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杉木不同良种和初植密度对其幼龄期生长的影响及互作效应,旨在揭示杉木受不同世代种子园良种和初植密度的影响规律,为杉木良种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2年春在福建省邵武市卫闽国有林场营造的杉木良种和密度互作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基于11 a定位观测数据资料,分析2个世代杉木种子园良种(1代和3代)和4种初植密度(1 667、3 333、5 000以及6 667株·hm-2)交互控制下的林分生长动态效应.[结果]树高、胸径、冠幅、单株材积与初植密度呈负相关关系,除冠幅外,随林龄增长,密度负效应增强;蓄积量和断面积与初植密度呈正相关关系,随林龄增长,密度正效应增强.10~11 a间,第3世代良种在低、中初植密度(1 667和3 333株·hm-2)条件下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蓄积量和断面积均显著高于第1世代良种,且增幅效应更强,此密度条件下,高世代良种的生长优势得到明显发挥,而两个良种的冠幅差异不显著.随初植密度增大,高密度(5 000和6 667株·hm-2)下,不同良种间各生长指标差异均较小.良种对树高相对贡献率的变化起伏较大,但5a后,良种相对贡献率明显低于初植密度.5 a时,良种对胸径和冠幅的相对贡献率达最大,明显大于初植密度,此后,随林龄增长,良种相对贡献率逐年下降,在9a时达到最低.对于单株材积、蓄积量和断面积,在整个调查期间,良种相对贡献率始终低于初植密度.[结论]为提高早期杉木人工林产量,可适当增大初植密度,由于低、中密度条件下更有利于高世代良种生长增益的发挥,所以,用3代良种造林时,可适当扩大初植密度范围,降低初植密度的下限,密度可下调至3 333株·hm-2,单位面积产量与5 000和6 667株·hm-2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用1代良种造林时,5 000和6 667株·hm-2产量均显著高于1 667和3 333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