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民族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马云华

双月刊

1003-840X

mzysyj88@163.com

0871-3161975

650021

昆明市南太桥文化科技大楼12层

民族艺术研究/Journal Ethnic Art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探讨、研究。面向国内外一切有志与民族文化艺术研究的读者、作者;为云南培养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理论人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向艺术评论学科新构型——兼谈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的关系

    王一川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的新型关系,需要回顾二者之间相互分立和合流的进程,由此考察艺术评论学科的新空间和新挑战。新兴艺术评论学科的新构型工作,要求在现代学术制度框架下重新激活传统"诗文评"的创造性活力,实施学术行业化和行业学术化的双向运行机制,力求奉献独特艺术发现、艺术史论洞见、现实社会关怀、言之有据、独具个性、言之有文,逐步通向现代与传统相交融、学术与行业相结合的中国艺术评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艺术评论与艺术批评学术制度学科构型"诗文评"传统

    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主张

    夏燕靖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文艺事业始终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纵观党的文艺事业发展道路,成功关键在始终牢牢把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两个结合"不仅坚定了文化自信,而且在新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实现了新价值的融通。一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精神实现新价值融通,尤其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面对全球性挑战,凸显新的视角,培根铸魂,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中国文艺始终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促进"两个结合"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培植深厚的文化根脉,以实际研究和创作成果回应"时代之问",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与"根",凝聚起新时代艺术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有力的发展基础。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艺术发展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

    阐释与争鸣:神经电影学的学科定位与方法省思

    周达祎王宜文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电影学是在泛认知神经学思潮兴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门结合了认知神经学和电影研究特性的新学科。尽管当前神经电影学研究整体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镜像神经元"和"具身模拟"理论的确立,都说明采用认知神经学的方法进行电影研究是符合人类认知普遍规律的。就现有的学术实践而言,神经电影学在电影认知机制揭示、电影理论实证检验、电影美学风格分析等方面均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方法的研究潜能。开展神经电影学实验研究,应注意把握实验环境和自然场景的辩证关系,在跨学科研究中保持电影研究的特异性,同时还需时刻警惕工具理性主义和神经还原论的负面影响。

    神经电影学电影认知新文科交叉学科

    "数控自动化"电影工业理论与实践——从阿诺德·盖伦工业观到"电影数控自动化机械臂"工业实践

    张明浩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电影工业研究存在边界含混的问题,且较少触及自工业革命起便作为工业重要指标的自动化研究,在数智时代、算法背景下探讨电影"数控自动化"将对电影工业研究起到补充作用。电影数控自动化生产有历史实践与哲学理论的支撑,满足或呼应了阿诺德·盖伦提出的"理想工业形式"——补偿人类缺陷、减轻负担、增加确定性。而电影数控自动化机械臂是在电影数控自动化生产中直接可观、可感的一种重要工业机械,以其为参照能够窥见电影数控自动化生产的历史演变及其"补偿"逻辑。电影数控自动化机械臂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着"制度颠覆"与"制度重构",使电影的异质空间连续性拍摄、虚实合成式拍摄、提前预演式工业摄制、提速式与循环式工业拍摄成为可能,其已然成为一种人类想象的延伸、虚/实的接口与可控的"义肢"。

    电影工业阿诺德·盖伦工业观数控自动化电影数控自动化机械臂

    投资组合和投资理念:中国早期电影投资研究

    杨昆李向民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投融资历来是决定产业发展趋势的关键因素。20世纪初期,金融资本与电影的结合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从萌芽起步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投资人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体现,通过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缔结的群体组合构成了早期电影投资的主体。一批电影企业家和投资人融合西方企业的集股筹资模式和中国传统的资本筹集策略,探索出中国早期电影投融资机制,对行业的资源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早期电影投资人形成的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化和"超经济"的投资理念,凸显了其在资金支持、产业推动、文化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为中国早期电影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支持。

    中国早期电影电影产业投资组合投资理念

    晚清海派京剧形成期的演出市场考察——上海京式戏园空间集聚的动力生成机制研究

    钱志中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剧在北京发展成熟不久便打破戏曲流布与演进的时空规律,于1867年南下沪上,在上海的都市娱乐生态和审美风尚浸淫下孕育出海派京剧并形成繁荣的演出市场,京式戏园的空间集聚态势明显。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区位优势与城市基础设施、租界特殊管理制度等城市娱乐需求环境构成京式戏园空间集聚的外部动力与要素条件;班园一体的经营模式、剧目类型与舞台布置的产品创新、关联娱乐业的协同竞争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强化了京式戏园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海派京剧的商业美学特征也因此逐步形成。海派京剧是中西方文化交汇背景下追随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的结果,冲击了传统表演观念,同时对之后活跃在上海的地方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派京剧京式戏园演出市场空间集聚

    晚明政治生态与戏曲生态生成探略

    李志远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明政治生态是戏曲生态生成的重要生态因子。晚明政治生态主要表现为帝王政治理念的模糊与政治能力的低下、君臣之间犹如鸿沟般的隔阂、官员之间党同伐异的争斗连续不断、整个权力阶层的逐利与腐败让政府处于与百姓的敌对面和对内部民变与外部侵略的无能为力五个方面。这些政治生态因子对戏曲生态生成的影响,积极方面主要是为晚明演剧提供了相对优渥的环境、助推戏曲创作队伍的壮大和素质的提升、为戏曲作品提供了新鲜素材,消极方面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戏曲作品的传播。

    晚明戏曲戏曲生态政治生态影响

    基于概念认知的舞蹈隐喻多模态建构

    夏静
    7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修辞学概念整合建构舞蹈隐喻的多模态系统,是舞蹈跨学科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包含多种符号资源和感官模态修辞构建的隐喻矩阵中,舞蹈艺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围绕多元的事物与概念范畴,通过源域至目标域的递进式和平行式交互演绎及连接点,运用"取象"与"赋形"激活认知仿拟进行艺术表征,在言内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所构成的关系场中,完成以主体自洽为前提的创作与解读的视域合流,促成作品呈现出多义婉曲、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舞蹈隐喻当代舞蹈概念认知多模态建构

    "好在":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的赋魅现象与传承机制

    杨英马翀炜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背景下,云南省传统舞蹈类非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呈现涌生现象。具有建构社会和谐性本质的"好在"行为与体验,促使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成为跨越地域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桥梁。在政府政策、非遗传承人及民间组织的多方协力机制下,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在满足城乡人群精神需求、促进社会文化融合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各民族以共享传统舞蹈类非遗而聚集,以聚集产生心安,以和谐赋魅非遗。云南传统舞蹈类非遗的成功发展对其他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的重要启示在于,唯有建构和强化社会和谐的非遗实践,才能赋予非遗自身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舞蹈类非遗"好在"涌生赋魅现象与机制

    文化遗产学何以可为

    宋俊华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建立独立非遗学科的需求变得愈加迫切。非遗学建设不能自说自话,应主动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学科对话,在互补融合基础上探索建立文化遗产学的可行性与路径。作为人类文明代际传承表现的非遗与物遗本身是共生互补、密不可分的,建立涵盖二者的文化遗产学也是必要的且可行的。

    文化遗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物质文化遗产学可行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