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邱天河

双月刊

1674-5035

xbsk@lit.edu.cn;xuebao@lit.edu.cn

0379-65929275

471023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大学路1号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由原《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和《洛阳大学学报》合并而成,分为《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4年,分别于1998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学报为大16开96页,季刊。《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4年,分别于1998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批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学报为大16开96页,双月刊。本校《学报》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活跃学术思想、增进学术交流、推动教学改革,促进科技进步”为宗旨。《学报》编辑部由校学术委员会直接领导,编委会由本校各学科专业权威人士组成,专职编辑队伍综合素质较高,办公实行自动化管理。《学报》编委会展开了大量细致严谨、卓有成效的工作,全校教职员工给予本刊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投稿积极踊跃,使本刊成为我校进行学术研究的园地、对外宣传的窗口、信息交流的渠道,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知名度起到重要作用。《学报》编辑部已成为我校重要学术机构之一。本校《学报》主要内容有:政治理论与基础理论研究;建筑工程材料及建筑装饰材料、建筑工程与建筑装修、工程造价、机械工程、汽车制造与维修、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环保工程等工程技术领域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交流;贸易经济、工商经济管理、会计与经济信息管理等社科论文以及中外文学赏析、教学研究等。我们与全国几百所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行业情报网已建立起资料交换的长期合作关系,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本刊严格按照《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编辑出版,力图精益求精,刊物质量逐年提高。学报编辑部实行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做到了业务工作和日常事物管理的全部计算机化。学报还加入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香港“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据源、“北京书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数据源。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增加了学报文章与外界的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洛法治文化的基本内涵及时代意义

    陈智宇
    1-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洛地区是我国最早进入文明形态和国家形态的区域,孕育了我国最早的法治元素,诞生了河洛法治文化.河洛法治文化是河洛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核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法治文化的源头和主干.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核心价值,礼乐政刑、四位一体的治理结构,以德为先、德主刑辅的法治理念,明刑弼教、明德慎罚的司法原则,条律完备、传承有序的法典制度,法平如水、惟明能信的法德思想是其基本内涵,具有根源性、系统性、独特性、创新性、先进性等文化特征.推动河洛法治文化研究,对加快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法治文明意义重大.

    河洛文化河洛法治文化河洛制度文化中华法治文化

    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浅论

    孙若梦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龙门位于洛阳的南郊,它见证了古都的兴衰荣辱,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唐代诗人宋之问、李峤、李白、杜甫、李贺等留下了歌咏龙门的佳作,从而建构了龙门的文学地理.唐代诗人的龙门书写,在初唐、盛唐集中表现为对盛世景象的歌颂赞美,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重在"独善""兼济"的志向抒发.龙门作为驿站又是相聚离别的场所,诗人失意宦游的伤别哀叹又构成文学主调.唐诗中洛阳龙门文学景观的独特风貌,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样本.

    洛阳龙门唐诗文学景观

    以地方戏曲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雷永强刘慧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戏曲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地方戏曲也重新焕发光彩.地方戏曲不断吸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养分,在现实生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发挥着崇德颂美、敦风化俗的育人功能.研究地方戏曲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开拓以地方戏曲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路径,对于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地方戏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

    论元代乡村治理的举措与策略

    洪文杰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在乡村治理方面创造了一些新的举措.元代利用民间"社日"祭祀习俗和结社互助传统,把村社制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既对稳定统治秩序、恢复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表现出因俗而治的政治智慧.从元代乡村治理的全局性举措、元代立社蕴含的治理之策和元代村社制的治理效能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元代乡村治理村社制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五一"纪念文章的抗日话语研究

    杨杰俞祖华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新华日报》刊发"五一"纪念文章,形成了内涵丰富、特征鲜明的抗日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通过系列文章,宣传工人阶级在抗日救亡中的先锋地位,突显全面抗战话语,揭露日本侵华野心,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国际工人阶级联合的必要性.《新华日报》关于"五一"抗日话语的传播进一步唤醒了工人阶级的抗战意识、实现了最广泛的阶级联合、加强了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联系.

    全面抗战:《新华日报》五一纪念:抗日话语

    唐代选官制度得失——以科举制为中心的思考

    高驰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僚运行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高度发展的时期,其科举制选拔人才具有选拔范围的开放性、选拔标准的全面性等优势,在吸纳人才、促进社会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但唐代科举制也存在忽视公平、选拔的人才行政能力欠缺、忽视道德问题以及科举中的一些陋习易滋生朋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制定并实行实际的选拔标准及规章制度,保障其有效实行.

    唐代选官制度科举制

    论南宋时期的一种新型官职——借补官

    孟昊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补官出现在北宋末年战争时期,是诸军将帅或监司郡守等用白帖临时为有功之人补官的一种权宜之制.借补入官者主要是平民百姓和低级军官,他们通过战争时期的特殊入官方式成为官员.借补官虽然只是一种"临时"官职,但也有着一套比较规范的授官程序和严格的付身文书规定.借补官之所以在南宋能够成为定制,与当时处于特殊的"战时状态"有着一定的关联.

    南宋借补官借补付身

    行政生态模式演进与现代化相互推进路径研究

    曹冬英王少泉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生态学认为融合、棱柱和衍射这三种行政生态模式分别与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和工业社会相对应.当今世界已经由工业社会演进至数字社会,行政生态模式也随之由衍射型演进为重聚型.行政生态模式演进与现代化交替发挥作用会催生相互推进状态,这种状态的应然逻辑根源于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与政治构架的演进,与现代化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

    行政生态模式现代化相互推进

    我国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段梦如田旭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其创新水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立足西部地区,以历届"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中筛选的 13 个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案例为样本,从组态视角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基于"三维五因"的分析框架,探索经济发展水平、社区资源、多元共治、科技支撑、项目运作等对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共治是实现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内生动力型""科技助力型"和"多元驱动型"是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的多组态路径.

    西部地区社区治理创新组态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电力行业低碳绿色转型影响研究

    廖湘岳伍侯成
    5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 2010~2022 年 29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电力行业的碳减排以及绿色转型进行实证研究和机制分析.研究发现,试点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显著;电力行业在碳配额的约束下会增加新能源装机容量,发电结构低碳化,朝绿色转型发展.提出加大碳交易市场制度的推广、加大对碳交易市场支持力度、加快绿色转型等建议.

    电力行业碳交易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