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美术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美术观察
美术观察

李一

月刊

1006-8899

meishuguancha@sian.com

010-64813419 64891166-2429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北里甲一号

美术观察/Journal Art Observation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继承《美术史论》(1981)。专业学术性刊物。发表美术创作和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介绍当代艺术家及作品。读者对象为美术家、美术院校师生、美术研究工作者及业余爱好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嘉靖刊《历代名画记》实为万历二年"王氏画苑"丛书本的"两重"补证

    张啸东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历代名画记》嘉靖刊版本,清至民国书志对"行格半叶十一行"的明翻宋本的载述,证明叶德辉、傅增湘、缪荃孙等所述五种中同名子目的翻刻与宋版、同名子目诸翻刻间,均存版本字体、行格和文字的避讳、空格与"刊记"等七项基本相同的关联,推论:此五种丛目间,共存一个宋本原刊与五种同名明代翻刻间的延续与共存关系.另借姜公韬以及王重民等三家的论证,对应书志对"郧阳初刻"的载述与台北图书馆藏此初刻刊本的书影,确认该馆藏"画苑"之十一卷即前叶氏旧藏"汇刻九种",贯通了此存世刊本实物与文献记载的关系,终确认《画苑》初刻在万历二年(1574),故此版《历代名画记》"或以为嘉靖刻者,未确也".

    《历代名画记》万历二年(甲戌)郧阳初刻"王氏画苑"丛书

    17世纪后半叶法国"中国风"装饰图案人物形象嬗变研究

    董行茜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16世纪欧洲"中国风"装饰图案中模仿中国人物纹饰或在中国纹饰中拼贴西方人物的方式不同,17世纪后半叶,法国的"中国风"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呈现出法国艺术的特征,表现出对中国主题的创新性诠释.这一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欧洲出版物广泛流传,书中的插图为法国的图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资源和新的视角.另一方面,法国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在图像创新和图案设计上的共同努力,将以中国人物为中心的装饰图案发展为法国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并成为欧洲"中国风"装饰艺术的典范.

    法国中国风装饰图案中国人物形象

    图像语境下绘画的可能性——大卫·霍克尼的启示

    丛文佳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卫·霍克尼在图像语境下创作了众多具有创新性艺术手法的作品,其绘画语言之变化、观念之创新,不断地启示着我们.本文重新审视图像语境下霍克尼赋予绘画艺术的崭新地位,探讨图像语境下的新绘画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深入了解霍克尼如何拓展了绘画与图像时代技术结合产生的新活力,分析科技渗透下的绘画发展与审美趋势,揭示图像语境下绘画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霍克尼的实践不仅是一场图像艺术的实验,更是对传统绘画范式的颠覆和重新定义.

    图像语境数字技术大卫·霍克尼

    普贤阁艺术造型的尺度解析

    李泽辉赵寿堂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善化寺普贤阁是宋辽金时期重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遗存.其艺术造型玲珑秀丽、精巧匀称,其背后的尺度控制对揭示个案的设计方法和营建历史,以及探寻晋北地区辽金建筑的设计规律与匠作谱系皆有重要意义.在营造学社调研普贤阁90周年之际,基于最新扫描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普贤阁大木作进行再次分析,并初步讨论了该大木作尺度设计所呈现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提出了一套新的大木作尺度设计假说.

    普贤阁大木作尺度设计营造技艺艺术造型

    "传统彩塑"的概念梳理和阐释

    顾浩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专门史视角,在爬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试图阐释"传统彩塑"概念的源流和学理实质.经过梳理和分析认为,"传统彩塑"即狭义彩塑,秉承中国式"塑绘一体"原则,以泥土为原料,借助手工塑造,以三维立体形象为载体,呈现形态和色彩浑然天成的造型形式."传统彩塑"概念的深层含义,包含分类和理解工艺系谱,即解读工艺划分的三大类:一是模具复制类,批量化生产,以"价廉物美"面向民间.二是小型单件手工类,脱胎于大型彩塑,凸显欣赏品和装饰品价值属性.三是大型单件手工类,为中国雕塑实物遗存主体.

    传统彩塑概念文化特质

    传承与革新:德国剧场中影像艺术的嬗变

    张华翔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德国的剧场中影像艺术的嬗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寻根溯源的观察和梳理,提出影像艺术在德国剧场发展的两条路径——传承与革新,并结合当代演出现象阐释传承及革新的方式和意义,进而思索影像艺术在当代戏剧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影像艺术德语剧场嬗变

    何谓"装饰性"?——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的艺术批评观谈起

    曹元
    9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艺术批评观,特别是关于现代主义绘画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西方的艺术批评界.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绘画越来越强调平面性的趋势使得它与装饰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传统绘画作为"高级"艺术的身份逐步丧失.有鉴于此,现代主义绘画必须想方设法地捍卫其自律性,以有效地抵御装饰工艺的侵蚀.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装饰性"概念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格林伯格装饰性审美等级架上绘画

    论时代性与中国画的发展

    赖思佳
    9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中国画创作来说,时代催生出中国画多样化的美术样式.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正处于多元文化发展环境之中,中国画画家应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表现形式,不断赋予中国画创作新的内涵.具体而言,时代赋予了中国画新的创作题材,助推了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的时代性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中国画时代创新发展

    "古""劲"为宗:杨守敬书学理念中隶书史观的构建

    唐昆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初隶书的大量出土,为清代学术研究和书学溯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对隶书的重新认知和取法导致出现了"篆隶中兴"的局面并拉开了碑学理念的序幕.作为晚清重要代表书家,杨守敬在传承碑学早期理念的基础上,广开视野,重视碑版考证,注重隶书取法与时人品评,最终构建了以"古""劲"为宗的隶书史观,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隶书研究的同时又在康有为确立北朝书法的名家楷模中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碑学体系研究的重要补遗.

    杨守敬汉碑隶书观碑学

    巫师、游牧民与赛博人——情境图式在展演空间设计中的创新性阐释

    孙金龙栾一天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情境"与"图式"的基本理论概念,总结定义了"情境图式"在展演空间设计中的创新性阐释.通过巫师、游牧民与赛博人的社会角色属性,有机地将"情境图式"在展演空间设计体系中进行三种角色模式的归纳,即巫师所扮演的角色具备精神性的感知,通过"神游"法事赋予中央集权;游牧民以部落为单位,在寻求其基本的生存模式时,采用"非线性"的移居路径;赛博人改变了人工智能数智化时代的交互方式,以高科技实现与人的深度互动.他们在不同维度的"情境"舞台空间中,以不同的角色各显神通.

    情境图式空间设计创新性阐释巫师游牧民赛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