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概念的产生及其相互关系

    王加丰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法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三个词的产生和使用,它们在19世纪里的相互关系.现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这个词产生于18世纪末,社会主义一词在法国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初,但要到1840年左右这两个词才开始迅速传播开来,并在1848年革命前后得到广泛普及.集体主义一词大概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但不妨碍人们早已对该问题展开讨论.从对所有制的态度看,集体主义的含义介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强调人人必须劳动并享有安全、和谐生活的权利,不太重视所有制问题;共产主义强调公有制和集体生活方式;而集体主义则在主张公有制时,强调消费的个人化.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相互关系

    改良社会:约翰·密尔对社会主义思想关切的演变

    袁尚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密尔曾多次对社会主义学说予以评论,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其相左的身份认知在学界长期存在争议.要对此做出解释,则需仔细考察密尔对社会主义思想关切的演变全程.从19世纪20年代的初次辩论交锋,到1848年对合作经营制度的高度赞许,直至60年代末重申社会主义思潮的局限性,密尔思想的转变植根于变动的社会现实与扩大的智识圈.密尔思想理路的波动证明其并未局限于"社会主义"的既定框架,他真正关心的是社会的改革.密尔评估分配制度、土地改革、合作经营等举措,意在使未来社会达致平等、公平与正义.

    约翰·密尔社会主义改革理想合作

    继承与创新:法国鲁贝社会主义者对城市公共卫生的治理(1892-1930)

    滕子辰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末期被盖得赞誉为"社会主义圣城"的鲁贝是社会主义者治理城市的代表.当社会主义者入驻鲁贝的市政厅以后,他们从工人阶级的住房和城市的街道入手,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环境和街道卫生,进一步促进社会正义和缓解社会矛盾.通过鲁贝社会主义者对城市公共卫生的治理的考察,我们能发现他们在共和党人制定的有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另外他们的公共卫生治理实践受到了社会主义政党市政纲领的指导,蕴含一定的"社会主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社会主义并且让社会主义者在市政选举中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

    社会主义市镇鲁贝公共卫生治理

    政治"自保"视域下明清官员的"隐语"现象

    崔健健
    34-4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皇权高度集中,官员、党派、政治集团之间斗争激剧,官场犯罪与反犯罪持续进行.此种政治环境下,官员行文时频繁使用的"隐语",已逐渐脱离文字游戏的范畴,成为一种政治"自保"的常规手段.他们巧妙利用"隐语"之"遁辞隐意"的秘密性和"谲譬指事"的指代性,来规避君主的禁忌文字、防范政敌的蓄意构陷以及遮掩自身的犯罪事实,反映的是一种畸形的官场生态.

    明清官员"隐语""自保"

    清季士人闹考、功名革复与科举离合——以温州府试案为中心

    王静
    42-4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绪十二年,温州府平阳县廪生杨镜澄、黄庆澄因府试时倡首闹考被暂革功名,原因在于考前典史衙门门丁差役殴辱斯文,激起生童不平之愤,非为反对科举制.事后,二人为继续应乡试而积极奔走.其功名恢复,既需地方和中央各级官员层层配合,又需官绅合力,依赖当地有影响力之士绅暗自运作.倡首闹考者实际未付出律法规定之严重代价,这是官绅合力消弭的结果,也是清季闹考多发的重要原因.士人为追求或维护文教、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利权,敢于以功名前途为代价借考抗议,但其争取继续应试或恢复功名之举又说明闹考并非绝意科举,展现出科举与学堂竞争下,士人闹考与科举离合的复杂面相.

    士人闹考功名科举官绅

    "合科举于学校":中国近代史学的酝酿

    王乐鑫
    50-5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新政期间,科举改制与新式学堂兴办都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转型.科举与学堂均倡导史学发挥维护皇权、经世致用、沟通中外的作用,且都将《御批通鉴辑览》《御批通鉴纲目》《九通》等史书列为主要参考书目.取得新章功名的进士、举人,既有中学根柢又略涉西学,暂时补足新式学堂教员之缺.新学制诞生以后,史学实际教学情况却与章程设想有很大差距.学堂的课艺、试题亦与科举新章试题相仿,科举出身的史学教习也难以彻底转变教学方式.甚至清政府倒台后,科举史论试题仍长期在各类考试中出现,深远影响了史学的学院化、专业化进程.

    史学转型科举改制新式学堂史学教习史学讲义

    发现"吉隆坡王":近代中国知识界关于叶来的历史书写

    李瑞璞
    59-6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侨领袖叶来享有"吉隆坡王"之誉.19世纪后期,叶来为清末知识界留意,其事迹经梁启超之手而广为人知.辛亥前后,叶来的历史书写渗入抗清排满,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意涵.在抗战期间,关涉叶来的历史书写既被用以动员华侨驰援祖国,又为日本侵略势力所利用.随着华侨史研究的展开,专业史家廓清叶来生平经历,最终将其还原为一代南洋侨领.知识界围绕叶来进行的知识考古历程,折射出知识生产与社会变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联.

    叶来华侨领袖历史书写知识生产

    "电报战"之久与"军事战"之迅:五四前后直皖易势的舆论驱动

    刘会军张恒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作为集中反映民意的舆论推动乃至左右着政局变迁,直皖力量随之此长彼消.五四前,直系迎合民意抨击皖系的对外媚日和对内主战,由此打破了北洋集团内部的政治平衡;五四后,直系积极顺从舆情,利用电报"为民发声",在收获民心的同时基本掌控政治话语权,取得压倒皖系的政治优势.直皖开战前夕,直系高举"民意"旗帜而颇得舆论声援,皖系的"整饬纲纪"却备受舆论抨击,以致双方的"军事战"稍动而胜败即定.持久的"电报战"与急迅的"军事战"背后是左右政局的舆论及其反映的民意.这种新的政治动能不仅促动直皖力量长消和易势,而且猛烈冲击并持续瓦解着窳败不堪的军阀政治.

    舆论民意直皖易势驱动

    陪都重庆的灯下黑:袍哥与烟毒治理失败之原因

    李靖魏楚雄
    76-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毒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大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执政后,在国联指导下展开了全面的禁毒运动;甚至在抗战期间迁都重庆后,它也仍未放弃对烟毒的治理.但是,国民政府对于重庆社会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控制深度依赖于地方势力和袍哥组织,因为后者在重庆存在已久,已深入到了重庆社会乃至四川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国民政府的军政系统.然而,袍哥组织本身又是该地区毒品贸易的枢纽和保护伞.如此一来,国民政府在重庆的禁毒措施便难以加以推进,这就是陪都重庆治理烟毒失败的原因,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地方势力在国家治理当中的重要作用.

    烟毒治理袍哥帮会地方势力战时重庆

    1920年代李璜国家主义的革命想象与历史书写

    张雯欢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五四的"态度同一性"在后五四时代渐渐走向分裂之时,被五四"个人"与"世界"话语所遮蔽的"国家主义"在李璜等人的建构中重新浮出水面.作为国家主义派的主要理论家,李璜吸收了勒南的名篇《何谓国家》中以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全体公民的行动确认国家的理念,并将革命悬置为一种现代国家得以建立的"必要理想",改变了从晚清以来将富强作为目标的国家观念.在大革命的舆论场域里,李璜的理论被糅合进国家主义派"全民革命"的旗帜中,同阶级革命和国民革命相互"竞革",也在这个过程之中被对手和团体内外形塑.当20年代的中国革命各派势力最终由主义论战走向武力决胜时,与国家主义理念并无鸿沟的国民党右派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李璜等人理想中的革命建国,在革命与国家分离之时,"我们五四青年"成为国家主义者李璜反对国家态度下的群体认同.

    李璜国家主义国民大革命五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