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教育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

郭卫平

双月刊

1001-7178

mzjyyjqk@163.com

010-68932754 68933635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民族教育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民族教育刊物。旨在宣传党的民族教育政策,探索民族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跨区域流动的内地新疆高中班内派教师之选派——政策文本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的分析

    罗云靳文嘉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质性方法聚焦内地新疆高中班内派教师的选派,研究发现,内派教师选派的落实,是政策文本逻辑与实践逻辑互动的结果.政策设计层面,以服务内高班为目标,选派被构建为抽离内派教师原有关系情境、秉持强调贯彻落实的行政逻辑的过程;在政策执行层面,新疆基层教育职能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是选派的直接参与者,基于所处情境的制度环境、日常生活实践的境遇等现实条件,参与各方会对这一事务加以解读评估,并在政策合规框架下以对自身常规活动影响"损失"最小、"利益"最大的实践逻辑协商作出回应,表现为或被动"完成任务"、或主动"抓住机会";而内高班所在内地学校作为与内派教师有最直接工作互动的一方,在选派实践中却难有参与.现有内派教师选派的制度设计与实践,直接影响到内派教师岗位设置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此,研究从三方面提出了改善政策执行效果的行动建议:一是在政策文本内容再生产方面着力完善政策设计;二是充分考虑内派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为政策执行建设相容的支持型任务环境;三是建立一个各管理主体间有效交流沟通平台,从时空面向上弥合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鸿沟,达成政策文本与政策实践的沟通.

    内地新疆高中班内派教师内派教师选派政策执行

    西北民族地区劳动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王明娣冀晓雨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以及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劳动教师回应学生劳动素养、胜任劳动课程需要综合而实践的专业素养.为此,基于劳动教育政策文件以及教师素养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劳动教师专业素养指标框架:劳动教育理念素养,劳动教育知识素养以及劳动教育能力素养,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检验,进而采用问卷调查对西北民族地区四个省份的629位劳动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系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西北民族地区劳动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学校所在地、教师学历、教师专业类型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发展配套机制会对西北民族地区劳动教师专业素养产生显著影响.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促进劳动教师专业发展顶层设计,树立劳动教师理念素养;创建数字化劳动教师发展协作网络,强化劳动教师知识素养;完善劳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锤炼劳动教师能力素养;建立健全劳动教师专业素养标准,提供劳动教师素养发展遵循标准.

    西北民族地区劳动教师专业素养劳动素养

    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的制度化特征与生成逻辑——以E市民族小学"非遗兴趣班"为例

    原子茜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的制度化关涉我国民族教育治理的稳步提升及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入手,厘清双减浪潮下的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执行机理.根据"正式规则—教育规范—民族文化—认知"的分析框架,对E市2所民族小学课后服务模式的制度化特征与生成逻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三重制度要素的共在与互构形塑了民族地区小学这一特定组织场域,构成了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属己的行动逻辑,即双减政策划定了其制度化的规制性边界;学校场域惯习赋予了其制度化的约束性期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自觉提供了其制度化的意义性框架,从而推动制度要素和技术治理的联动优化,形成更加成熟健全的民族地区小学自主性生长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及本土化的教育资源释放,彰显独特的制度质量.

    课后服务双减政策民族地区小学新制度主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的生成与发展——基于终极责任视角的教育叙事研究

    严秀英黄雪花周红伟
    11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运用教育叙事研究法对一位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教师进行研究,分析其坚守乡村教育30多年的教育信念.研究发现,该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教育信念受到社会文化和"教师"原型的影响;初步形成阶段教师教育信念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和学校资源,教师的责任感处于"自在"状态,尚未对教师的教育信念产生显著影响;重构阶段教师责任意识的觉醒促进教育信念的澄清与升华;自觉践行阶段,教师责任意识得以强化,具备终极责任意识,使教师履行责任的行为表现出稳定性和自觉性,对教育信念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有益于坚定教师扎根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教育信念,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信念终极责任

    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与实现路径

    徐亮崔英锦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乡村教师共生共荣文化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语文新课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刘燕妮张旸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路径是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协同学的理论视阈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工作集中体现在目标关联维度、自组织有序度和序参量与模变换度三个维度上,"目标关联维度"是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指南;"自组织有序度"是衡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的效率标度;"序参量与模变换度"是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实践的系统集成,反映了协同育人工作理论应然的预见性、操作实然的过程性和系统集成的审思性.从语文新课标的同源共通性与差异互补性出发,有利于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关联目标、有序组织、聚焦主模的协同育人新路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协同育人社会协同学语文新课标

    基于CIPP理论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陈伦超王亚馨李传英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是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准备、提升未来学习成就的关键环节,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启蒙的重要基础.构建科学系统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测评指标与工具体系是提升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基于CIPP评价模型"背景、输入、过程、结果"的结构逻辑框架,本研究构建了具有4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52项三级指标及观测点的民族地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测评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其表达式为: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质量Y=0.13×环境基础+0.19×资源配置+0.4×过程实施+0.28×结果效益.将其应用于实践,初步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教育教育测评CIPP模型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进路

    杨茂庆苏天一周驰亮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遵循必要的逻辑进路,其逻辑起点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目标,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质要求,以准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关系为关键基点,促进民族地区儿童形成价值共识.优秀民族文化贯穿于民族地区儿童的日常生活,其价值逻辑体现为传承文化基因,推进以文化人;挖掘文化价值,深化以文育人;促进文化共生,实现以文成人.基于此,深化教育主体的优秀民族文化认知,科学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应然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优秀民族文化民族地区儿童价值观教育

    书法教育赋能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研究

    郭世杰刘明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法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惯习培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研究以书法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从而探究书法教育赋能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关联.研究认为,书法教育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书法教育赋能中华文化认同应以制度空间为保障,物质空间为基础,心理空间为目标,多维度、全方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书法教育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

    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阐释与实现路径

    李宝贵李慧
    160-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首先阐明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内涵,从时代之维、历史之维和世界之维阐述建构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蕴,解析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构成因素.进而提出建构策略:以问题导向为基石,促进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以中华文明为根基,丰实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内涵意蕴;以中文应用为目标,发挥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服务功能;以数智转型为动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国际中文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论阐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