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兰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兰州学刊
兰州学刊

贺永泉

月刊

1005-3492

LZXK@chinajournal.net.cn LZXK@vip.163.com

0931-8478377;8452707

730030

兰州市南滨河东路735号

兰州学刊/Journal Lanzhou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家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紧紧围绕学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刊宗旨,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三个务必"的生成逻辑、结构体系与现实指向

    于安龙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个务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其与"两个务必"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三个务必"的提出有其充分而深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它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论的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汲取等基础上的,具有"辩证统一"的体系构成、"一体两翼"的结构布局、"一故两新"的演进脉络、"融通互动"的作用机制等。"三个务必"思想内涵丰富、历史意义深远,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激发磅礴动力,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具体路径,为丰富党员干部精神世界提供根本遵循,为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重要支点。

    党的二十大"三个务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精神力量

    人民民主权益: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主题(1906-1920)

    付克新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和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从思想史角度系统考察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历史发展、内涵和特点,对于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其中,从1906年到1920年,毛泽东的思考和探索以人民民主权益为主题,在其人民民主思想发展的总体历史中以"前马克思主义"为时代标识和思想特质。这一时期的思考和探索,初步彰显了毛泽东人民民主思想的鲜明价值底蕴和独特理论品格。

    毛泽东人民民主权益人民民主思想前马克思主义时期

    "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的发展向度与关键举措

    罗玉辉
    2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的显著标识,资本市场也应在此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注册制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全面注册制的健康发展,应科学把握全面注册制的"发展向度"与"关键举措"。发展向度起到把舵定向的作用,是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包括为新时代的国企混改"借力"、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合力"、为科技自立自强"谋力"、为经济结构优化"献力"、为实现共同富裕"聚力"。关键举措是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包括政治层面坚持党对资本市场的全面领导、经济层面坚持社会主义金融机构的公有属性、社会层面坚持培育诚信守法的投融资环境、监管层面坚持资本市场监管工作的人民至上原则、国际层面坚持"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对等开放策略。通过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政策举措,让中国股市全面注册制高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发展向度关键举措政治经济学

    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伦理的危机表征与治理路径

    刘国城
    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其通过技术牵引与场景驱动,正重塑着审计工作的模式和流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活动能够大幅提升审计效能,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伦理危机。如何治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审计伦理危机,以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已成为各类审计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明晰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伦理内涵的基础之上,从审计主体自身以及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利益相关者、智能审计系统开发者之间关系等视角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伦理危机的表征,并基于伦理原则构建、政策与制度、数据与技术、个人与组织等层面探索了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伦理危机的治理路径,旨在为人工智能时代审计伦理危机的预防、监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人工智能审计伦理伦理危机算法偏见权责归属

    行政负担视角下数智化驱动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研究

    李鹏张奇林
    5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智化时代,数智技术在社会救助对象识别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且极具前景,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救助治理体系的深层次变革,如何审视数智技术的价值及其张力,推动技术向善、技术促善,成为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现实课题。文章从行政负担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首先,概述社会救助对象识别数智化应用的主要实践模式;其次,阐释数智化驱动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的作用机理,并分析其制约条件、限度及其风险,比较社会救助对象识别的两种政策执行过程;最后,从数智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困难群体安全感和获得感的目标出发,分别从匡正社会救助数智化治理的价值目标、提升平台建设质量和应用水平、完善适应数智化时代的治理体系和职责体系、加强数智化应用的规制体系建设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行政负担数智化社会救助精准识别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基于风险体系化的视角

    程雪军
    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风险。当前学术界主要从非法学角度对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划分,并没有从法学角度对其进行广覆盖、深视角的划分。依据法学视野下的"主客体关系"分析方法,可以将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体系划分为主体风险与客体(行为)风险,前者包括经营者适格性风险与消费者适格性风险,后者包括经营者不正当竞争风险与消费者信用违约风险。通过充分借鉴域外不同法系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经验,从法律规制体系与法律规制路径层面,全面构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的法律规制。

    互联网消费金融法律规制金融风险金融科技规制体系

    老年人数据信托:智慧养老数据利用的困境及其应对

    刘杰勇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社会中智慧养老的数据利用存在老年人数据权属界定模糊、数据主体地位失衡和数据安全保护不足等问题。老年人数据信托机制具有专业性强、管理经验丰富、遵守信义义务和信托设计灵活等优势,能够加强数据主体对数据集合的控制力,改善数据主体的弱势地位,平衡老年人数据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老年人数据信托的建构应以数据权属界定为前提,明确数据集合为信托标的,区分隐私数据和衍生数据,建立数据信托机构的监督机制,明晰其信托责任,并引入老年人数据领域的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保障。

    智慧养老人工智能数据确权数据信托

    金融素养过度自信对城镇老人金融受骗的影响机制研究

    丁志宏王伟成张栋
    10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数字金融普惠的发展,老年群体金融受骗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利用2021年中国养老金融调查(CAFS)数据,基于行为金融理论,考察了金融素养过度自信对我国城镇老年群体金融受骗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金融素养过度自信的城镇老年人更容易遭受金融诈骗,遭受损失也更大;在金融素养过度自信和老年人金融受骗之间,风险态度这一变量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且养老规划起到了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文章对防止老年人遭受金融诈骗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金融素养过度自信金融受骗风险态度养老规划

    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

    刘欢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明确了"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等民生事业发展导向,而"老有所终"作为"老有所养"的重要补充,对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借助CLHLS三期追踪数据,利用面板二元模型与有序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显示:一是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是否死亡有显著负向作用,且对老年人死亡时间有显著正向作用,其效应分别为2。3254和0。4111;二是相较于无长期护理服务人员,有长期护理服务且越偏向正式长期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死亡率更低、存活时间更长,且在家庭规模、医疗服务可及性、性别、年龄等方面表现出群体异质性;三是长期护理服务供给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存在中介效应,其传导机制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自理能力改善—疾病率降低—生存质量优化"。因此,需要逐步优化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等,突出正式长期护理服务供给的重要性,优化家庭护理服务供给方式,以期为"老有所终"目标实现提供政策支持。

    "老有所终"死亡率长期护理ADL老年人

    村民志愿服务的邻里效应研究——基于社会互动的理论视角

    马洪旭李放沈苏燕
    130-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农村现实邻里环境考察村民志愿服务的行为决策,对激发村民志愿服务热情,进而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互动视角,以村社为参照群组,利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对村民志愿服务的邻里效应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并进一步考察了邻里效应的内部机制、村社类型的异质性。研究发现:村民志愿服务存在显著的邻里效应,村社其他村民的志愿服务活动每提升1个单位,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概率提升15。7%—26。7%;村民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村社内部形成的社会规范是邻里效应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社会规范机制的存在,使得宗族结构较为完整的团结型村社更容易产生村民志愿服务的邻里效应,其次是以多个小亲族共存的分裂型村社,再次是原子化的分散型村社。研究结论为农村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完善、相关政策有效性的提升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村民志愿服务邻里效应社会互动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