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轼诗文中的文同记忆

    庆振轩郭晓瑜
    1-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与文同相聚时日并不多,却对其尊仰一生.在苏轼的诗文中有八十余篇与文同有关,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二人的交往轨迹及文同对苏轼的影响.具体来说,在渐趋恶化的政治生态中,在苏轼人生的关键节点,文同对苏轼及时告诫,劝其规避风险,体现出拳拳挚爱友情;在诗文交往中,文同对苏轼的文艺观产生了颇多影响,尤其是苏轼文艺思想中的"成竹在胸""形理两全"等都离不开文同创作经验的启发;在个性和人生观方面,苏轼遗世独立,善于处穷,超然物外,不为物役的"坡仙风范"在形成的过程中,更是离不开文同为人处事的启示.

    苏轼文同政治告诫文艺思想人格精神

    苏轼诗作的副空间

    韩凯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空间相对于实际居处空间而言,是宋代文人表达地理憧憬与情感记忆的重要载体.副空间可追溯至《诗经》《离骚》.苏轼之前,副空间并未成为创作主流,存在于特定题材.副空间在苏轼诗作中占有一定比重,在此地而写他地,某地彼时记忆融入此时居处感受,可以辅助了解诗人情感心理、作品风貌转捩,构成"自我互文",具有一定自注性质.苏轼诗作的副空间有三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以西湖感受为核心的杭州记忆、以熙宁在朝经历为基本内核的京师回忆和苏轼描绘的他人所筑居室景观.相关副空间体现诗人出与处之间的抉择,寄寓对人生归处的思考,带有心灵空间的意义.特别是苏轼四任京师与两任杭州,旧地重游时相关文本组成异时文本组,贯穿其中的情感主线即功名追求逐渐失格.副空间是以文学地理学视角来研究苏轼以至宋人诗作时所需格外留意的,为唐宋转型提供新的可行考察视角,有助于互文空间的理论探讨.

    苏轼副空间异时文本组唐宋转型互文空间

    苏轼谪粤对岭南词坛的影响

    杨芸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词史与文化史角度来看,苏轼谪居岭南六年,对岭南词坛作出了多维贡献,影响深远.苏轼不仅身体力行,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的春风,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教发展,更以其词作和情感认同、精神人格,为后世岭南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摹本、素材、情感内蕴与风格典范,开启了岭南词创作环境.其影响贯穿于岭南词人创作实践,体现在粤词尚雅健、崇稼轩风格的奠定形成之中.苏轼"苏踪"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岭南词坛提供了持续的创作灵感、价值追求,其贡献非但在于文学本身,更在于地域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塑造.

    苏轼岭南词坛创作环境文化影响词风形成

    论唐人对孟嘉的接受——以史传与诗歌为例

    龚铃洲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人对孟嘉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史传与诗歌上.唐代史臣为孟嘉立传,不仅是对臧荣绪《晋书》体例的继承,也是在历史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对孟嘉价值的认可.唐代诗歌征引"龙山落帽"典故达53次,其运用存在社交性与抒情性两种方式.社交性运用多出于迎合重阳节节日气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做法容易导致诗人主体性的丧失以及典故的庸俗化.有创造性的诗人在利用该典故抒情时会对其进行改造,典故的内涵也随之增殖,并因背离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持续保持着对诗歌的吸引力.

    孟嘉唐代"龙山落帽"

    后人类主义语境中的文学身体探微

    刘帅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人类主义语境已经悄然成为人们展开话语讨论的区域空间.在这一空间内文学身体面临着来自于"人类"与"后人类"双重主体的审视,因此人类与后人类所构成的对立交互关系也不断形塑着文学身体,进而引起一系列新变.具体而言包括三个维度:其一是内文本身体性欲特征的抹除,其二是外文本身体的自动化主义,其三是吊诡的内外文本身体互动关系.文学身体的探微中,人文主义话语的自我转换也将得以彰显.

    后人类主义文学身体赛博身体人类中心主义

    情景相生、言事喻理、以物喻人——《世说新语》自然审美的三个维度

    张海艳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世说新语》一书中的自然书写,学界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物喻人".事实上,《世说新语》中的自然书写大致可分为深情化的"情景相生"、理趣化的"言事喻理"和人格化的"以物喻人"三个方面,体现了魏晋士人之感性审美、理性思辨和物我合一的自然审美之完整景象.魏晋时人所推崇和践行的清、远、达、劲等价值标准通过这三个平行维度渐次展开和反复重申.借此不仅可以体会到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和含蓄深刻的灵思妙想,亦可对魏晋士人之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有更加切近的感受.

    《世说新语》自然物象审美

    论巴蜀面塑对乡土意象的重构及其价值意义

    秦安建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蜀面塑起源于民间饮食习俗.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巴蜀面塑艺人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视角,通过面塑艺术对乡土意象的重构与表达,创造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实现主体生命的社会价值,还提升了文旅形象,助力乡村振兴,体现了巴蜀面塑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巴蜀面塑乡土文化乡土意象文旅融合乡村振兴

    交互记忆系统视角下短视频平台对游客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

    高倩怡杨军辉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短视频平台汇聚海量个体知识、经验形成交互记忆系统,游客在系统内部通过互动交流获取所需信息.而学界较少从交互记忆系统视角出发,探究短视频平台如何影响游客的信息搜索行为.基于此,文章使用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短视频平台作为虚拟交互记忆系统,其行为特征对游客信息搜索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短视频平台的专业化对游客信息搜索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短视频平台的专业化和协调性对游客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最后,感知有用性在专业化和协调性对游客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在专业化和协调性对游客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中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交互记忆系统短视频平台游客信息搜索行为技术接受模型

    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考述

    黄秀健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思州土司居于滇黔通内地门户,扼控乌江、沅江西条交通要道.考证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今地所在,对元明西南民族边疆地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目前学界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部分长官司今地所在已有研究,但其中部分所考多较模糊,或以明清府治为坐标标记元之长官司方位,或仅言司治所在,对长官司今地考证较为零散,未成系统,无法对元代思州辖境形成整体认识.文章以史籍所载为基础,结合所考长官司所在地的语言、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地名沿革等对元代思州所辖长官司的今地所在进行考订.对学界已考订正确之长官司不做新考,仅对未考、考订错误或模糊之长官司做考.考订出今地确切地点有38处,大致地点有10处.

    元代思州长官司今地考订

    富教论与先秦、秦汉儒家的商业宽容思想研究

    王川高驰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富教论认为富民是教化的前提,因此儒家将富民视为经济发展的目的.在富民思想的影响下,儒家主张鼓励商业自由发展;而法家则追求齐民贫富,要求重农抑商或者国家经营商业.随着土地兼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儒家也开始主张抑制贫富分化,但他们仍希望通过限民名田来解决土地问题,在商业领域继续坚持盐铁归民的放任政策.然而当儒生逐渐进入统治阶层,他们立场也开始向法家靠拢,最终放弃了自身的商业宽容思想.

    富民商业抑兼并儒法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