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林
民族艺林

季刊

民族艺林/Journal The World of National 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水墨绘画艺术的传承流变对全球化视野的影响——以明代青藤艺术为引线

    郭西森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明代著名水墨画家徐渭创始的"青藤艺术"的最新史料为线索进行溯源,从三个方面阐述近代以来中国水墨艺术的传承流变对国际化视野的影响力.一是阐述青藤画派把国粹文化"心学"的体悟融入水墨艺术绘画创作中,形成中国水墨艺术流派,并对代表性作品进行艺术鉴赏,以深入阐释蕴含的艺术魅力.二是探究中国水墨绘画体系的建构历程,阐释中国当代水墨绘画大写意精神对国际美术格局的影响力.三是探究以青藤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水墨艺术对新时代美术进步产生的视觉文化效应效果,衍生和助推了新兴艺术形式与文旅融合新发展模式.文章以崭新的视角,探索中国水墨绘画艺术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路径,彰显出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水墨绘画青藤艺术全球化影响力

    打造文化兴盛沃土背景下宁夏乡村文化发展路径研究

    赵静邓娜
    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文化兴盛沃土"的重要部署,乡村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激发宁夏乡村文化发展活力,促进宁夏乡村文化更好发展是亟须回答的问题.文章从乡村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宁夏乡村文化的基本情况,研究宁夏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路径,以期助力宁夏打造文化兴盛沃土,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文化兴盛沃土宁夏乡村文化发展路径

    广西龙胜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研究

    韦清秀
    2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应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关系.文章通过对广西龙胜在1956年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前的区域历史进行考察,从历史共书、空间共拓、社会共创三个层面探讨我国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旨在厘清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底蕴,并以此窥探边疆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如何通过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的辩证运动凝聚共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有助于边疆民族地区在民族工作中切实贯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相关工作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广西龙胜

    余青峰小剧场戏曲的艺术分析及创新发展启示

    朱忠元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青峰的黄梅戏《玉天仙》《薛郎归》《美人》等小剧场戏曲改编历史故事置换角色定位、改变传统艺术及表现形式、更新古老观念突破历史成见,从故事改编、艺术表现和意义赋予三个方面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在一板一眼地继承"传统"之外,大胆地突破戏曲形式,在创新性、实验性导向之下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其创作实践让人们看到了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古典戏曲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

    余青峰小剧场戏曲传统戏曲现代转化

    清代宫廷孤本浴佛承应戏《佛化金身 光开宝座》考论

    阮昱诚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宫廷浴佛承应戏《佛化金身 光开宝座》,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阅览室,资料显示道光三年(1823)和道光十八年(1838)有《佛化金身 光开宝座》的承应记载.根据现有信息,可以推断《佛化金身 光开宝座》编纂于乾隆十一年(1746)以前,乾嘉朝或有舞台演出,演出时会有"火彩"特技.梳理《佛化金身 光开宝座》的演出史,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统治阶级对戏曲艺术的态度.

    《佛化金身光开宝座》浴佛承应戏火彩寺院献戏

    概念、类型与特征:"剧式综艺"节目的创新表达

    刘云飞徐沛瑶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泛剧情化"语境下诞生的"剧式综艺"节目,吸取了戏剧影视叙事的精髓,拓宽了综艺节目的边界,在百花齐放的综艺市场中可谓独树一帜.为探讨"剧式综艺"的概念创新、内容创新及形式创新,文章综合运用个案分析、叙事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认为"剧式表达"手法、故事融入叙事、沉浸式"追剧"体验三大特征一起成为情感生活类、推理游戏类、演技表演类和历史文化类四大综艺的核心创新点,形成了故事化、沉浸式及共鸣感的独特风格,拓宽了综艺的节目样态、创作思路与表现手法,为观众提供了观看"综艺+剧集"的双重体验,也为综艺节目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剧式综艺故事化叙事沉浸体验

    中国年代剧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路径研究

    黄永胜廖璇盛兰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展示载体的年代剧,其叙事创作应以实事求是、听党指挥、群众路线、立足特色为主.实事求是包含中国人创作的真实、中国事的真实以及中国形象的真实;听党指挥是为人民服务、为时代服务以及传播正能量的体现;群众路线是目标方向与创作基石;立足特色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塑造中国创新精神.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年代剧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创作路径.

    年代剧讲好中国故事创作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下宁夏影视作品国际传播研究——以宁夏广播电视台为例

    韩帅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加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根本遵循,其中,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对外形象构建的外宣活动,对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宁夏地方媒体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使命,影视作品国际传播为推进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民心相通提供了生动实践.文章以宁夏广播电视台影视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国际传播现状、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予以探析,尝试检验宁夏影视作品的国际传播效果,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打造精品、拓展渠道、学习借鉴、提升运营、储备人才、强化推广"的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宁夏影视作品

    《星星的故乡》:视听隐喻与创作动机的协同

    贺鹏程展帆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剧《星星的故乡》把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脉络作为故事主体,交织宁夏两代葡萄酒人的奋斗、男女主角的爱情、各酒庄之间的竞争等故事线索,通过视听隐喻手法,艺术性地体现了正确的文艺创作导向,在构建温情、紧张、浪漫的情节叙述中,形成了视听隐喻与创作动机的高效协同.这种双向互动的协同创作机制是影视创作的新风向,符合"增强文艺原创能力"的时代要求,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向往,同时也呈现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影视+旅游"的巨大潜力.

    《星星的故乡》视听语言创作动机文旅融合

    20世纪以来的士人画研究

    聂涛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士人画"是伴随着士人群体对绘画实践的参与而形成、糅合了士人的审美观念与共性精神于一体的绘画样式.文章认为,21世纪之前,学术界对"士人画"概念的研究不甚清晰.学界关于"士人画"的表述,多与"文人画"混淆.文章将20世纪以来的士人画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士人画研究破局之前夜(1959年至1999年);士人画研究的破局(2000年至2011年);士人画研究深化期(2012年至今).

    士人画研究士人画文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