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林
民族艺林

季刊

民族艺林/Journal The World of National A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安三万里》的"大"与"小"——兼谈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创作的新向度

    王锦华刘国强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用戏曲术语,可以认为《长安三万里》采用了"长靠"与"短打"双线叙事.其中,"长靠"叙事以影片中战争的攻伐为线索,"短打"叙事以回忆里高适与李白少年游侠的经历为内容.影片利用"长靠"讲述高适的军事谋略,利用"短打"交织高、李二人的侠风侠气,由此,张弛相交的叙事双线,使影片得以在紧张的军战中穿插高昂、活泼的游侠精神与时代风貌."任侠"风尚的出发点是建功立业,追寻理想不仅是故事推进的主要线索与主要动力,更成为影片的主要内容与主要主题.影片既有国家伦理的"大"叙事,又不乏个人自适性情的"小"抒怀.不同于蹈空之作,立志在"文化"上做文章的"新文化"系列需要兼顾中华文化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为影片加注多元化的文化内涵.

    叙事任侠风尚盛唐气韵民族化

    城市记忆场域的空间建构——以纪录片《津门往事》为例

    陈湘妍王庆福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部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纪录片,《津门往事》通过对历史碎片化的信息收集、选择、组合,将中国传统叙事的时空观与数字时代的审美诉求相结合,通过现实与历史的互文搭建记忆的框架,通过多元化叙事构建记忆的逻辑;而主体参与更让影像超越了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再现,成为具有"在场体验"的意向空间,令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使创作者所搭建的"记忆场域"更好地传递城市的历史厚度与现实温度.

    《津门往事》城市纪录片记忆场域空间叙事

    巧思破案·公案文学:闽剧《贬官记》的文本符号分析

    刘慧芳田龙过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经过数百年发展艺术魅力犹存,以涉案剧为题材的戏曲作品一直受到民间百姓喜爱,新编闽剧《贬官记》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故事讲述新官上任的贬官县令边一笑开场遇到奸情人命案,最终探查到案件真相的故事.文章借助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行动元模型和符号学矩阵分析闽剧《贬官记》的人物叙事,得出人物设置上的对立关系和人物关系之下的思想对立.然后,从人物存在的故事结构中分析文本情节构成的叙事结构,深入解读文化语境下作者和民众为何钟爱公案文学中的清官文化.此类公案戏背后呈现的清官文化以及社会映射的现实价值,值得我国戏曲人借鉴.

    《贬官记》行动元模型符号学矩阵公案戏清官文化

    《历代名画记》体例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刘婧禹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且完整的画学著作,近代学者余绍宋将其称为"画史之祖",可见其地位之高和影响之广.迄今为止,研究《历代名画记》的学者不在少数,但由于版本众多以及文字标点的遗漏或改变,很容易使人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本文将近代以来俞剑华、承载以及朱和平等校注的几个不同版本的《历代名画记》进行对比,试着找出其中的错漏问题及对句子的不同理解进行对比和分析.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版本问题

    汉代槃鼓舞的文化符号探佚——以米脂官庄二号画像石墓中槃鼓舞形象为例

    陈依依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的舞蹈,常以多样的形式在社会不同阶层的生活中广泛地流传并发展着,槃鼓舞就是其中一种.它作为汉代墓葬文物中刻绘得比较多的舞蹈形象之一,让我们在大约两千年后还能具象地考察到这个舞蹈的风貌.本文以官庄M2中一块刻有槃鼓舞形象的画像石为主要研究对象,试通过对其类属界定与整体主题形象的解读,从汉代宗教观、宇宙观中追溯舞具槃、鼓以及舞者的文化符号意义.

    槃鼓舞画像石文化符号实践创作

    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研究

    李瑛
    139-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积累了较多经验,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文章通过对一所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中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类群体共33位受访者的开放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了民族地区高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揭示符合社会价值规范是利用的前提,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成为遗产利用的动力来源并需要以学科及专业教育为载体才能发挥作用.研究还发现,民族地区高校进行文化选择时隐含"国家-地方-个人"的分析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在组织理性与个人理性的互动转化中实现;可从文化身份入手把握教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中的情感动力高低;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过程具有知识生产属性.

    民族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扎根理论

    当代文化视域下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

    马文丽
    152-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花儿是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高腔山歌,多用宁夏方言演唱,记录人们历史生活,反映当地民俗风情,表达人们思想情感.但随着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以及潮流文化的冲击,宁夏花儿的传承发展遇到了瓶颈.花儿的生存空间和受众群体萎缩、传承者断档断代、传承日渐式微、表演语境置换或重建受阻等问题,成为限制宁夏花儿传承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期望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在当代文化视域下对宁夏花儿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加以探讨,为宁夏花儿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花儿文化人类学

    《民族艺林》来稿须知

    160页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