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袁月萍

双月刊

1009-2323

mdj6955905@163.com

0453-6955905

157013

牡丹江市光华街476号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为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服务,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透视那抹看得见的深情——论《看不见的城市》的情感叙事

    杨陈媛范生彪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看不见的城市》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城市的虚构作品,更是一部通过城市探讨人性、情感与存在状态的哲学之作.从文学的三维度分析这部小说的情感叙事策略,既能感知其在叙事层面的魅力,又能感受作品如何巧妙地触及伦理问题;从认知层面来看,角色的塑造、视角的选择以及人物的对话传递着作者的认知情感;从审美层面看,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从伦理层面看,作者对现代城市生活的洞察意在引导大众反思.卡尔维诺对《看不见的城市》的情感书写使得他对城市的深情得以被看见.

    《看不见的城市》情感叙事卡尔维诺

    浅析《看不见的人》无名主人公的创伤复原之路

    许晶晶刘文霞
    6-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看不见的人》作为美国杰出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以其细腻的笔触,讲述了一位无名的黑人青年,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美国社会中饱受种族歧视与偏见,历经重重磨难与创伤,不断探寻自我身份的故事.美国著名学者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理论,深刻剖析了创伤受害者进行创伤修复必经的三个阶段,为解析小说中主人公艰难的创伤复原之路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视角与指导意义.小说主人公的创伤经历贯穿全文,解读创伤主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与此同时,聚焦于黑人民族的创伤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挖掘并理解这一群体的历史伤痛,更能激发大众对于以非裔为代表的美国少数族裔群体生存价值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看不见的人》拉尔夫·埃里森创伤创伤复原朱迪斯·赫尔曼

    民国时期《旅行杂志》中的美国书写

    王爽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旅行杂志》具有无可争辩的史料价值,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旅美游记、集中呈现出了民国时期国人的美国想象.在《旅行杂志》中,旅美者通常采取历史领土化和领土历史化的书写路径,同时将自我的美国体验乌托邦化以此激励国人积极进取.需要指出,旅美者对美国乌托邦化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找寻救国之策、实现民族发展,由此,旅美者在游记中对自我所属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身份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

    民国时期《旅行杂志》美国书写

    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探索:路径、挑战与前景

    孙双全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伟大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它不仅是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心与行动.简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路径,它旨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挑战与前景能够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独特性,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多样性社会矛盾

    基于西部地区乡村文化的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刘海艇陈瑞芳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孕育着乡村文明的产生,但当前乡村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地位相对弱化.新时代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乡村文化为基础,以乡村教育为桥梁,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文章在厘清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国家、现实、教育、历史四重逻辑解释缘何以乡村教育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校长教师以乡土文化为资源激发乡村教育内驱力,乡村领导者与乡村各主体寻求共生,在各方主体的努力下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乡村文化乡村教育路径

    存异求同: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建构逻辑

    任雪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规定的责任主体,大中小学承担着探索、推进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使命.基于大中小学各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深入推进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在尊重阶段性差异与共性的基础上存异求同,一体化把握各阶段受教育者的共性环境与个性需求、一体化实现各阶段教育内容的纵向递进与横向融通、一体化统筹各阶段的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实现系统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设目标.

    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建构

    地方师范院校口述史课程开设的意义、困难与对策

    李小庆
    2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述史课程不仅可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但地方师范院校在开设此类课程时,往往面临师资薄弱、经费不足、访谈时间与外出安全受限等系列难题,导致教学成效不佳.对此,教师应积极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在课程安排上侧重锻炼学生的口述史实践能力.在口述史选题上则需充分考量师生能力、教学资源等因素,选择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并通过创办口述史协会、比赛等方式,积极营造口述史研习氛围.

    地方师范院校口述史历史教学

    新文科背景下数字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机理与实践路径

    李雯静
    31-3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新文科建设要求法学教育顺应数字司法变革的发展趋势,突出社会需求导向,推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为实现"数字中国"与"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法学高等教育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到跨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从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到法学教育方法改革、从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创新数字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法学专业人才数字素养与职业技能.

    数字法治数字素养数字法学新文科建设数字法治素养

    民国中医学校教育管窥——以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为例

    翟一臻
    34-3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省立南宁高级中医职业学校系民国时期广西省政府举办的全日制中医专门学校,其前身可追溯至 1934 年起先后创办的南宁、梧州、桂林三大卫生区医药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与学术研究经验,从招生、培养到考核各环节制度皆臻于完善,是民国现代化中医学校教育的典型代表,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地区乃至全国中医学校教育的开办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借鉴.

    民国广西中医学校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

    闫华陈润玄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融媒体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也因此增多,但是面临的挑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要做出相应的创新转变,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不断推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迈向新境界.

    融媒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