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谢明勇

季刊

1006-0456

NCDG@chinajournal.net.cn

0791-88305803

330047

南昌市南京东路235号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Journal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Engineering &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南昌大学主办的工科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宗旨,本刊于1964年创刊,原名“江西工学学报”。1985年更名为“江西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改名为《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本刊立足本校,面向社会适当择优选登外稿。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层感知器的锈蚀矩形RC桥墩地震失效模式判别方法

    胡思聪姜中煌马自强苏记华...
    403-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筋锈蚀会导致钢筋混凝土(RC)桥墩抗弯、抗剪承载力呈现非一致退化,在地震的作用下会引起其失效模式改变.为建立精确的失效模式判别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层感知器的锈蚀矩形RC桥墩失效模式的判别方法,利用收集到的184组锈蚀和非锈蚀矩形RC墩柱样本,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确定桥墩失效模式的显著影响因素,建立了锈蚀矩形RC桥墩失效模式的判别模型.通过与传统判别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与传统判别方法相比,该判别方法简化了判别过程,解决了传统方法计算方法不完善、复杂程度高的问题,且该方法准确度高达91.8%,相较于2种传统方法分别提高了33.0%和22.4%.

    矩形RC桥墩锈蚀地震失效模式判别方法多层感知器

    双段摇摆墙-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

    朱春阳何翔雨孙丽
    41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层摇摆墙-框架结构,可将摇摆墙分段铰接以降低其刚度及内力需求.为分析双段摇摆墙-框架结构的动力特性,探究摇摆墙的合理分段位置,基于弯曲梁-剪切质量模型建立单、双段摇摆墙-框架结构的等效动力方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摇摆墙分段位置对结构周期、振型及底部剪力的影响规律,开展有限元算例验证理论分析的合理性.研究发现:弯曲梁-剪切质量模型可以合理反映摇摆墙分段位置变化条件下整体结构动力响应规律.摇摆墙分段位置位于墙体中下部时,结构二阶模态贡献显著,受此影响,结构周期较单段摇摆墙-框架延长幅度较高,结构基底剪力下降.反之,当分段位置位于结构中上部时,结构变形以一阶模态为主,基底剪力较单段摇摆墙-框架提升.

    力学模型摇摆墙-框架结构时程分析基底剪力

    两层双开间既有石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

    方霄鹏陈善权金捷林庆胜...
    420-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既有石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对一个1/2缩尺的典型两层双开间石砌体结构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结构动力特性以及动力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双向输入地震动作用下,模型墙体的裂缝呈阶梯形发展;墙体转角处扭转现象明显;门窗洞口周边破坏较为严重,是结构薄弱处.随着输入地震峰值加速度(PGA)的增加,模型的自振频率减小且具有阻尼比增大的趋势.当PGA=25 Gal时,模型完好;PGA=50 Gal时,模型达到中等破坏程度;PGA=75 Gal时,模型破坏且突然,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62,达到严重破坏程度.研究表明闽南沿海地区既有石砌体房屋抗震性能差.

    既有结构石砌体结构振动台试验抗震性能

    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

    黄昆曾思智胡淑军邵铁峰...
    429-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主要包括500 MPa钢筋和120 MPa超高强灌浆料的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可有效提高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经济性等.首先,对套筒灌浆连接进行理论分析,并由此设计2组16 mm直径和20 mm直径试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主要考虑单向拉伸下钢筋锚固长度影响,得到各试件的破坏模式、荷载-位移曲线、钢筋应变、套筒轴向和环向应变.随后,采用校正的有限元法对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进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当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发生钢筋颈缩破坏时,其荷载-位移曲线包括弹性、屈服、强化和破坏4个阶段;随着钢筋锚固长度增大,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的钢筋应力与应变、套筒应力与应变、灌浆料损伤均逐渐减小;当钢筋锚固长度不小于8d时,接头的残余变形能满足要求,且套筒和钢筋受力均匀,灌浆料的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明显减小.

    高强钢筋套筒灌浆连接500MPa级钢筋120MPa级灌浆料破坏模式套筒轴向应变

    不同类型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侧向冲击响应分析

    贾世珣彭啸
    438-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发展,近年来钢管混凝土(CFST)结构在泥石流防护工程中得到运用.为研究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在防护结构中的侧向抗冲击性能,设计了3种不同截面类型的钢管混凝土柱,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钢管混凝土柱在侧向冲击下的数值模型,对比了3种组合柱的侧向变形、冲击力、塑性变形耗能等侧向冲击响应和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3种柱中组合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的侧向抗冲击性能最好,其在侧向冲击作用下的整体变形和局部塑性损伤最小;与圆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相比,圆端形截面和组合截面柱的最大侧向位移分别减小28.9%和43.4%,冲击力(平台值)分别提高31.3%和80.9%.

    钢管混凝土柱冲击有限元分析动态响应

    输电铁塔基础水平位移对杆件内力变化的影响

    樊晨旭张德广李响刘鲲鹏...
    443-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求解基础水平位移对铁塔主材内力变化和铁塔底部斜材内力变化的影响,对主材在横隔面上的刚度进行等效,并基于矩阵位移法和最小二乘法,给出了塔腿主材弯矩变化和铁塔底部斜材轴力变化与基础水平位移的计算式,2个计算式都包含了铁塔的主材坡度和高宽比的效应.结果表明:铁塔在基础水平位移作用下塔腿主材弯矩变化与铁塔横隔面的结构形式无关;铁塔在基础水平位移作用下底部斜材轴力变化仅与沿铁塔横截面对角线方向的相对位移有关;基础水平位移作用下的输电铁塔有限元仿真结果与2个计算式结果相吻合.

    输电线路钢管塔交叉形接腿基础水平位移杆件内力变化拟合函数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短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

    徐刚
    45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高强预应力混凝土(PHC)管桩会出现有效桩长较短(如6~8 m)、桩长差异较大等不利情况,PHC短桩竖向承载力的合理取值关乎地基基础的安全性、经济性及施工进度.为深入研究PHC短桩的受力机理及其竖向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解决广州番禺某高层项目中的PHC短桩(6 m左右)竖向承载力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工程桩的静载试验Q-s曲线和附近钻孔资料的对比分析,结合地勘报告的验算结果,合理提高了核心筒区域PHC短桩的竖向承载力,避免了补桩,经济效应显著.PHC短桩的竖向承载力,与桩侧及桩端土岩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成桩工艺等密切相关,应结合桩侧及桩端土岩层特性、有代表性试桩的静载试验结果、相关技术标准、地区经验及沉降控制要求等合理确定,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地基基础的安全性、合理性及经济性.

    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短桩有效桩长竖向抗压承载力

    振动拌和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性能的影响

    袁斯雅张育铖赵华
    458-465,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再生粗骨料在水泥稳定再生集料中的应用,提升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的力学性能,将桥梁拆除产生的建筑废物经破碎后用来制备再生粗骨料,通过与天然细集料配比,优化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的级配,开发出了一种改良混合物,并探讨了振动拌和与水泥的质量分数对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优的拌和参数为振动时间30 s,振动频率40 Hz;振动拌和能改善水泥稳定再生骨料的干缩性能、温缩性能与力学性能,可提高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承受交通荷载的能力;当水泥的质量分数为5%时,振动拌和的水泥稳定再生骨料7 d抗压强度为4.2 MPa,达到我国重交通高速公路对基层的强度要求,同时,水泥的质量分数的增加有利于力学性能的提升,但对干缩性能和温缩性能有着不利影响.

    再生骨料水泥稳定再生骨料振动拌和力学性能收缩性能

    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对硅酸三钙早期水化的影响

    衷从浩黄伟尹键丽周佳敏...
    46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ES-PCE)对硅酸三钙(C3S)早期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对C3S溶解速率、水化放热与水化产物形貌演变进行表征,分析了ES-PCE对C3S早期水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ES-PCE的掺入对C3S的溶解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ES-PCE对诱导期和主放热峰的延迟作用较弱;ES-PCE的掺入推迟了早期水化硅酸钙凝胶(C-S-H)晶体的生长,但在减速期时,C-S-H晶体数量出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羧基与Ca2+的络合作用,溶液中大量的Ca2+被ES-PCE捕获,所形成的含Ca2+的表面有利于吸附溶液中的SiO32-并促进C-S-H凝胶在其表面沉淀,使得C-S-H的生长更为密集.

    早强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硅酸三钙溶解C-S-H成核生长水化

    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及验证

    刘向伟高强郭兴国
    474-477,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墙体内部温湿度分布及热湿桥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考虑湿传递及其对热传递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热湿驱动势,建立建筑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并采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通过将新建模型模拟结果与ISO 10211中的验证案例1的解析解对比,结果表明温度分布的最大差值仅为0.17℃,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建筑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相对湿度非稳态