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魏孝昌至永熙年间官方"写经书体"演变探赜——以瓜州官方佛教写经为例

    张磊然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北魏不同时期的官方佛教写经卷本为研究重点,从书法特质本身出发,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深度探究与挖掘东阳王元荣造经的"艺术性",继而讨论北魏时期官方佛教"写经书体"的发展与演变过程所具有的传承和变革特征.

    北魏东阳王元荣官方佛教写经写经书体

    《笔法记》与唐宋之际的自然美学转向

    方汀
    6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荆浩的《笔法记》是唐末重要的山水画论,为后世山水画的繁荣奠定了美学基础.《笔法记》从根本上解决了山水画发展的方向问题,走出了历代山水画论以画家为中心的山水画理论范式,将山水画的对象转变为一个"客体",并通过主体性的"六要"范畴,构建了沟通主客之间的桥梁.

    《笔法记》物象之源德性

    例外、边疆与南方:从"前卫—游击战"到"激进—生态学"——兼论当代艺术的"关怀转向"

    鲁明军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家黄永砯生前曾数次提到卡尔·施米特的"游击队理论"及其对他创作的影响和启发,以回应"9·11"事件以来日益复杂、激烈的全球文化交往和地缘政治.几乎同时,施米特的另一理论"例外状态"经由阿甘本的诠释也进入了艺术界,并为重新定义"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先后举办的"ON|OFF""例外状态"以及OCAT上海馆举办的"疆域:地缘的拓扑"三个展览则是最好的例证.尤其是"疆域"展,通过对于"边界""边疆"的深度阐述,揭示了"疆域"不仅是一场"前卫—游击战",更是一种"激进—生态学"."生态学"在此与其说是一种艺术实践类型,不如说是一种认知方式,从而深度附和了当代艺术的"关怀转向""弱普遍主义""新南方叙事"这一新趋势.

    游击战例外状态边疆生态学关怀转向

    霍尔拜因和提香作品中的一个古代晚期的宗教符号

    欧文·潘诺夫斯基弗里茨·扎克斯尔陈平
    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诺夫斯基在其学术生涯中,曾围绕提香和霍尔拜因作品中的一个"三头标识"母题撰写过三篇论文,前后跨越三十年,构成了一个小型的"三部曲".此文是第一篇(与扎克斯尔合作),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主义学识,利用历史文献与图像,对当时收藏与鉴赏界倍感困惑的这一母题的象征含义进行了解释.在此基础上,潘氏于1930年和1955年两次返回这一论题,最终为我们现代人恢复了关于这一经典母题的文化记忆.

    潘诺夫斯基扎克斯尔提香"三头标识"图像志

    当"我"遇见"我自己"——论日本当代艺术家森村泰昌"自画像的美术史"

    乐丽君潘力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艺术家森村泰昌(1951-)以自扮自演的手法对西方美术经典进行改头换面的模仿,并由此延伸至对大众文化和时代人物的表现.从美术经典到大众明星,无论是崇高的文明,抑或是通俗的文明,都被森村泰昌以自己的理解和手法加以改装,打破了美术或摄影所固有的"被观看"的本能,以此对强势的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提出质疑,赋予了思考社会关系和人类文明的新视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和研究森村泰昌艺术的发展脉络,提示战后日本美术既不是欧美潮流的简单重复,也不是传统风格的消极回归,而是基于自我的哲学立场,探寻具有现代日本个性的美术的可能性.

    自画像美术史美术馆女影星安魂曲

    维纳斯的"忧郁"——论波提切利神话主题绘画中的新柏拉图主义意蕴

    王迪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15世纪60年代,在佛罗伦萨的"柏拉图学园"里逐渐兴起一种后来被命名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想.画家波提切利曾与学园里的这群人文主义者们有过一段密切的交往,并在其15世纪80年代的神话题材画作中显示出受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尤其反映在他对女神维纳斯形象的表现上.他创作的维纳斯形象与其早期的圣母形象有着高度相似的"忧郁"神情.维纳斯的"忧郁"实际上是一种沉思神情,配合着优美的线条造型,呈现出一个和谐而优美的女神形象.在表达自己对美的形式的理解之外,波提切利也在努力刻画新柏拉图主义所说的那种能够引导人从感性到知性、从对可见之美的"俗爱"上升到对普遍之美的"圣爱"的美的化身.

    波提切利神话题材绘画新柏拉图主义维纳斯

    试论川渝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碑坊的装饰系统

    何雅闻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清中期至民国时期的碑坊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民俗语意近年逐渐受到关注.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处于"湖广填四川"的特殊背景下,原本五方杂处、各随其俗的移民之间的修建的碑坊为何看上去具有一致的装饰系统,并形成颇具时代性、地域性的艺术风格.这些碑坊装饰艺术是当时促进移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产物,通过各地移民共有的祖先崇拜观念,以"装修炫示—识图明理—记述点题"的装饰逻辑,构成表现各地移民共享文化符号的装饰系统,增进移民及其后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湖广填四川碑坊装饰共享文化符号视觉形象

    中国古代书画在日本的裁切与重构

    褚旭赵熙淳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入日本的中国古代书画往往经历着从物质形态到意涵的重组与阐发,以及在日本文化脉络中的重新定位与定义.特别是桃山时代以后,为适应茶道中茶挂的观赏与"手鉴"的制作方式,日本鉴藏家往往将中国书画从手卷改为立轴,甚至裁切成残篇断简,显示出与中国艺术传统中卷轴书画往往"如同年轮般一圈一圈地生长"截然不同的状态.因此,将中日观赏者对中国书画的"改造"及其背后观念,放置在比较视野下进行研究,不仅使得两国艺术传统更为明晰,突破以往研究在域外寻找"中国元素"的简单路径,而且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艺术域外传播一般性规律的重要窗口.

    古笔切鉴藏者改造观念

    新中国民族美术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早期探索实践——以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为例

    沙鑫
    10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1956年秋在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创办"少数民族班"作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美术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案例,通过档案文献、口述史等相关资料,从民族班的创办、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梳理、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基层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以及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民族情感与政治理念融入其中的教育实践.

    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四川美协少数民族美术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

    "溪南八景"与徽州明清书画创作的士绅话语建构

    陶汝聿青木信夫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八景"的创作相当程度上映射出地方仕人群体对文化正统性的诉求,并通过"八景"这个概念以书画、诗歌等形式进行公式化的浪漫主义表达.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塑造过程,同地方精英群体文化主体身份的构建与权力话语强化密切相关.徽州的西溪南村八景从文学到绘画概念的塑造过程不仅映射了宗族精英群体导向下的艺术创作背景,也体现了八景概念具有时空超越属性,会随着需要被挪用、改造和强化.

    八景士绅精英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