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牡丹江大学学报

牡丹江大学学报编辑部

月刊

1008-8717

牡丹江市西地明街60号

牡丹江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的精髓要义及价值意蕴

    陈栋刘茹张亚强
    1-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家国一体、舍生取义和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品质,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从理论渊源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家国情怀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思想精华。从精髓要义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蕴藏"民族复兴"的圆梦情怀、"造福人民"的初心情怀、"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以身许国"的无我情怀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从价值意蕴之维看,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具有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民族复兴的凝聚力、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鲜明底色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价值。

    中国共产党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民族复兴

    数字检察背景下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机制的实践反思与发展进路

    刘邦泰
    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检察背景下,为提升社会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全国多地检察机关探索使用量化评估机制。在设定量化评估标准、构建评估模型、运用评估结果的过程中,这一机制的风险与缺陷逐渐暴露。评估标准存在非可欲性与演化缺陷,评估模型可能侵害诉讼权利,评估结果容易造成检察官的机械决策。为加以改善,应当依靠数字技术沟通社会危险性评估的自发秩序与制度建构,通过规则制定推动标准优化;以技术正当程序理念推进算法公开,健全非歧视审查机制,化解评估模型的侵权风险;明确评估结果的参考和初步判断作用,以科技手段助力检察官能动履职,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数字检察社会危险性量化评估

    论《被掩埋的巨人》中的"俄狄浦斯"线索

    张纪旋方维保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被掩埋的巨人》以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将人物身份的隐喻暗藏在文本中,四个隐喻语符串联起一条"俄狄浦斯"式的情节暗线。石黑一雄使用了圆形叙事结构,以回环复沓的双向因果关系揭示了人物命运的不可阻挡,以及宇宙秩序的神秘性与必然性,通过个体与民族的命运悲剧展现了记忆与创伤之间的伦理关系。船夫对船客的提问对应了《俄狄浦斯王》中的斯芬克斯之谜,在谈论真爱的表层语境下引申出了对人类终极孤独思考的深层语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个体生存困境的审视与关怀。《被掩埋的巨人》层次丰富、意象多元、意蕴深远,层层叠叠交织出了一幅雾气氤氲的中世纪探险画卷,在文学叙事技法上和哲学伦理层面都为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思考价值。

    身份隐喻圆形结构命运孤独

    "饥饿"的游戏——饥饿政治学视域下《瓦特》中的权力操演

    黄芬刘明录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瓦特》以反乌托邦的手法书写了同名主人公瓦特的生存境遇,是一部揭示隐性暴力与权力压迫主题的小说。小说中的主权者诺特以食物、住房等人类生存必需品作为新的权力工具,致使以瓦特为代表的边缘群体丧失人的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对该弱势群体权力的剥夺。本文基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饥饿政治学理论,重新解读这部作品,发现贝克特通过书写以物为媒介实施对人的权力压迫,试图再现爱尔兰苦难的民族记忆,揭示其对隐性政治暴力的批判。

    塞缪尔·贝克特《瓦特》饥饿政治学权力

    新东北作家群与东北文学——兼论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可能路径

    林颖
    3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东北作家群是近年东北文学崛起的写作主力军,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作家密切关注国企改革下东北两代人的命运沉浮,结合自身成长经验书写新一代东北人的生存困境,触及社会历史等深层问题的探讨。在此背景下,新东北作家群在近年丰富且连续的创作中也逐渐开拓丰富了东北文学创作,进一步探索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可能路径。新东北作家群将立体新颖的小说叙事和独特的东北意象结合在一起,使新现实主义创作路径更为多元,在具有了"人"的维度同时更有叙事的哲思。

    新东北作家群东北文学新现实主义人的尊严

    挣扎与突围:论双雪涛作品中的疾病书写

    蒲靖惟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疾病与文学关系密切,常被写作社会关系发生偏离的表露。双雪涛借助疾病书写,以普通人为媒介,唤醒了人们关于东北工业衰弱的城市记忆,书写出疾病中父辈顽强不屈的精神及其决绝抵抗的生命力,替失语的工人阶级发声,展现出人们在困境中的挣扎与窘迫,忏悔与突围,重构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的众生相。

    疾病工业双雪涛

    从《中国奇谭:鹅鹅鹅》看数字人文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

    叶麟婧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一国的国情直接挂钩,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民族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支柱,将优秀中华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表现和文化战略。本文着重讨论数字人文背景下动画短篇《中国奇谭:鹅鹅鹅》的跨文化传播与研究,通过对原型《鹅笼书生》的溯源、"文本—动画"的跨媒介演变及海外平台的跨文化传播状况进行阐述分析,进行多元衍生的跨文化传播,提升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能力。

    《中国奇谭:鹅鹅鹅》跨文化传播与研究数字人文中国经典文学和优秀文化

    "民俗翻译"课程的文化价值旨趣与思政教学研究

    张朦李大鹏
    62-6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语教育承载着传播中国文化,让"文化走出去"的时代使命,翻译教育具有人文性、实践性、工具性、政治性特点。"民俗翻译"课程融入思政教学,能够传达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文章立足于信息时代"民俗翻译"课程的文化价值旨趣与课程思政理念,通过审视教学现状,分析民俗翻译教育的思政育人体系与价值引领,通过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多模态教学模式等方式促进民俗知识与价值取向的融合,建立民俗翻译思政教学生态架构,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民俗翻译"课程,助力培养具有时代责任感、有担当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外语教育民俗翻译文化价值课程思政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栾英育张迎葛翠茹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实践中,却面临着教学衔接有待加强,学段认知存在差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信念感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固化,媒介资源利用有限的现实困境。为此,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汇集多方合力、强化队伍素质、推进数字建设三个层面统筹实践进路,助推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

    思政课红色文化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

    习近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李文婷焦连志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根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锚定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坐标。将习近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习近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强化基于习近平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思政育人意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中公平正义价值教育的一贯性,强化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育人中渗透公平正义价值教育,提升教师的公平正义理论素养。

    习近平公平正义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