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半年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毛泽东的生态思想及其独特价值

    郎廷建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的著作、文稿和讲话谈话记录稿中零散分布着大量关于生态的论述,这些论述服务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工作需要,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土地问题、"向自然界开战"、自然辩证法、生态治理、自然科学五个方面构成其核心要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生态维度,毛泽东生态思想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研究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先河,初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范式,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化时代化

    毛泽东的《实践论》与历史自信的哲学基础

    李燕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是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辟阐述,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论》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取得并且必然会取得更伟大的历史成就;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走向理论的成熟,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曲折中不断往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于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未来的新中国具有充分的历史自信,其历史自信来源于人民的信任和伟大的历史创造力,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哲学根基——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深刻体现了《实践论》的人民性与革命性,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实践论》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性历史自信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思考

    李璐璐何桂美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历史总结和重大探索成果.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不仅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更为其拓展了实现的途径,具有非常鲜明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通过"第二个结合",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性与民族化、科学性与通俗化、守正与创新等方面的融合统一.在二者高度契合基础上形成的新文化,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深沉且持久力量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

    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种范式——以李达与蔡和森的史学思想比较为中心

    鲁涛朱婧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先驱者,李达与蔡和森的史学思想既存在共性,又各具个性.一方面,他们较为系统地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作为分析历史问题的重要工具,推动了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蓬勃兴起;另一方面,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革命实践、思想个性和理论素养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阐释、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唯物史观认知、史学研究内容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呈现出风格各异、特点鲜明的特征,形成了"李达式"史学和"蔡和森式"史学两种不同的治史范式.然而,他们的具体指向和价值目标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适应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并在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道路上殊途同归,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形态与时代形态的辩证统一.深入比较李达与蔡和森史学思想的异同,对于今天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史学李达蔡和森史学思想

    论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贡献

    陈蓉宋雪璨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达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先驱,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主要传播者和研究者.他翻译和著述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培养了一批深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学者.李达是首位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学者,他明确指出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坚定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并详尽描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和特征.20世纪50年代,他勇敢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必要性.李达还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体系的奠基者,他从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出发,批判了货币金属主义、货币名目主义等西方货币思想,深刻分析了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利弊,力图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理论.

    李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

    论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思想的学术思想关联——以物质利益研究为线索

    马健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物质利益基本层次的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之间的思想关联.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将现实利益的层次与商业、德性及政治相关联,揭示了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利益的一般倾向,但同时也掩盖了经济利益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与之不同,马克思立足政治解放的现实效益,在批判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们对私人利益的消极性规则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解放中普遍利益的基本关涉,由一般利益的物质层面上升到普遍利益的科学诉求,最终实现了对无产阶级革命普遍利益的时代把握.

    马克思苏格兰启蒙运动一般利益特殊利益普遍利益

    论马克思"机器论片断"的技术现代性问题——基于时间视野的考察

    杨崯诚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机器论片断"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立足时间视野,技术现代性显现为时间解放与时间异化的二律背反.马克思阐明了机器技术创造自由时间的可能性,强调自由时间在不同活动类型中作为诸个体自我实现的时间前提,同时指出机器技术也造成了现代人的时间异化困境.与德国观念论、意识形态论和审美救赎论等现代性诊断方案不同,重建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提出的独特方案.反思技术现代性,对于我们理解现代技术的二重性及其发展趋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发展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机器论片断技术现代性时间解放时间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思想及其对于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王竹苗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针对以小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土地集体所有制思想.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对小土地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土地公有制形式,其发展方向是土地国有制,实现途径是建立合作社,采取集体经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思想,对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总的指导思路.

    马克思恩格斯土地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改革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一种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解决方案

    严裕琪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如何处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它们要么用个体去限制共同体,要么用共同体去压制个体,都忽略了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都不能真正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在物化逻辑的世界中,个体与共同体是必然对立的,只有消灭分工和私有制,自由个体的联合才能实现"真正共同体",也因此才能消除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对立,使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实现辩证和解.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解决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自由主义社群主义马克思个体共同体

    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郭春华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党内思想关系,并提高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能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的背景下,恩格斯晚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不断提升党的战斗力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