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涂永强

双月刊

0455-2059

jns@lzu.edu.cn

0931-8912707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兰州大学医学校区内)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反映该校理科师生的研究成果,刊登学术论文、试验报告、科研简报等,内容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化学等诸学科。读者对象是理工科院校师生及有关科研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空间取向角椭球颗粒电磁散射特性的Rayleigh解

    王娟李兴财程宁
    71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用Rayleigh近似求解不同空间取向角椭球颗粒电磁散射性质的新方法。结果表明,空间取向角对椭球颗粒的电磁散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等体积球体相比,在颗粒取向角的极角分量处于部分角度时椭球颗粒的散射效率、吸收效率增加25%;在某些情况下散射效率、吸收效率显著减小,特别在极角为90°时减小20%。随着轴比的增加,旋转椭球体与其等体积球体的散射效率和吸收效率的比值呈指数减小趋势,但部分极角下呈线性增加趋势。通过对比颗粒取向角呈均匀分布与正态分布时椭球颗粒系统的吸收系数变化,揭示颗粒取向角分布函数在相关计算中的意义。

    椭球粒子等效介电张量Rayleigh散射取向角分布函数

    冬季温室大棚内外地气相互作用的对比观测

    杨宾左洪超吴凤广陈伯龙...
    718-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寿光微气象观测实验中2016年11月16日-2017年4月11日的观测资料,研究冬季温室大棚覆盖农田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特征。结果表明,温室大棚内和棚外气象要素差异明显,棚内风速远低于棚外,大棚的塑料薄膜具有保温保湿作用,冬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棚内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棚外,棚内和棚外5 cm土壤热通量均值分别为0。33和-5。40 W/m2。棚内和棚外净辐射均值分别为36。1和37。3 W/m2,地表反照率均值分别为0。19和0。23。棚内封闭环境的感热、潜热通量可忽略,棚外的感热和潜热通量均值分别为10。6和13。2 W/m2,潜热略高于感热通量。

    温室大棚覆盖观测一致性能量闭合率地气相互作用特征

    不同强度冷空气事件特征及对中国冬季温度的影响

    鞠桂林李旭李艳杜梦莹...
    726-736,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79-2019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采用冷空气爆发指数和二维阻塞高压指数,筛选出3类不同强度的冷空气事件:高-中纬(H-M)、高-低纬(H-L)、中-低纬(M-L)事件和乌拉尔山阻塞高压(UBH)事件,分析冬季3类冷空气事件的演变特征、UBH背景下冷事件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的降温效果。结果表明,H-M和M-L事件的频次在2000年前呈下降趋势,M-L事件的强度总体上呈减小趋势。UBH背景下,66。1%的冷空气事件强度较强(冷空气爆发指数≥2),46。4%的冷空气事件持续时间为1 d,H-L事件的平均持续时间最长(3。4 d)。3类事件的冷空气通量在高纬欧亚大陆上空表现为由西伯利亚反气旋和东亚北部气旋组成的偶极型分布;阻塞高压影响下,偏北风加强,冷空气南下入口处的冷气团总量距平在事件开始前后最强达到110 hPa以上,50°N的温度负异常也受影响变得更加深厚,可以延伸到500 hPa以上;强的负热含量距平与强的地面温度异常对应,尤其在冷事件开始当天,50°N的负热含量距平远大于30°N。3类事件发生时,降温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和东部地区,H-L事件的降温效果最强,容易形成高纬至华南的穿透性冷空气事件。

    寒潮阻塞高压穿透性冷空气西伯利亚高压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森林土壤中硒的分布及主要输入途径

    易玉媛马建成王若淳王娇娇...
    737-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森林土壤中硒的分布情况及其主要的输入途径,选择祁连山中部寺大隆自然保护站的天涝池流域为研究区,以祁连圆柏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土壤层中硒的含量特征以及大气沉降和凋落物对土壤中硒的贡献,对土壤中硒的停留时间和积累增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祁连圆柏林土壤层中硒含量依次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矿物质层。整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祁连圆柏林各土壤层中硒含量呈下降的趋势,但不显著。林内大气沉降中硒的年通量(823。80 μg/m2)大于林外(549。77 μg/m2);叶凋落物中硒的年通量为269。76 μg/m2。有机质层土壤中硒的平均停留时间为89 a。林内、外表层土壤中硒的含量在未来30 a迅速增加,此后增加幅度减缓。

    祁连圆柏大气沉降凋落物停留时间增量预测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高翔闫安李杰常舒杭...
    74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改进模型研究祁连山国家公园1988-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入地理探测器评判影响因子的贡献。结果表明,RSEI改进模型避免了特征向量方向的干扰,能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近30多年来国家公园RSEI波动上升,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改善,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生态环境质量以无显著变化和改善为主,占比分别为70。13%、25。90%;轻微退化与显著退化占比分别为2。19%、1。78%,主要分布在国家公园西北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森林和灌丛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改善,草地和荒漠以稳定为主;干度、热度、绿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交互作用较强的因子组合主要是干度与热度、热度与绿度。

    遥感生态指数改进模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地理探测器祁连山国家公园

    细胞外ATP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王涵琦曹璐璐邓雅欣张悦婧...
    75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植物胞外ATP(exATP)受体突变体(dorn 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ex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和外源ATP,研究exATP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ORN1突变显著提高了拟南芥植株根长、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的鲜重;施用外源ATP抑制了拟南芥的根长、下胚轴长、根毛数、叶面积、地上部分鲜重和干重。外源性ATP或DORN1突变对拟南芥花序高度、千粒重和荚果数等生长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表明exATP可能参与调控植物的生长。

    胞外三磷酸腺苷拟南芥生长DORN1

    细胞外ATP受体DORN1对盐胁迫下拟南芥种子萌发的调节作用

    金昱杉段建功王涵琦贾凌云...
    759-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植物DORN1突变体(dorn1-3,其中T-DNA破坏了植物细胞外ATP受体DORN1编码基因),研究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H2O2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DORN1突变能够显著降低种子的萌发。盐胁迫显著提高了植物种子萌发中的H2O2含量和H2O2清除酶的活性;且H2O2的淬灭剂能够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表明盐胁迫下种子萌发的下降和H2O2代谢密切相关。DORN1突变能够导致种子萌发中H2O2含量和H2O2清除酶活性的显著提高,提示DORN1突变可能通过改变H2O2代谢影响盐胁迫下的种子萌发,表明在盐压力下细胞外ATP受体DORN1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且该作用与H2O2代谢有关。

    盐胁迫细胞外ATP受体种子萌发过氧化氢

    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的滇中城市群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

    尤宁韩立波李世强朱大明...
    764-772,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MSP/OLS-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反演滇中城市群能源消费碳排放;利用Global Moran's I、LISA指标、时空跃迁矩阵,量化2006-2021年滇中城市群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动态;通过时空地理加权自回归模型分析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且相关性持续波动上升;高-高集群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低-低集群主要位于西北方;县域人均碳排放的集聚类型相对稳定,有路径依赖效应,4种类型跃迁占主导地位,但趋势在逐渐减弱,空间凝聚度在2006-2009年达到91。84%,2017-2021年为69。39%;碳排放强度、总人口、城市化率、第二产业份额、第三产业份额、人均GDP是人均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人均GDP的作用在减弱,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在逐渐增强。

    滇中城市群碳排放夜间灯光数据空间分异时空地理加权自回归模型

    基于云模型-改进证据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

    李海莲江晶晶李清华刘忠磊...
    773-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问题,基于云模型与改进证据理论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方法,建立包含路面结构、路面性能、路面使用、气候条件和预防性养护效益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云模型确定各评价指标在基准云中的信任度,进而转化为证据理论中的基本概率分配。针对传统证据理论中强冲突证据融合后可能与事实相悖的问题,用Jousselme证据距离识别冲突证据,用修正系数对冲突证据进行修正。借鉴博弈论思想将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进行博弈组合,用改进后的博弈论组合计算最优主、客观权重系数,得到综合权重。用修正后的证据和各个证据的博弈组合权重进行加权运算,得到评价结果。用所提出的模型对不同等级的6条路段沥青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评价中的特性问题,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以及传统证据理论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证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是科学、有效且合理的。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养护决策博弈论云模型证据理论

    ARIS辅助SWIPT-NOMA系统的性能

    杨莎唐菁敏宋耀莲虞贵财...
    782-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克服无线通信系统中信号经两次不同的多径传播形成的"双衰落"效应,解决终端设备的能量受限等问题,提出一种主动可重构智能表面(ARIS)辅助无线携能通信(SWIPT)非正交多址(NO-MA)通信系统模型。考虑每个用户的服务质量限制、能量收集限制和ARIS幅度限制,建立联合优化ARIS相移矩阵、基站发射波束成形和用户侧功率分割比,以实现系统总功率的最小化。为解决此非凸且具有高度耦合变量的优化问题,利用块坐标下降法将其分解为3个子问题,用半正定松弛技术对子问题进行转换求解。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正交多址和被动可重构智能表面方案相比,ARIS辅助SWIPT-NOMA方案在降低系统总功率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主动可重构智能表面无线携能通信非正交多址接入半正定松弛总功率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