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高新才

双月刊

1000-2804

jss@lzu.edu.cn

0391-8912706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本着“求实、求是、求精、求新”的原则,力争把学报办成一个繁荣学术研究、展示学术成果、促进知识创新的学术舞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异质文化交融中的哲学话语建构

    阎孟伟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在西方文化土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过程.习近平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推进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又一新的历史丰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辩证唯物论、方法论、唯物史观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的历史形态,同时也实现了异质文化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视域融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结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其褪去文化异质性,表现出中国现代哲学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由此创造出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融合话语建构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机制与路径

    任保平巩羽浩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新质生产力本质是新质生产力在当前数字经济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质化的理论机理是以数字新质生产力来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业融合、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生态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关键问题包括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传统产业新质化改造以及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路径疏通三个方面.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机制包括生产模式变革机制、价值供给优化机制以及产业业态创新机制.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质化的路径为: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深化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基础,推动传统产业基础能力现代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以数据要素市场完善为依托,充分发挥数字要素对传统产业新质化改造的赋能作用;以数字共享精神培育为核心,构建传统产业数字新技术创新体系.

    数字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新质化理论机理现代化转型科技创新

    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数:理论依据与评价分析

    叶振宇徐鹏程
    2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而新质生产力进入实践迫切需要开展相应的发展效果评价,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既有的理论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和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以此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真实状况.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悬殊,这种差距既体现为四大区域板块之间的梯度差距,又表现为少数省市发展水平突出,相当多数省份发展水平较低的特点.针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鼓励建立各类区域创新共同体,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力促进专利产业化和新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积极防范新兴产业领域投资过热风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指数区域差异

    基于宏观视角的灵活就业助推居民收入增长研究

    黄泰岩管建洲
    3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入是扩大消费的基础,在当前我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压力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居民收入是激发有潜能消费的关键.从宏观视角全面分析灵活就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弥补已有文献从微观视角分析的理论局限性.灵活就业是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就业形态,因而数字经济的信息获取便利性和赋能机制为增加居民收入提供了新的可能,主要表现为就业的创造效应和收入提升效应.基于2006-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灵活就业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进一步的政策调节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出台有关促进灵活就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增强灵活就业对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而且东部地区灵活就业对居民收入的提升作用较为显著.针对灵活就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要在规范中大力发展灵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起到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一石两鸟"作用.

    灵活就业居民收入增长数字经济宏观视角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城乡收入差距

    黄凯南张继武
    4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深入研究两者的关联十分重要.基于2010-2019年全国县级面板数据,借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合成双重差分模型,深入考察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显著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表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通过非农产业发展和农民返乡就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于东西部地区、高金融发展水平和弱财政能力的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加明显.另外,研究还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更多起着"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的作用,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主要缓解了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县域的城乡收入不平等.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非农产业发展农民返乡就业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

    江曼琦刘蕖魏新月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是打造宜居城市的基础性工程,可达性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目标取向之一.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城市紧凑程度恶化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状况不佳并存的局面,从城市空间形态这一重要城市整体特性视角研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对于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三类主要公共服务设施为考察对象,量化测度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设施的异质性影响,并检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分布和地方财政自主权对上述影响过程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紧凑度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影响呈现"U"型,目前多数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高财政自主权强化了紧凑城市建设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挤出效应,而设施规模越分散,城市紧凑度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几何正向影响效果越弱.

    城市紧凑度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设施规模分布地方财政自主权

    "双碳"目标下绿色发展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30个省(区、市)的实证分析

    赖德胜王嫣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下,如何既推动绿色发展又增加就业,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基于2007-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绿色发展水平与就业规模的时空演变趋势,运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门槛效应模型,深入探讨绿色发展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发展水平和就业规模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的空间结构;绿色发展对就业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就业规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就业规模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绿色发展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能够进一步促进就业规模的扩大.因此,要健全绿色低碳转型政策体系,采取动态化、差异化的绿色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通过提升劳动力技能缓解劳动力市场的错配问题,有效发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规模扩大的作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就业规模产业结构中介效应门槛效应

    能源电力系统绿色转型:政策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张国兴冯祎琛聂龑
    9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力行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政策则是推进能源电力行业绿色转型的主要抓手.以政策目标和措施为依据,分析我国能源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政策的演进规律,揭示其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政策沿循"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演进脉络,经历"以行政指令为主的探索阶段—以法律法规为主的强化阶段—以行政指令和市场化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发展阶段"的演进过程,逐步形成促进节能减污降碳和能源结构优化相协同的循环发展格局.我国能源电力系统转型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特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效显著.未来,推动能源电力系统绿色安全转型应从培育新质生产力、健全财税金融政策、促进多目标协同增效、增强绿色低碳意识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

    能源电力系统节能减排政策能源结构转型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自辩(Apologia)

    金惠敏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包含怎样的"文学"并非不证自明.文学是一个现代性概念,一个被现代化了的概念,而现代性或现代化意味着对于对象世界的"科学"划分.在现代化浪潮中,审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一个绝缘于整个社会和所有科学的孤岛.但在此内聚型的审美化运动(唯美主义)之同时,实际上也发展着一个外扩型的审美化运动(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不能认为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但可以说,审美的纯粹性在事实层面已不复存在.这种审美事实的新变化催逼我们重新界定"文学"和"文学性",重新认识"文学理论"的中心对象,尤其是认识这一对象所具有的发明性质."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应运而生,它重新界定和声张了文学理论的社会性质,调整了文学文本内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结构性关系,为民族文学之进入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文学性非文学性文学文化学解释学"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当代文论的五个悖论——兼及"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张进徐滔
    116-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之间的"悖论式振摆".这种局面不仅显示了当代理论的"疑难与困境",也使悖论本身的美学和诗学价值得到"解蔽"和释放,从而使悖论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型样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近年来有关文学问题的重要命题,其"含混"和"暧昧"不仅将当代文论的悖论性质全面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发挥悖论诗学的理论潜能和批判锋芒而对当下文艺文化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反思和针砭.这是一种"可做的"理论而非一套"可用的"学说,其"洞见"和"盲视"当会在人们"做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得到彰显和检验.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悖论述行性离心解释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