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宋夏战争中宋军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孙方圆
    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北宋而言,西夏是其西北国防安全最主要的威胁.北宋意欲达成稳疆固边的目标,势必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利用包括水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借以提升军事效能、争取战略主动.为此北宋在技术保障、战术运用以及战备意识等方面,对水资源的军用价值给予了充分关注和持续投入,为最终取得对西夏的战略优势提供了重要的技战术支持.

    宋夏战争北宋水资源军事功能

    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流域濒河城邑应对水患的举措

    林建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多次变徙、洪涝灾害频仍,极大地影响了黄河下游流域内的濒河城邑,甚至威胁到城邑的存亡.为此,宋廷通过兴建防洪设施,辅之排涝措施等方式完存城邑,但在频繁的水患侵蚀下,宋廷也被迫迁移了部分城邑,且在新址的选择上有了更多防遏水患的考量.总之,在黄河下游水文的环境因素与宋廷治理的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促成了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流域内濒河城邑特色建筑形态的形成.

    北宋黄河防洪排涝濒河城邑

    论元代国家祭祀礼制与政治文化

    马晓林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国家祭祀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根据实证研究,可归纳元代国家祭祀的体系特征是以蒙古礼俗为尊,以中原礼制为主,兼容多元文化.元代文献中的"国礼",主要指蒙古传统礼俗,但实际上随着政权逐步发展,经历了不断构建和演变的过程.各种礼仪按照不同的层次,起到构建圈层式族群认同的作用.在蒙汉二元文化交会碰撞过程中,中原吉礼制度的本质因素显现为宗教功能、政治策略和文化建设.元代国家祭祀的多元文化因素,是从草原游牧政权向大一统王朝转变的结果.在大一统背景下,择取与糅合多元文化因素,创造新的礼仪,是元朝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

    元朝政治文化礼制民族史大一统

    现代化救济制度的文本建构与赈灾实践的背离——以1938-1942年河南水旱蝗灾为例

    苗艳丽
    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先以官方文书为史料,从动因、过程和主要内容三个方面分析政府的现代化救济制度建构.然后以1938-1942年河南国统区水旱蝗赈灾实践为案例,分析赈灾的必要性、赈灾响应速度及赈灾举措.最后,将该赈灾案例置于现代化救济制度建构进程之中,从组织、经费、理念三个层面动态分析救济制度的文本建构与赈灾实践的背离,揭示全国抗战时期官方文书中的救济制度现代化建构并不是基于其赈灾实践,官方文书与政治实践之间的巨大反差在民国时期亦同样存在.这意味着必须将救济制度与赈灾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赈灾实践现代化救济制度全国抗战时期河南国统区灾荒

    元浙东道宣慰司治所变迁考

    楼一格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浙东道宣慰司的建置沿革,其治所凡五,为绍兴路、处州路、温州路、婺州路、庆元路,终元一代共经历过五次迁移.关于浙东道宣慰司治所的五次变迁,目前可以确定的顺序如下:至元十三年首治于绍兴;十六年,徙治处州;十六年至十八年,治于婺州;十九年至二十一年,治于温州;至元二十六年至大德六年,再治于婺州;大德六年,改为宣慰司都元帅府,并于次年移治庆元.浙东道宣慰司治所的选择与变化,起初主要是出于军事拓展与弹压地方的目的,移治庆元则兼顾了海防方面的需要.

    元代浙东道宣慰司治所

    罗伯特·科赫与19世纪德国医学的实验室转向

    顾年茂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医学经历了"实验室转向",从法国临床医学的重视病理解剖和临床观察,发展到德意志地区实验室医学强调实验还原和规律性分析.这两种方法的共同推动促进了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罗伯特·科赫在细菌的致病性问题以及实验室细菌学研究方法上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他致力于促进实验室新发现与临床治疗之间的知识转化,从而正式确立了实验室医学.随着罗伯特·科赫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和细菌知识的广泛传播,细菌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斑疹伤寒防控运动期间,分布于防控区域的细菌实验室成为防控指挥体系的核心,对德意志帝国的军事计划部署和中央与地方卫生权力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实验还原罗伯特·科赫知识传播施里芬计划

    20世纪20年代日本政府对五四运动的 调查与反应

    曹萌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运动的爆发引起日本朝野关注,政府认为这是一场中国青年学生为主力、英美势力在背后煽动的"排日运动".青年学生的参与使抵制 日本侵略运动发展到新阶段,内容上由抵制 日货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日本政府对此采取一系列应对,各驻华领事馆频繁交涉,要求取缔学生运动;对学生运动组织进行全面调查,查找美英俄等列强势力的渗透、参与学生运动的证据;监控、阻挠中 日民间思想交流活动,通过监视、阻碍北大访 日学生团行动、取缔吉野作造等知识分子访华等手段,严防两国新知识界往来,阻挡五四思想输入.这也成为20世纪20年代日本通过东方文化事业开启对华文化渗透的重要转折与契机.

    五四运动抵制日本侵略运动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