。选取杜岭街和顺城街等19条街道进行分析,运用量化分析法对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空间各要素进行评价,通过现场调研及数据整理,结合评价模型赋值评分,对街道空间的优点与不足做出综合性评价。研究发现,步行友好度和行为类型等要素直接影响街道空间的活力,而底界面和侧界面的设计则影响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心理感受。结果表明:杜岭北街、西里路等街道在人群吸引力方面表现较好,而二七路、华荣街等街道则存在较多排斥因素。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策略,包括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改善街道断面形式、营造丰富的街道空间氛围,以提升街道空间的生活性和活力。

    量化分析生活街道评价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对生态安全的响应——以石柱县为例

    吴娇袁雪燕汪朝霞
    21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典型山地丘陵地区的石柱县为研究区域,ArcGIS软件为平台,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结构体系,使用"三生空间"功能转移矩阵、生态安全质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模型,分析研究"三生空间"与生态安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生态空间在石柱县域范围内占绝对优势,生态空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呈整体下降趋势;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转移最多,转移面积生活空间向生态空间转移面积最小;生态安全在空间上的分布趋势跟"三生空间"变化格局保持一致;"三生空间"功能动态变化对生态安全的综合影响指数为正,符合石柱县生态安全水平逐渐变好的趋势。

    石柱"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生态安全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和美乡村"规划体系研究——以D村为例

    李希阳李家琛陈萍莫加利...
    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讨"和美乡村"战略满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及农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未来实践趋势。运用地域社会理论审视"和美乡村",从"铸魂"与"塑形"两方面进行内涵界定;同时结合"针灸理论",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物质更新与文脉传承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最后以河南省D村为例,提出了"和美乡村"的规划体系。D村的实践表明,地域社会理论结合"针灸理论"策略,使得铸魂与塑形相互促进,增强村民的认同感的同时,通过局部干预引发连锁反应,提升地域环境,克服经济制约,加速推动地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赋能乡村振兴。以期为同类型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和美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和美乡村"地域社会"针灸理论"

    基于认知发展理论的城市观鸟旅游开发策略研究——以北京龙潭西湖公园为例

    梁丙昀舒美宁黄凯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新发展格局之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生态旅游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重要方式,不论是对于城市还是乡村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鸟类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观鸟旅游更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分支。以城市生态旅游发展为背景,将观鸟旅游作为切入点,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结合国内外优秀研究实践,以北京龙潭西湖公园为例,对其设施、内容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在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梳理归纳城市公园中观鸟旅游的开发策略,为城市观鸟旅游未来发展建设提供指导,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生态旅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城市观鸟旅游认知发展理论开发策略城市生态旅游

    自然资源领域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机制的思考——以临沂市为例

    王刚潮曹松坤王圣雯张龚...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资源是自然资源领域的重要资源,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是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部分区域开展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情况出发,对自然资源领域生态资源权益补偿现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重点对国内开展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比较具有前沿性、开创性、探索性的临沂地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经过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获得了较多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同时也激发了森林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提高造林绿化的积极性;②有序推进了城市、乡村和重点廊道等造林绿化,持续增加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度的21。61%提升至2021年29。30%,增加了 35。59%;③临沂市相继实施了林业生态修复保护等八大工程,开展了生态脆弱区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提升了森林生态保护质量;④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是生态保护补偿典型案例,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横向补偿体系,开展森林覆盖率资源权益指标交易、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提供了有益探索,丰富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在分析开展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指出生态资源权益补偿还存在着思想不够大胆、法治保障凸显不足、补偿制度尚不健全、补偿资金过于单一、数字赋能还比较薄弱等现实问题。

    生态资源权益补偿机制生态产品自然资源思考

    京津冀温室气体净排放影响因素与协同减排路径研究

    王惠史秉亮张卫冬张雨馨...
    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于京津冀区域,利用2001-2021年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面板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揭示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之间的内部动态响应机制。进一步选取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常住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消耗强度作为影响因素,探究其脉冲响应关系,并预测其未来10年的贡献度水平。结果表明:天津和河北地区的温室气体净排放受到来自北京市的正向影响,河北地区同样受到来自天津的正向影响,整体趋势呈现下降。在影响因素方面,在各影响因素方面,北京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结构(贡献度-5。956)和城镇化水平(贡献度-0。712);天津则为产业结构(贡献度-51。224)和经济发展水平(贡献度+5。702);河北是产业结构(贡献度+20。544)和常住人口密度(贡献度+26。042)。基于以上发现,研究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发挥天津地区作为"纽带"的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节能减排工作的稳步发展;二是关注各地区发展的独特性,同时协调探索影响区域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共同因素;三是重视主要与次要矛盾,推动河北地区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些协同减排的路径旨在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

    京津冀温室气体净排放向量自回归模型协同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