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关隘及其地理分布

    王双怀董海鹏
    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的关隘有"关""塞""隘""口""徼"等不同称谓,大体上可以分为"经济型""军事型"和"综合型"三种形态.自先秦以来,历代王朝都比较重视对关隘的修建和利用.但由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不尽相同,因而关防体系也有一定的差异.历史时期关隘的修筑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关隘的数量南方多于北方,而"名关"则主要分布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城沿线.这些关隘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具有保护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中国古代关隘体系地理分布

    《中外历史纲要(下)》近代部分的逻辑联系与结构——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新航路开辟

    晏绍祥吴曦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外历史纲要(下)》近代部分的关键词是资本主义,是整体世界.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变迁,可谓世界近代史的主线.第三、四单元基本可以视为资本主义兴起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确立的历程:新航路开辟与资本原始积累,以及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史近代史资本主义整体世界新航路

    核心素养如何培养——谈历史课程的学生活动设计

    郑林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才能得以培养.学生活动有多种形式,但是其内核都是解决历史问题,对历史做出解释.历史课程学生活动的任务按照复杂程度和需要的能力水平,可以大体分为搜集类任务、理解类任务、考证类任务、解释类任务、探究类任务等,各类任务可以培养不同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需要考虑教学所处环境,针对不同的条件,设计相应的学生活动.

    历史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活动任务类型

    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的转化——以"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为例

    张逸红孙玲玲
    26-3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方式转变和教研方式创新的现实难题,本文通过对比,呈现以教师教为主和学生学为主的同课异构教学方案,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从确定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从"教为主"向"学为主"的行为转变,具体策略如下:就学生学习时"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清晰写出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注重情境创设,恰当采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为学生提供探究抓手,以学生学作为课堂推进的实质性线路,围绕关键问题,设置系统性、进阶性和探究性的教学问题,精选材料科学呈现与使用、增设运用所学综合探究的单元作业等.

    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式核心素养

    学生主体的活动设计——以"西方的文官制度"为例

    王颖怡周云武虹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课程学生活动的有效开展应该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挑战性问题为引领,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聚焦单元学习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生成规律性认识;设计有梯度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整合课内外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上教学策略都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推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核心素养问题引领学生主体学生活动

    用多种类型的情境化学生活动培育核心素养——以"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为例

    申雪周啸然张彤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在以其为主体的情境化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生成深层次的认知,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体的实施路径为:首先,教师要深研课标和教材,结合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删繁就简取舍教学内容;其次,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和教材、史书中的经典材料,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创设生活情境、学术情境、社会情境等;最后,在课堂内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并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活动核心素养情境化官员选拔

    重视"学业质量水平"对选择性必修教学的导向意义

    宫毅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边界";而"学业质量水平"则指向教学"程度"或所谓"深度"的"边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学,应当考虑综合把握由上述两者所编织的"经纬",关注"学业质量描述"中不同水平之间的衔接,立足学生当下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分层级拓展周延"学业质量水平"的诸要求.如能形成上述共识,并在常态化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想必对突破目前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的"困境"有所裨益.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学业质量水平选择性必修课程教学

    中学历史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历史根基

    杨友红陈辉
    56-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从混沌初孕到清晰显现,经历了百余年漫长而曲折的形成过程,大致包括近代民族主义、当代爱国主义和21世纪国家民族认同三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是近现代中学历史课程目标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学历史课程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家民族认同

    基于学业质量水平落实历史解释素养——以"设问"为中心

    安世皓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业质量水平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客观参考依据.教师教学可以模仿大型选拔性考试中精准反映学业质量水平的设问,并且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通过提升课堂教学问题的水平,来保证教学目标和学习 目标的达成.本文根据历史解释学业质量水平描述的关键词,归类试题,找出考查历史解释素养的设问关键词,并尝试用于教学实践.调整问题的内容和提问的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有效保障,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亦能由此呈现由浅入深的上升路径.

    学业质量水平历史解释历史思维能力问题设计

    2024年《历史教学》(上半月刊)重点栏目和选题推介

    《历史教学》编辑部
    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