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明元

双月刊

1672-4860

xbskswust@yeah.net

0816-6089240

621010

四川省绵阳市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于1979年创刊,以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要报道对象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研究论文与技术报告,经济管理、高教研究。读者对象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最终需求对拉美经济的拉动效应——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寇明栋张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随着中国与拉美经贸合作跨越式发展,中国对拉美经济的积极影响日益加深.有鉴于此,测度和分析中国最终需求对拉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对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在世界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测度了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对拉美经济增长的需求拉动效应.研究认为:第一,1995-2018年,拉动率增长显著,中国最终需求每增长1%对拉美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由0.001 4%提升至0.025 3%,提升了 17倍,且2018年中国的拉动率在拉美所有外部经济体中仅次于美国;第二,中国对拉美经济增长的拉动率中价值链依存度整体较高,上升趋势明显,在2000年之后始终保持在80%以上;第三,中国最终需求是中国对拉美经济增长拉动效应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经济增长将通过内循环到外循环有效拉动拉美经济增长.

    需求拉动效应中拉经贸合作全球价值链新发展格局拉美经济增长

    生命历程视角下"三线人"集体记忆研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三线人"口述研究为例

    舒子桐张红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线建设是指1964-1980年,为阻挡外敌并平衡我国工业布局,向我国西南、西北腹地迁移并建设军事、工业、科研等单位、设施的国防建设行动.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三线建设的社会学方面,但目前鲜有研究以生命历程视角聚焦三线人的集体记忆.本研究以经历过三线建设的移民"三线人"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深度访谈法,分析"三线人"从"内迁-进厂-改制-退休"的生命历程,探讨"三线人"对于三线建设的集体记忆.本文认为"三线人"相似又不同的生命历程形塑了其集体记忆,并在生命历程视域下对"三线人"集体记忆建构予以理论反思."三线人"的生命历程与集体记忆不仅折射了历史条件的变化,也可管窥个体能动性与宏观制度的互构,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三线人"三线建设集体记忆生命历程

    三线建设推动西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路径与价值——基于口述史的考察

    代俊罗春秋袁晓艳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三线建设虽然是以备战为主要目的,但客观上促进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云、贵、川为主体的西南民族地区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三线建设在西南民族地区的开展带动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大批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和高素质人员的迁入,带动了民族群众教育观念的改变;"工农一体"发展改善了西南民族地区的教育条件,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尤其是学校教育将抽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化到各民族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中,体现了教育培育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取向.

    三线建设民族教育口述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语"拈连格"的语表、语义、语用及认知基础

    储一鸣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多维视角描写汉语"拈连格",利于看清该辞格生成的四个基本条件:在句法结构上要求表层形式为"本句A现(或隐)(拈词C)现(或隐)|拈句B必现(拈词C)现(或隐)";在句法语义上要求本句A为常规语义且拈连词C为常配,拈连句B为超常规语义且拈连词C为特配;在句法语用上要求能凸显前后表述单位顺承连贯、中间关联词项能破范畴化,并促成"拈句"句意生成陌生化语境;在认识基础上要求在概念隐喻下具象映射抽象,促使抽象事物、事件形象化,以便受话人轻易体认.

    拈连格语表语义语用认知基础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与莱昂修士《隐居颂》中自然书写的比较

    李翠蓉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书写一直是诗歌批评的重要主题,也是中西比较诗学常见的切入点,但诗歌中的自然并不孤立存在,自然是诗人眼中的自然,"物我关联"才是深刻剖析中西自然书写异同的关键.本文选择中国隐逸诗之宗《归去来兮辞》与西班牙隐逸诗经典《隐居颂》作为比较对象,从自然意象、物我互动与隐逸缘由三个方面展开比较,以物我关系、物我神关系的对照为内核,呈现中西诗歌自然书写的差异以及由此折射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去来兮辞》《隐居颂》自然书写物我

    从"不易"到"变译":生态翻译学视角的《易经》英译本对比研究

    毛延生李凯旋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比研究汪榕培/任秀桦之《英译易经》及2014年闵福德之《智慧之书》所译《易经》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适应性选择转换程度的不同.从语言维来看,汪榕培/任秀桦译本在爻数翻译上适应性转译程度优于闵福德译本,而在词汇选择及修辞手法的还原上则逊于闵福德译本;从文化维来看,汪榕培/任秀桦译本在文化负载词"君子"上的翻译较闵福德译本更灵活;从交际维来看,《智慧之书》整体上的选择转换程度远超汪榕培/任秀桦译本.

    生态翻译学《易经》英译对比研究三维转换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孔乙己》译介研究

    张贯之王婷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宪益、戴乃迭《孔乙己》译本在美国学界和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并受到美国学者的好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体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关注社会实践和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本文从社会学理论三大核心概念出发,剖析社会因素对该译本翻译策略选取产生的影响,即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出版社要求及其实践过程中积累的文化资本和惯习都影响着《孔乙己》翻译策略的选取.

    《孔乙己》中华文化布迪厄社会学翻译策略

    习近平大历史观对马克思历史观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张小龙王璐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创新性发展.马克思历史观是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重要哲学标志,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理论基石.马克思在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和人本学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强调了社会本质层面的历史观.这种历史思维更加注重历史本身的生成性,即条件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大历史观则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发展,是认清历史逻辑和历史趋势的方法论,使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中国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深入阐释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逻辑和发展逻辑,坚持大历史观,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启发意义.

    马克思历史观大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规律

    恩格斯晚年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探索对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的借鉴与启示

    李彦晶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历程之中.探寻历史与理论逻辑是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的应有之义.恩格斯晚年在面临世界大变局之际,根据时代变化和特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理论,发展了政党建设理论并付诸实践,推动了共产主义事业的进步,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纯洁性、科学性,为"四个伟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思想资源.恩格斯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推进当代中国的"四个伟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晚年四个伟大启示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劳动教育价值意蕴

    薛建娟吴国富钟玉婷
    7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大生产运动在特殊时期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保障,也是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中国的一次生动实践,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的实践、方向、通道和主体等基础要素,在价值、理论、规律和理念层面高度契合.延安大生产运动具有的劳动教育要素为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理论提供了实践基础上的经验,历史和逻辑的契合在规律性认识上为理论升华奠定了基础.面对当下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火热实践,重新发现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对推动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理论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对推进新时代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不乏现实启示.

    延安大生产运动劳动教育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