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火炬到基因:百年革命精神表征的现代化

    洪巍城刘蓓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精神需要借助特定的词语进行表达,以"火炬""红旗"为代表的象征词在革命精神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难以承载党的百年创新.新时代,我们党主要使用"红色基因"等词语表征革命精神,实现了重大的现代化变革:思维上实现了从视觉意向到科学抽象的跃迁,时间上体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进步,空间上体现了中国人新时代精神的升华.百年革命精神表征的变革揭示了意识形态表征话语的现代化,体现了创新逻辑.

    革命精神表征火炬红色基因

    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

    贾云强
    9-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运用系统观念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关于领导干部家风的重要论述.该论述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以超越式传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和对革命先辈红色家风的弘扬中形成;其内容涵盖了领导干部个人、家庭和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主要体现在"正己修身""廉洁齐家""家国情怀"的纵向提升中;其实践逻辑是定位、定标与定法的有机统一,即精准定位新时代和家族式腐败等新变化,定标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定法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相结合的新路径.

    习近平领导干部家风

    抗战时期毛泽东与游击战理论话语建构

    陈国忠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时期,毛泽东对于游击战理论的话语建构有其内在的缘由与逻辑:回应党内外对中共游击战的疑惑与质疑、阐释中共政治主张及其斗争策略、推进中共游击战理论大众化是具体缘由;坚持以国情为依据、以包容为策略、以事实为支撑、以大众化为取向是具体逻辑.在此过程中历史继承与现实创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国内视野与国际视野等的结合则是毛泽东建构游击战理论话语的显著特征,为我们理解与把握这一时期中共政治制度与军事理论提供了启发.

    抗战时期毛泽东游击战理论话语建构

    论王安石与苏轼的治水方略——以玄武湖与西湖为例

    喻世华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安石与苏轼是北宋思想、文化、政治上的巨人,人们对其相互关系展开过多方面论述.王安石治理玄武湖的巨大失败是不容否认的事实,苏轼治理西湖取得巨大成功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从对玄武湖与西湖治理显示的治理理念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探讨王安石与苏轼的治水方略,对于今天的社会治理、文化建设可以提供多方面启示.

    王安石苏轼玄武湖西湖治水方略

    苏轼《荷花媚》(霞苞露荷碧)系年考辨——兼谈苏词系年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肖钰娇珑
    29-3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于苏词的系年工作已经积累了丰硕成果,然仍有相当数量苏词的系年未取得共识.对于《荷花媚》(霞苞露荷碧)一词,朱祖谋、龙榆生等人未系年;邹同庆、王宗堂将其系于熙宁五年(1072)十二月,有失妥当.经考此词应系于元丰二年(1079)五月为宜.另外目前苏词的系年工作存在缺乏论据、过分迷信前人、论证方法单一等问题,重视、反思、完善这些问题将有利于苏词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苏轼《荷花媚》《双荷叶》系年

    苏轼词二首编年辨证

    覃若涵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关于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二词编年问题的争议颇多,通过对《方舆胜览》等宋代文献的考察可知,《点绛唇·闲倚胡床》一词当作于苏轼元祐七年(1092 年)守扬州时,赠予对象为晁补之,且该词在宋元时流传的文本与现今通行版本存在差异.而《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一词向来缺乏准确系年的依据,结合苏轼生平、咏花诗词的创作习惯推断,这首词应写于他元丰四年至六年(1081-1083 年)谪居黄州期间.

    苏轼《点绛唇》《贺新郎》编年

    《葛覃》的主旨与"归宁"的本义

    陈心怡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解读"师者""葛""归宁"的含义是理解《诗经·周南·葛覃》主旨的关键.由"师者"可以推断主人公是一位贵族女子,"葛施中谷""黄鸟集木"只是兴起嫁娶之义."葛"在《诗经》时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制葛成衣"是女子出嫁前的必修课,属于妇功的范畴.在礼乐制度尚未完全崩坏的《诗经》时代,已出嫁的贵族女子回家省亲不合礼法,"归宁父母"应当被解为"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诗经》赋比兴归宁

    "杖藜"事象的形成与书写——宋代杜诗接受的一个侧面

    胡嗣男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杖藜"成为诗歌用语,始于唐代,杜甫是其主要的使用者.经过杜甫诗歌的反复书写,"杖藜"具有了诗歌事象的功能,杜诗也为"杖藜"事象提供了基本的情境内涵."杖藜"事象的凝定,则要经历宋人接受杜诗的过程才能完成,宋人诗歌中的"杖藜"事象承自杜诗,但又通过持续的书写沉淀下新的诗歌意蕴,构建出更具宋诗风貌的诗意世界.

    杖藜事象研究杜诗接受宋诗

    旅游古镇空间非正义表征及生成逻辑研究——以大理市双廊古镇为例

    宋田倩刘宏芳明庆忠
    5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注空间正义问题已从最初的城市空间逐步拓展到乡村空间、文化空间、旅游空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随着乡村旅游的推动,旅游古镇的空间正在发生转型和重构.旅游古镇开发亟待用空间正义的理论思维去思考,其空间非正义问题的表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多元主体发挥作用?其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基本逻辑?鉴于此,文章基于空间正义理论,对双廊古镇空间非正义问题的表征进行剖析,并探究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经济层面资本逻辑主导下空间生产的异化、社会层面空间权力结构失衡导致"贫困陷阱",以及文化层面文化空间生产的正负效应引起文化非正义问题等是导致双廊古镇空间非正义问题的基本逻辑.研究以期拓展空间正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同时为我国旅游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旅游古镇空间非正义空间生产资本权力文化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来自云南省的实证研究

    李坤明庆忠邹建琴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城乡互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外溢现象.文章基于2009-2019 年云南省 16 个州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空间滞后模型实证分析文旅产业融合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不论是传统面板回归模型还是空间面板模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都有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忽略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本地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每提升 1%,将会使本地和周边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分别降低1.349%和 0.553%;产业结构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并不显著,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金融发展水平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弥补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相关研究的不足,丰富了对其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对如何通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较大参考价值.

    文旅产业融合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效应云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