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袁月萍

双月刊

1009-2323

mdj6955905@163.com

0453-6955905

157013

牡丹江市光华街476号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为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服务,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对灵魂的呼喊——从鸟意象解读《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成长主题

    王小雨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该小说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鸟的意象在全文反复出现、若显若无、层层递进,依附于主人公的意识活动和成长的过程,对于揭示斯蒂芬冲破家庭、国家和宗教的束缚,走向流亡的成长主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尝试从主导意象、精神顿悟、叙事结构和隐喻四个方面,对作者通过鸟的意象剖析心灵,探寻主题,达到既扩大小说内部的张力,又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的艺术效果进行诠释.

    乔伊斯鸟意象斯蒂芬成长主题

    《残月楼》中的种族空间和性别空间

    周风琴
    5-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月楼》书写了自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80 年代王氏家族四代华裔女性离散角色在加拿大温哥华近百年的离散创伤经验.借由空间理论解读《残月楼》,重点分析小说中的种族和性别空间,从而批判加拿大对华人的种族歧视,以及排华大背景下华人社群内部的性别歧视和女性彼此间的压迫和冲突.

    《残月楼》种族空间性别空间

    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探析——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视角

    胡定乔新华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为主要史料,从其个人视角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及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揭示了戏曲在文化传承、民众生活和地方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政治、经济动荡中的适应与发展.通过对这一时期戏曲活动的分析,也为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清末民国晋中戏曲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现代汉语"的"的指称调节功能

    王桢
    13-1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的"具有指称调节的功能,指称调节就是对指称对象指别度高低的调节.偏正结构中,"N1 的N2"中的"的"使N1 与N2 之间的领属意味增加;"的"插入到"VN"结构中,能使"VN"内部的动宾关系变为偏正关系."Adj.的 N"中的"的"能使其前形容词的指别度提高."的"还能使其后目标体成分的指别度增加,具体体现在"N的V"结构中 V的指别度增加.非偏正结构中"的"的指称调节与对比焦点相关."的"指称调节的作用可以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的"指称调节的本质是入场.

    指称调节指别度对比焦点入场

    声音的意义:语音象征在英汉诗歌中的应用

    朱媛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音象征体现声音和意义的密切联系,是诗歌创作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文章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语音象征和语言符号象似性之间的关系,阐释音义同构现象发生的必然原因.接着对英汉诗歌中元音和辅音与意义的结合进行分析,中外诗人所运用的语音象征具有一定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元音的象征意义和发音时开口度大小有关,辅音的语义联想主要和辅音音色有关,当然两者也有诸多细致的不同之处.语音象征用语音烘托语义,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象征性和表现力.

    语音象征象似性元音辅音象征意义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

    张莹李西周思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以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以及其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对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深刻分析.生态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合体系,包括原文、译者、译文读者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刘宇昆英译版本《北京折叠》中,针对文本中大量存在的文化负载词,采取了意译、注释、文化对等不同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文化的高效传播与沟通.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主要目的是使译文更好地体现源语的文化意义,同时也能使译文更好地与目的语的文化语境相契合,从而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因此,本文提出从"生态翻译"的角度出发,可以帮助译者在"忠于原作"与"顺应"两方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从而实现翻译实践的最佳效果.

    生态翻译学文化负载词《北京折叠》翻译策略跨文化交流

    认知视阈下《苗族史诗》英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罗红玲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典籍外译研究是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自《苗族史诗》英译本完成以来,鲜有学者针对该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策略展开研究.文章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以《苗族史诗》英译本为研究文本,重点探讨译本中隐喻翻译策略.从隐喻意象在译语语境中所引发的不同认知体验来看,译者主要采用了保留法、转换法、省略法以及补偿法等四种翻译策略来处理原文中的隐喻意象,从而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认知体验差异进行协调与重塑,最大限度实现了信息与意象感知的精准传递,达到了理想的隐喻翻译效果.

    概念隐喻理论《苗族史诗》英译隐喻翻译策略

    变译理论视域下《聊斋志异》人物命名英译对比研究——霍理斯和闵福德英译本为例

    崔娜娜于波
    31-3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中人物众多,狐魅精怪的命名更是深有韵味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以《聊斋志异》中前 56 篇故事的人物命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霍理斯、闵福德两个英译本中狐魅精怪人物命名的翻译,找出两译本人物命名英译在文化承载、人物形象直观展现上的优势与不足,借助变译理论提出的增译、并译、述译三个翻译手段来分析如何开展《聊斋志异》人物命名英译.

    《聊斋志异》人物命名英译变译理论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罗丽
    36-3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高校需要积极寻求新的育人实践方式.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独特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高校育人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土壤.因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既是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命题、新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首先需要优化红色文化教育方式,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红色文化讲座、主题演讲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伟大精神.同时,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红色文化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高校实践育人

    中文专业学生"文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广东某高校为例

    王迪陆哲毅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解决中文专业学生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文章探索国际化中文人才培养实施路径,结合广东某高校中文学院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案例,创建"12345"五维一体的培养模式,从目标设置、价值导向、实践平台、培养计划及导师团队五个方面致力于中文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中文文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