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底栖生物调查与分析

    朱晋圮陈新贵张粤曾燕娜...
    69-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底栖生物的多样性,并探讨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在不同季节对保护区内的15个点位进行4次调查,共记录到底栖生物1038个,隶属于3门6纲17目49科96种.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底栖生物多样性,其中节肢动物门物种最为丰富,占总种类数的83.33%.此外,评估了生物密度、丰富度指数(dM)和Shannon-Wiener指数(H'),以量化生物多样性水平,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底栖生物多样性生物密度丰富度指数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安吉县某水库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研究

    上官素娟陶祖福刘莹顾铖杰...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对安吉县某水库水生生物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对该区域内鱼类、浮游生物进行了监测,并对其种类、群落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鱼类共计83种,隶属3 目6科,以鲤形目为主;浮游植物隶属7门34种,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2332.1 cell/L和474.4 mg/L,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各点位多样性丰富;浮游动物隶属4大类18种,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7.4 ind./L和190.6 µg/L,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且以水库区域及上游的浮游动物相对丰富.从整体看,该水库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性高,但区域差异性大,建议对其进行长期水生态监测,以加强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使其维持良好的生境.

    水生生物生物调查生物多样性水库

    新立河水域撅嘴鲢与鲫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崔庆华李建霞梁照东张兴安...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位于滨州市新立河水域中的撅嘴鲢与鲫鱼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与生活环境中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3种样品共鉴定出215个共有OTUs,撅嘴鲢、鲫鱼和水体样中特有的OTUs数目分别为843、1120和1168.撅嘴鲢和鲫鱼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结构与周围水体存在显著差异,水体中的细菌丰富度和均匀度更高,细菌类型也更稳定.在门水平上,撅嘴鲢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优势菌门,鲫鱼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蓝菌门占优势,水体样本则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在目水平上,撅嘴鲢优势菌目为气单胞菌目、肠杆菌目和梭杆菌目,鲫鱼优势菌目为弧菌目、根瘤菌目和气单胞菌目,而水体中放线菌目、黄杆菌目和红杆菌目则为优势菌目.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2种鱼类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鱼类新立河16SrRNA肠道微生物

    2018-2022年广州海域咸潮入侵变化趋势分析

    马荣华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防范咸潮灾害,提升广州市海洋预警监测能力,结合广州市地质调查院自建的4个咸潮自动监测站的实测盐度数据,对广州海域2018-2022年枯水期咸潮入侵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海域枯水期年均盐度值呈逐年上升趋势,咸潮入侵趋势逐年加强,2021年、2022年枯水期盐度值显著高于2018-2020年同期,近年来,咸潮上溯较强的月份主要为1月、12月和2月.建议加强对咸潮灾害的关注,通过咸潮监测站的完善与优化、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等提升广州市咸潮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等方式,提升广州市咸潮灾害预防与应对能力.

    咸潮枯水期自动监测站盐度广州海域

    丰城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

    江涌涛刘园飞高敏周婷...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江西省丰城市的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当前湿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丰城市的湿地资源类型多样,但面积在8 hm2以下的湿地斑块数量多,占99.02%,以零散的库塘、密布的沟渠为主.湿地保护工作面临着公众保护意识薄弱、部门协调不力、监测体系不完善和法律法规仍有不足等挑战.为此,提出了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湿地主题宣教活动和借助江西丰城药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等加强宣传教育、共享湿地数据、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利用3S等现代技术完善监测体系、加快地方湿地法律法规修订等措施来提升湿地保护成效的建议,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湿地资源保护现状湿地管理生态监测丰城市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红树林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分析

    谢丽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2000-2023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库中的红树林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利用CiteSpace、VOSviewer等可视化软件,分别从年度发文趋势、学科分布、载文期刊分布、发文作者、机构合作情况及关键词6个方面,对红树林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前沿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方向参考.结果表明:红树林相关研究发文量逐步增加,研究机构主要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且各学者之间合作比较紧密.红树林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汇功能等方面;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跨学科研究以及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该领域持续关注的内容.

    文献计量红树林CiteSpaceVOSviewer知识图谱

    许昌市区地表水COD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马俊峰吴丽萍蒋亮金格玉...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许昌市地表水质量及其随季节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特征.基于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许昌市环境监控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运用因子评价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许昌市区地表水化学需氧量(CODCr)与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时空分布特征.结论表明:①以CODCr为评价标准,水质整体的季节和空间优劣比较分别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许昌市区西部>南部>北部>东部;②以CODMn为评价标准得出水质整体优良,无明显空间分异;③许昌市区高速公路老桥、许由路桥(霸陵河)、赵河村桥、橡胶一坝、黄龙池闸和许由路桥(运粮河)断面水体CODCr与CODMn呈现显著相关.

    CODCrCODMn时空特征相关性许昌市

    复合人工湿地在长湖流域新桥河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何海燕陆小静李锐杨立群...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桥河是长湖的重要二级支流,其上游骏马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尾水和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汇入,导致水质不能稳定达到Ⅲ类水质,属于受损河流,亟须在截污、清淤的基础上开展生态修复.在调研收集资料基础上,核算新桥河进入湿地水量,科学比选设计方案,采用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并在前段布置高效沉淀池预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2.0万m3/d,出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能有效削减污染物入湖总量,恢复河湖生态系统.新桥河复合人工湿地工程可以为平原湖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工湿地长湖流域新桥河生态修复

    基于Carbon Tracker模型的大气CO2浓度时空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特征

    张智魏丹丹刘舟雯刘媛...
    112-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所面临的最为紧迫、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准确且全面地获取大气CO2浓度信息对于研究全球碳循环,评价CO2减排成效以及制定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bon Tracker CO2产品数据、GOSAT近地面CO2浓度数据、TCCON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平均核函数及先验廓线法等对全球的大气CO2浓度的时空分布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大气CO2浓度的空间异质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空间分布特征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变化显著;②北半球大气CO2年均浓度、增长率以及中亚地区增长率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持续减小,而其他区域大气CO2年平均浓度、增长率则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则具有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变化特征;③6个区域(全球、北半球、南半球、陆地、海洋、中亚)所有海拔高度上的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均呈现出持续增长及季节循环特征,但季节循环特征会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变得不明显;④海洋上空大气CO2浓度无明显日变化特征,其他5个地区仅在地面附近才能观测到日变化特征.

    CarbonTracker模型二氧化碳全球地区时空分异

    低浓度瓦斯氧化处理现状及对策

    石振禹浑宝炬陈燚凯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近年来甲烷排放不断增加,各类甲烷排放源中,煤矿行业排放的瓦斯占比最高,若能有效利用空排瓦斯,不仅能降低污染,还能带来巨大的能源效益,其中低浓度瓦斯占比较高且利用难度大,对比分析低浓度瓦斯处理技术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我国低浓度瓦斯利用现状,论述了回热氧化、提浓富集等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的原理与特性.逐一分析对比能耗、安全性、运行条件等,发现回热氧化技术优势较多.结果表明:采用RTO装置代替传统两室蓄热效果更好,由此针对关键参数设计正交实验方案,以供行业选用瓦斯处理技术参考.

    瓦斯利用蓄热氧化瓦斯浓缩R-R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